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代序

何常在

司马光曾说:“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

司马光认为“文”是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极致。此后,“文正”被认为是人臣极美的谥号。

明武宗的时候,大学士李东阳病危。大学士杨一清前来探望,见李东阳为谥号担忧,杨一清表示李东阳死后会有“文正”的谥号。垂死的李东阳竟一下坐起,在床上向杨一清磕头致谢。因李杨二人私交甚厚,有人作诗讽刺说:“文正从来谥范王,如今文正却难当。大风吹倒梧桐树,自有旁人说短长。”

历史上获得“文正”谥号的文人不少,最让人敬仰并且没有争议的,当属范仲淹了。

范仲淹也是我最为仰慕的先贤,一生坦荡,为国为民,真正做到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终其一生都在践行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国之大者的文人。

滕非所著的《庙堂与江湖:范仲淹传》,写尽了范仲淹一生的传奇。和之前诸多书写范仲淹的作品不同的是,他文笔从容,立意开阔,并且引经据典,力求每件事情都不悖史实,每句话都有出处,却又师古而不泥古,故事生动有趣、情节紧张紧凑,真正做到了严肃、活泼、团结、紧张,是一部难得的书写范仲淹先生的佳作。

我和滕非认识多年,既是写作上的同行又是生活中的好友。他早年习文,后下海经商。经商多年,始终不忘胸中之意,只要一有闲暇就会写作。和大多数每天都在奔波忙碌中迷失自己,很难与自己独处的商人不同,他还可以做到在应酬之外,一个人安静地独居一隅,于一间陋室,一桌一椅一茶一电脑,以及无数藏书,神游物外、笔下乾坤,享受精神层面带来的飞跃。

滕非心中从未放下写作梦想,也许是骨子里的文人气息无法割舍,又也许是总有需要表达的思想,他需要用文字和世界对话,用文字来安放自己的内心。他常说,经商非本意,只是为生活所迫。其实有时想想,我们总是在追求求而不得的东西,很多时候并不是为了满足私欲,而是为了寻求通往高尚之路。

读史书,可以让人沉静,可以让人从中思索许多超越现实的道理。古往今来,千年一瞬,无数生动的历史人物用他们波澜壮阔的一生为我们演绎了高尚、卑劣、功名、烟云,最终,富贵荣华、功名利禄都不过是过眼烟云,传承的只有闪亮的文字和耀眼的思想火花。

智慧可以穿透时光,以强大的不可抹灭的力量贯穿古今,让我们领悟、感悟和彻悟人生。千百年来,引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始终矢志不移的,正是无数文人风骨和他们的文学作品,让我们感受到了文化的薪火相传。

滕非的文字,朴实又不失内敛,内敛之中,带有严谨和沉稳的叙述,以从容的口吻,以范仲淹的一生为主线,徐徐道来北宋年间诸多历史事件,无数名人如闪亮的群星,一一展现。

如同一幅栩栩如生的画卷,浓墨重彩地描述出了范仲淹坎坷且灿烂的一生。

作文如做人,滕非选择以范仲淹为切入点来书写历史,来与世界对话,是他敬重范仲淹的为人,也是他希望可以和范仲淹一样做一个“勤学好问曰文,博闻多见曰文”以及“内外无怀曰正,诚心格非曰正”的人。

正如范仲淹为别人所写“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何尝不是范仲淹自己一生的写照?相信拥有山高水长的先生之风的滕非的《庙堂与江湖:范仲淹传》一书,可以写出范仲淹山高水长的先生之风。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高尚的境界,“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也是值得敬佩的人生追求。滕非慢慢成长并且积淀了先生之风,也正是他推崇中国传统文化一心为文化事业而努力的结果。

愿以范仲淹的一句诗与滕非共勉:“归来笑春风,白日登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