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打破迷思:把特殊儿童送去幼儿园就会变好?

很多家长在听到医师或亲友建议将孩子送去幼儿园时,都跃跃欲试,但又不免忧心忡忡。我就经常在开学季前遇到家长带着他们的宝贝来问我:“袁博士,医师说把小孩送去幼儿园,有同年龄孩子的刺激,他自然而然就会进步了!这是真的吗?”我能了解爸妈的心情,期待孩子能跟一般孩子在一起学习、互动,这是所有特殊儿童家长的共同目标。但是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案例都像医师说的,送到幼儿园就自己会变好!

根据我多年辅导孩子的经验,和实际进入幼儿园的观察,有些真相我必须要告诉家长。

◆迷思1:孩子去上学就能模仿同龄孩子的行为。

如果你希望孩子上一般学校的理由,是期待他能向其他小朋友学习,就必须先检视孩子“模仿”及“观察性学习”的能力。美国针对融合教育进行了许多研究,都发现当孩子能透过观察他人,进而从中学习,在融合的环境里才能真正吸收多元的刺激,融合才会成功、有意义。但是也有研究特别提到,这种能力在许多特殊儿童身上,需要透过特定的训练方式才能让他们学会,并不会自然发展出来。观察性学习不只是模仿能力,它是孩子在观察老师与其他小朋友互动后,不是在当下模仿,而是在当下吸收、消化,之后也能记得,并且在其他情境中能展现出他先前学到的内容,这类学习的范围包括了学业还有社交技巧。

根据以上的观点,也许家长应该先问问自己,孩子是否有足够的先备条件。例如:孩子会观察或注意别人吗?能不能持续专注在别人身上一段时间?(比如同学在进行一个活动或说话时,孩子能不能看着同学几分钟,注意他的动作或表情。)孩子有模仿能力吗?他能看着同学正在做的动作或游戏并一起模仿吗?如果孩子缺乏这些能力和该有的持续度,那么他在幼儿园的环境中学习一定会遇到困难。

◆迷思2:早点让孩子上学,就可以早点适应团体生活。

其实,适应并不是真正的问题,能力够不够才是问题。只要是人,都有适应的能力,只是需要的时间长短不同。孩子就算能适应,并不表示他上课时能听得懂老师讲课的内容、跟得上同学学习的脚步,也不代表他就能自动跟其他孩子互动。切记,如果是诊断出发展迟缓的孩子,学习的方式不像一般发展的儿童,他们需要经过特别的教导才能学习。因此,这时家长需要考量的是,目前对孩子而言,到底有没有足够的条件去上一般幼儿园?治疗与上学,哪一项比较迫切?还是可以同时进行?

◆迷思3:孩子在学校可以得到比较多的刺激,学习也会比较快。

爸妈有一个应该要注意的正确观念就是:刺激给得多,并不等于孩子就会学得多,孩子能吸收多少,主要取决于他本身的条件和老师的教法。也就是说,孩子若是缺乏专注力、理解力、模仿力、自我管理能力、学习动机等,就算老师上的课再怎么丰富、变化再怎么多,孩子也很难进入状态,因为这些都是每个孩子在学习时所需要的关键条件。这时候,如果老师不将孩子的困难点纳入考量、为孩子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或引导方式,学习效率绝对会大打折扣。

◆迷思4:幼儿园老师的经验丰富,他们会懂得如何带我们的孩子。

特殊儿童的学习方式跟一般孩子不同,他们的学习内容需要先划分为容易达成的步骤,同时还需要透过策略性的引导与协助才能进行。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特殊儿童的学习动机低,在教学时必须运用技巧来激励孩子。从这些点来看一般的幼儿园,他们的步调太快,很多孩子跟不上,班上的老师人力不足,又加上大多数的老师是幼保科背景,缺乏特教方面的训练,因此,很难为孩子做个别化的教学。

◆迷思5:老师说孩子没什么问题,就不需要担心。

当幼儿园的老师向家长说:“小朋友很好啊!他适应得没问题!”通常我都会担心这是什么意思。根据我们陪读和入班观察的经验,当孩子本身不太有问题行为、个性又温和时,老师都会觉得他“没问题”,但是没问题有时候也就代表孩子被搁置一旁,反正他不会吵闹,老师可能就任由他做他想做的事,不参与也没关系,这样,小朋友就丧失了很多学习的机会。

◆迷思6:只要不帮孩子贴标签,别人就不会发现他有什么不一样。

千万别认为孩子只要跟一般孩子一起上课,就不会被贴上标签;更不要以为,只要你不提孩子的状况,老师或班上的同学就察觉不出来。要记得,班上都是同年龄层的孩子,很容易互相参照。当孩子缺乏社交能力、对同学没反应,或经常做出不适当的行为时,其他孩子会自动帮他贴上标签:“他好奇怪!我不要跟他玩!”小朋友贴的标签很容易影响其他班上的孩子,会比我们大人给他的更难移除。

另外,有些孩子很敏感,能察觉自己跟别人不一样。看到自己与他人的能力落差大,就会缺乏自信,造成更退缩的状况,不愿意学习也不愿意与其他孩子互动,越强迫越会带来反效果。积极把孩子送入幼儿园,却得到了这种结果,家长的心急也许反而带给孩子负面的学习经验。我们是否该问问自己:到底孩子准备好了没?我们身为家长的,有没有先帮他建立好学习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