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 因反对曹魏代汉而死的曹操首席谋士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是曹操智囊团的领袖,三国时第一流的政治家和谋略家。他比曹操小八岁,投奔曹操时既没带过兵,也没打过仗,但曹操却能慧眼识英雄,引为军师,让他参决机要,喻之为汉高祖刘邦的张良。荀彧亦感知遇,不仅勤于政事,出谋善画,还替曹操推荐了大批人才,如荀攸、钟繇、戏志才、郭嘉等。但是,他反对曹操谋篡汉室,被曹操逼迫而死。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具有超人智慧的荀彧,在乱世中维护正统,终于成为一个悲剧人物。

一、避乱择主

颍川荀氏是一个世家大族。荀彧祖父荀淑,曾任朗陵(今河南确山西)令,在汉顺帝、桓帝之时,有名当世。荀彧父荀绲,济南相,叔父荀爽,官至司空。荀绲、荀爽兄弟共八人,皆是名士,也称“八龙”。绲、爽两人最贤明。荀彧生活在这样一个大家族中,门第书香的熏陶,使他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在少年时就受到南阳名士何颙赏识,称他有“王佐之才”,而远近闻名。

荀彧二十六岁时举孝廉,拜守宫令。这一年正是公元189年,董卓入京,京师大乱。荀彧请求外出补吏,做了亢父(今山东济宁)县令。荀彧并不到任,他回到故乡对父老们说:“颍川是四战之地,赶快离开这个地方,天下将要大乱了。”人们并不相信,依然怀恋故土,不肯离乡。荀彧只好带领全家投奔河北冀州牧韩馥去了。不久关东兵起,董卓西迁,派部将李傕等掳掠颍川、陈留等地,荀彧的乡人大多遭杀害,这才认识到荀彧有先见之明。在冀州,袁绍把韩馥赶下了台,把荀彧奉为上宾。但荀彧经过一段观察,看出袁绍只是布衣之雄,“终不能成大事”,毅然离开袁绍,投奔了曹操。这时曹操在兖州,正在网罗人才,思贤若渴,见了荀彧只恨相见甚晚。曹操欣然说,“我的子房来了”,立即任用他为司马,这一年荀彧二十八岁,时为公元191年。

二、挫败张陈之变

兴平元年(194),兖州牧曹操第二次东征,陶谦、荀彧留后。陈留太守张邈和曹操的另一谋士陈宫,两人合谋发动叛乱,秘密迎接寄屯在河内的吕布偷袭兖州。兖州很快落入吕布之手。与此同时,豫州刺史郭贡也引数万兵奔袭鄄城。荀彧时在鄄城(今山东鄄城),他与程昱一起商量,沉着应付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荀彧连夜调来驻在东郡的夏侯部,果断地杀掉了鄄城内谋叛的几十名士吏,稳定了军心。他自己则不顾个人安危,亲到郭贡军中陈以利害,郭贡兵退。与此同时,程昱到范县(今河南范县)、东阿(今山东东阿)稳定军心。就这样,荀彧与程昱等人终于保住了这三座县城,等待曹操回军。这一场危及曹操生存的张邈、陈宫之变被荀彧挫败了。

张邈、陈宫都是曹操的好朋友。他们为何背叛曹操呢?有两个原因。一是陈留名士边让讥刺了曹操,曹操杀了他,激起了兖州士族的不满。二是曹操军打仗滥杀无辜。他的父亲曹嵩曾为太尉,搜刮了许多财宝;董卓之乱,避难琅邪,被陶谦的部下掠杀。曹操于是东伐,向徐州百姓出气。曹操连年攻打徐州,残杀数十万,“泗水为之不流”,庄园颓败,鸡犬不留,激起人民的反抗。张邈、陈宫叛乱,一夜之间兖州丧失。从此以后,曹操在荀彧的劝导下改变了滥杀无辜的政策,对士族也取妥协态度,因之势力日渐壮大,于公元199年并灭了吕布。

三、七出奇计

曹操倚重荀彧,视为心腹和左右手,荀彧视曹操为明主,尽心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们两人经常纵论时局,制定战略。单是《三国志·荀彧传》中就记载了七次大的献策,均被曹操采纳,使曹军连获大胜。

第一次,公元194年,陶谦死后,曹操打算再次兴兵东征,夺取徐州。荀彧说:“前两次讨伐徐州,杀戮过多,徐州人民切齿痛恨,必定坚决抵抗,一时攻打不下,吕布将在背后作难,我们将腹背受敌。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先灭吕布,后平徐州。”曹操允诺,专力攻打吕布,收复了兖州。

第二次,公元196年,汉献帝东还洛阳,荀彧建议曹操迎献帝都许,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一着高棋。从此,曹操在政治上居高临下,天下无敌。

