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识经济:透视货币潜流与价格迷局
- 王生智
- 5486字
- 2022-09-23 17:51:15
前言
人类生活在世界上,要解决很多方面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发展出科学的很多学科,有天文、地理、数学、化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生物、心理、历史、军事、经济、管理、政治、法律、社会、文学、美学、哲学,等等。在经济方面,人们需要解决社会各企业、个人、政府、军队、团体、学校、医院等各方面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储蓄问题,解决人类社会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问题。
经济发展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的国计民生与存亡兴衰,生存无疑是任何国家、地区、社会、家庭和个人的首要大事。经济活动用来解决人类生存的最大问题,经济学的任务在于,发现人类社会中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与储蓄的规律,解决市场上、工作上、生活上发生的经济问题。
经济学应该可以用来解释,世界任何地区、任何时间、任何情况下,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所有问题。然而,今天的经验告诉人们,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经济学距离这一目标似乎越来越远。
世界上不缺经济学的学者,每当遇到一个经济困难,学者从各自的角度给出各种解释,相互矛盾、互相攻击,令原本混乱的经济更加混乱。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不久,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2008年11月视察伦敦经济学院时,曾经提出质疑,她问为什么没有人预见金融危机的到来?这个问题问得很精彩。我们培养了众多将士,结果战败了,甚至败下阵来之后,还没搞清楚是被谁打败了。
市场是千百年来自发建立,逐渐演化形成的一套社会交换机制。市场没有整体的目标,也不知道什么是结果。市场通过“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在每个人为自己奋斗的同时,给整个社会带来了经济进步。在市场上买卖双方自愿达成交易,满足了双方的要求,带动了专业化分工的大规模发展和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因此市场是高效的。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运行发展规律的学科,经济学应该清楚什么是经济运转的动力,什么是经济运转的过程,什么是经济运转的问题,什么是经济运转的规律。
翻开经济学的书籍,对于经济学的定义各式各样,但大家基本认同,经济学是一个独立学科,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物品和劳务,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群中进行分配。这是一个高度抽象的定义,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不过,迄今为止的经济学突出了稀缺资源的高效配置,但对分配注意不足。然而分配,已经成了经济发展中越来越重要的制约因素。
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从来都是一体的,彼此密不可分。今天的经济学几乎完全不考虑社会的状态,仅仅单独分析经济现象,这样的研究割裂了经济与社会的关系,脱离了客观实际。经济发展的实质就是人们思想认识的发展,也就是社会的发展。经济学的这一脱离,正是经济学无法解释经济现状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经济学之所以会是这样,是因为对它的研究严重地受到了一些社会阶层利益的驱使和局限。
近几十年内经济学被纳入了“科学”的范畴,由于经济学被“科学化”,使得研究经济学的“科学家”被人为地划分到不同的细分领域,利用能收集到的并不完整的数据,仿照自然科学建立数学模型进行运算,导致经济学变成了许多细分学科,各学科间处于离散的相互拒绝状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也就不足为怪了。
经济现象原本是在许多复杂条件下,由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但是今天的经济学被人为地分裂成了很多的碎片领域,各个派别的学者只是片面强调自己那部分的理论对于经济现象的解释,很少有人能从总体上全面考虑经济的问题。今天经济学被分为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制度经济学、金融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数理经济学、博弈论等,宏观经济学又被分为新凯恩斯学派、供给学派、货币学派、增长学派、就业学派、福利学派,等等,越分越细,不一而终。
成语故事“瞎子摸象”,说的是几个盲人一起摸象,摸到象牙的盲人说大象像萝卜,摸到象耳的盲人说大象像簸箕,摸到象头的盲人说大象像石头,摸到象鼻的盲人说大象像木杵,摸到象脚的盲人说大象像舂米臼,摸到象背的盲人说大象像坐垫,摸到大象肚子的盲人说大象像陶罐;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说大象像绳子。现在的经济学学派林立,对经济问题不能从整体上把握,就像是瞎子摸象,对经济事物一知半解,即使这个“解”是“非常高深”的,也不能对全局做出完整判断。
