第30章 养生之道

这一天,朱标在东宫的院子内,搬了一张长椅,舒服的晒着太阳。

朱标浅酌着茶水,身后两名宫女轻轻摇着折扇,美妙的生活看上去十分惬意怅然。

“可不能拣了芝麻丢了西瓜,活得久才是改变命运的第一步”

朱标仰望着明亮的天空喃喃自语着。

可不是吗,自打父皇登基那天起,天天都忙得跟狗似的,不是搞土地就是整贪污,这一点儿也不符合养生的生活规律。

所以朱标决定暂时先放空自己,放松放松,给自己的身心健康放个小长假。

不然呀,自己这一次可能还活不到三十七八岁呢,那么历史不就再次重演了吗。

这时张保从门外走了过来,说道:“殿下,您亲自过问的煲甲鱼汤已经做好了”

“这是奴婢从民间四处找来的顶级大厨亲手做的,汤中还有当归、党参、杞子、红枣等大补之物,殿下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此时服用此汤正好合适”

“快,呈上来”朱标立马坐起身来招呼着。

“奴婢遵旨”

张保挥挥手,示意将桌子摆好,又将煲甲鱼汤放于中间,在备上纹金碗筷,张保上手先乘上一碗汤递给太子。

“殿下,请”

朱标接过碗来,用鼻子深深的闻了闻,赞扬道:“不错,真香啊”

张保闻言紧接着说道:“还请殿下趁热,这汤凉了就不好喝了”

“对,有道理”朱标当即开干,也不管什么用餐礼仪,那玩意儿就是做给别人看的,反正这里也没有外人,吃就完事了。

朱标一边儿吃着大补之物还一边儿想着,这玩意儿今后还得多吃,吃完还得多多活动活动。

光吃不动怎么能行,想要活得久,就得劳逸结合有规律的生活。

至于那什么狗屁长生不老的那都是糊弄鬼的,还炼丹呢,简直是愚昧至极。

朱标也不求什么长生,只要能有个六七十岁就满足了。

......

与东宫的宁静相比形成极大反差的是李善长所掌控的中书省。

此时的中书省内,四处弥漫着硝烟与紧张的氛围,仿佛是预料到有什么大灾难即将降临一样。

看这些官员们一个个的脸上全是焦急与烦闷,平日里的悠然和满足全都消失不见。

李善长的案桌前站满了各部尚书侍郎等五部官员,看着这些人的脸色,仿佛是在找救世主主持公道。

之所以是五部官员那是因为兵部不在,此时的兵部还和大军都督府穿一条裤子呢,没闲心跟他们一起闲聊瞎扯。

“相国大人,这御史台不过一小小的三品部门,凭什么摇身一变成为了与中书省一样的正一品部门”

“是呀相国大人,这要是让那什么都察院建立了起来,那咱们这又算是怎么一回事儿嘛”

“相国大人可否再劝劝皇上,如此行事朝廷会乱的,倒时候我们到底依谁行事”

“相国大人,咱们今后...”

这一大清早的,李善长就被这些尚书侍郎们堵在了办公室,一个个人看起来就像是明天中书省就要完蛋了似的。

此时的六部可不像往后那般权力大,尚书也不过就是个三品官位,侍郎更是只有四品,与地方知府品级一样。

除兵部外,其他各部现在还都只是中书省下面的小分支而已,有事情是不能直接向皇上禀告的,得先往中书省禀告,然后再由中书省向皇上禀告。

这不,有了大事发生就都来找到掌管中书省的李善长了吗。

端坐于上位的李善长倒是淡定的很,他很清楚这些人都是找自己干什么的,自己得到消息时可要比他们这些尚书侍郎们要早得多。

很显然,屁股决定脑袋,这屁股坐得位置不同,想到的东西自然也不同。

在五部尚书侍郎们看来,这都察院不就是监察百官的吗,之前是御史台,只不过那时御史台实力权力都尚小,最多也只能在朝堂之上搞搞弹劾什么的,又无关紧要的谁在乎呢。

如今倒好,天气晴转多雪,这摇身一变就成为了与中书省一样的一品机构部门了。

权力变得大了,人数也变得多了,那这还了得,有他们在自己今后还能不能好好的做官了。

恐怕这以后就不再是弹劾这么简单了,那问题可就大了去了。

这不,一行人等一收到消息就赶紧来找到老大,寻求应对之法。

李善长的手指不断的敲打着桌面,心中细细思索着,接下来中书省该怎么办,该何去何从,该如何继续立于朝堂之上。

这件事情上位竟然没有同自己商量过,李善长敏锐的抓到了这一点,而这一点也正是李善长忧愁的原因。

这说明什么,说明自己已经不再属于核心圈了吗。

自起事以来,上位诸多大大小小的事务都会与自己相商,可是这一次为什么没有呢。

而且这一次的时间点也很特殊,前脚才刚刚北巡归来,后脚就连忙颁发的御史台改升都察院的圣旨,这都察院头把交椅还是刘伯温的,要知道自己都还没坐上中书省的头把交椅呢。

难道说刘伯温是在北巡途中与上位说了什么了吗,李善长一收到这消息当即就明白了这是上位要清理朝中或者地方上的贪官污吏了。

可是这也不对呀,李善长不由感到纳闷儿,这不符合他刘伯温的性格呀。

别人不知道难道自己,还有他刘伯温还不知道吗,这一品官权利虽大,可是危险程度却是与官位品级成正比的,当然也是最危险的。

刘伯温一介崇尚明哲保身的书生,应当不会做起此事才对。

难道是因为其他什么事情让上位突然感觉到危机了吗,这才急匆匆的直接下达改升都察院的命令,甚至都没有在朝会中提出来。

要说这都察院建立后对谁的危险最大,很明显,非中书省莫属。

甚至都有不少人认为这都察院的建立就是为了制衡中书省的,如此中书省的人能不急着跳脚吗。

毕竟这要是被都察院抓到了什么把柄,就老朱那一贯的态度和作风,不用多想,轻则腰斩,重则凌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