第三次,曹操迎献帝都许后,袁绍不服,写信恐吓曹操。这使得曹操又气又恼,想与袁绍决一死战,又恐敌不过,十分心焦,举动都有些失常。荀彧深知曹操内心,劝谏说,应先灭吕布,后平河北。荀彧还把曹、袁两方做了一番对比,指出袁绍外强中干,外宽内忌,优柔寡断,军法不严;曹操恰与之相反,明达不拘,刚毅果断,信赏必罚。曹操在度、谋、武、德四个方面都胜过袁绍,不愁抗不过袁绍,更要紧的是等待时机。曹操豁然开朗。

第四次,公元200年袁、曹官渡之战,两军相持半年之久,处于僵持状态。曹军乏粮,使得曹操丧失了信心,打算退兵。荀彧写信给曹操说:“楚汉相争,对峙成皋,谁也不肯先退。因为谁先退,谁的士气就瓦解了。你应当用奇兵打破僵局。我还料定袁绍军中不久会发生内讧,因为他们被你仅及十分之一的力量扼制在官渡,欲进不能,欲退不忍,意志已经沮丧了。”果然不出荀彧所料,不久,袁绍谋士许攸投奔曹操。曹操奇袭乌巢袁军屯粮,赢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第五次,官渡之战以后,曹操欲南下袭刘表。荀彧说:“袁绍惨败,正好乘胜追击,如果让他喘息养力,卷土重来,岂不前功尽弃?”于是曹操重新屯兵黄河,趁袁绍病死,袁谭、袁尚不和之机,扫荡了河北,统一了北方。

第六次,公元204年,曹操打破邺城,领冀州牧,听从趋炎附势之徒的建议,准备恢复古代九州制度,扩大冀州地域,使天下臣服。荀彧进谏说:“如果实行古制,河东、冯翊、扶风、西河、幽州、并州等都包括在冀州境内,夺人之地众多,将引起关西诸将的疑心,如果袁尚、袁谭趁机钻空子,恐怕天下要纷乱了。当前的首要任务是乘胜平定河北,然后南下讨刘表,待到天下安定,再议古制也不晚。”曹操因之改变了主意。

第七次,公元208年,曹操已平定塞外乌桓,灭了袁尚、高干,再无后顾之忧,决定大举南下,问计于荀彧。荀彧说:“显出宛叶,间行轻进。”就是大造声势,从宛叶进兵;而实际上,用奇兵从空虚之处迅速插入,迫降荆州。曹操从其计,果然兵不血刃下荆州。

以上七计,仅举其大要。荀彧从公元191年到公元212年,前后二十二年在曹操营垒中出谋划策,主持政务,举荐贤才,所立功勋,卓越无比。曹操曾高度评价荀彧的功劳,说:“天下之定,彧之功也。”(本传裴注《别传》)

四、荀彧之死

荀彧替曹操出谋献策,共事二十余年,亲密无间。两人结成了儿女亲家,曹操女安阳公主是荀彧长子荀恽的妻子。但是,荀彧与曹操思想意趣有很大差异。荀彧出身世家大族,他佐曹操征伐,是希望这位曹丞相兴复汉室;曹操则是蓄谋异志。随着曹操逼宫步骤的加紧,两人逐渐产生了裂痕,甚至矛盾公开化。《献帝春秋》曾记载了当时的民间传说。据说伏后与其父伏完书,指责曹操杀董承,要伏完除掉曹操。荀彧知情不举。后事败露,曹操深恨之,就命荀彧去杀伏后,荀彧不从,于是自杀。《三国志》本传载,建安十七年(212),曹操讽喻董昭等建言晋爵为魏公,加九锡。荀彧表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曹操“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曹操很不满意。正好曹操出征,荀彧便留守京师,这次特地要他出京劳军,荀彧觉得十分意外,感到了曹操对他的不信任。荀彧怀着不安的心情出京,到了寿春,曹操又不让他到前线濡须去劳军。荀彧恐慌,不知所措,忧愁而死。《魏氏春秋》则说,曹操赠送点心给荀彧,打开一看是空的,示意一场空,荀彧就抑郁而死。

这些不同的记载都说明荀彧死得突然,内情隐秘。荀彧死时五十岁,正当年富力强之时,怎么会突然死去呢?无论是忧愁而死,还是吞药自杀,总之与曹操晋爵魏公的事有直接牵连。荀彧死后不久,曹操就晋爵为魏公。荀彧之死,没有改变曹操进逼汉室的野心。但是,荀彧不同于孔融。孔融旗帜鲜明地反对曹操;而荀彧却是曹操的首席谋士,因此荀彧之死给曹操代汉带来很大的心理影响。所以,曹操只好做周文王,而让其子曹丕来登基了。(赵全聪 张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