就像人体生病一样,同样的症状,不一定是相同的病因。同样是咳嗽,有些患者是因为细菌感染,有些患者则是病毒感染。同样是肚子疼,原因有多种,有些是吃多了,有些是食物中毒,有些是阑尾炎,有些是心脏病。针对不同病症选用不同的药物,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经济问题是全局问题,同样的现象很可能是由于不同的原因所导致,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样是物价上涨,有的是因为货币发行过多,有的是因为原材料消耗殆尽,有的是因为自然灾害造成的减产,有的是因为外币升值,有的是因为国际大宗商品涨价,有的是因为有人囤积居奇,有的甚至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对于经济这样一个整体性很强的体系,过于倚重局部“科学”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一些看似“科学”的局部理论实际没有全局的根基,这类理论越是“科学”,偏离事实越远。成立于1994年的一家美国著名超级对冲基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在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指导下,由著名数学家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复杂的风险对冲数学模型,利用世界上最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设施,在资本市场上“科学”地操作金融交易。但在1998年遭遇俄罗斯金融危机时,他们输了个精光,还险些拖累整个金融体系。
数量众多的金融衍生品,都是近年来金融行业“科技创新”的杰作,2008年导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美国房产次贷,也该归因于依据“科学”研究出来的金融衍生品。如今已经全球化的市场,所有的地区、所有的行业、所有的人群全都囊括其中。对于经济研究来说,局部“科学”必须在整体正确的前提之下,才是有意义的。
经济学反映的是市场经济的规律,经过近来几百年的发展,市场越来越复杂了,很多因素叠加在一起千头万绪,使得人们很难看得清楚。市场是从简单到复杂逐渐发展起来的,由发展中的许多阶段和内容叠加而成的,这就需要分层次来观察复杂市场的运行,才有可能透彻地看清市场。
经济学最早就是从整体上来观察市场的。比如亚当·斯密、让·已蒂斯特·萨伊、里昂·瓦尔拉斯他们就是从整体上来看市场的,因此他们能深刻地揭示市场最底层的规律。但由于年代久远,抽象的程度太高,忽略得太多,距离实际太远,他们的理论对于实际的经济运行,也就自然不再具有很强的实际指导意义了。
现代经济学家大多只是聚焦于货币、利率、就业、预期、科技等个别的经济因素,而这些单一的因素不足以反映经济运行的整体状况。他们有些人注重需求,有些人注重供给,有些人夸大了市场价格的作用,最终都无法反映市场经济的全貌。更严重的问题在于,现代研究经济理论的经济学家,绝大多数是大学教授,几乎全都来自从学校到学校的博士培养之路,基本无从了解大小企业和企业老板,无从了解企业的销售部门、供应部门、生产部门和人力部门,甚至无从了解劳动者和消费者,这就导致了经济学家对于经济现实基础的无知。
现在中国的经济学家正忙于书写中国经济学,但是目前所谓的中国经济学,实质上是用千疮百孔的西方经济学来解释中国已经发生的经济现象,而不是用产生于中国的经济学去解释全世界的市场经济。
市场是自古以来自然形成的交易机制,最早是以物易物的节余物品互换,后来又有了专门为出售而生产的商品,添加了劳动交易,随后又出现了贵金属货币、纸币和专门的金融交易。可以认为,现在的市场是经过历史分阶段逐渐叠加形成的。现在的市场已经十分复杂了,使人们至今无法看清市场的脉络。在今天的时点上看经济,只有抓住在市场上起着主导作用的最主要矛盾,以及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才有可能逐渐厘清市场的来龙去脉。
市场由买卖双方组成,是一个需求、供给与价格的循环体。如果认为产业链的中间环节是一个整体,商品市场的卖方可以简单地被看作所有企业,买方是所有消费者;劳动市场的卖方可以简单地被看作所有消费者,买方是所有企业。任何企业都要购买生产资料(上游企业的劳动)和劳动,进行加工,再售出产品;任何消费者都要提供劳动,挣回工资,消费后再次进行劳动。
在任何一个封闭的社会中,当市场运行时,市场需要具有与商品等量的货币来辅助完成交易。在每个生产阶段开始时,企业从银行借出足够的货币,投入生产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然后卖出商品,收回货币,还给银行。如果银行没有利息,所有企业都没有利润,所有消费者都没有剩余货币,一个循环结束时,企业将可收回全部货币还给银行。在这样一个生产与消费的循环中,货币只是一个辅助循环的标记物。
企业的每件商品都必须经过从购买与加工到卖出与消费的全过程,它所拥有的价值才能得到实现。在人们手中握有的消费剩余的金钱全部花出之前,社会上的企业中还存有尚未卖出与消费的库存商品。这些商品仅完成了前半部分——购买与加工;还有后半部分——卖出与消费没有完成。这些企业库存商品变成了社会的剩余物品没有出清,这些剩余商品的价值没有得到实现。
如果每个参与生产商品的人都有同样的生活需要,都提供等量的生产劳动,获得同样的劳动报酬(货币),那么每个人都可以在市场上买到同样数量的生活所需商品,得到同样程度的满足。
如果所有的商品与劳动都具有其应有的价格,在企业没有利润的状态下,无论是老板还是雇工,所有消费者在企业挣到的钱,正好等于商品的总价格。这样,每一个为市场提供商品而付出了劳动的人,都可以买回与自己付出劳动相等价值的商品。这就是萨伊的理想状态。
在真实的市场上,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物以稀为贵,供大于求价格下降,供小于求价格上升。买方希望物价越低越好,卖方希望物价越高越好。为了达成交易,买卖双方必须调整预期。成交价格受到双方承受能力的限制。
买方受限于手中握有的可以用于购买所需商品的货币,卖方受限于他得到该商品时已经支出的成本。买方只有在手中握有更多的货币时,他才可以为购买商品承受更高的价格。卖方只有在他的商品具备更低的成本时,他才可能拥有更多的降价空间。
在市场经济的情况下,企业出售商品价格的升降,是个别老板可以决定的;市场供给量的增加和减少,却不是单个老板可以决定的,而是社会投资和同行各自行为的汇总结果。企业商品价格的升与降,是由卖方自主决定的,买方对于价格只有“投票权”。在市场上,卖方在做出价格决定时,必须充分敬畏买方的“投票权”,价格若定高了,买账者就会减少。在劳动市场上,劳动工资的升与降是由买方决定的,卖方对于这个“价格”只有“投票权”,不过,买方在做出工资决定时,必须充分敬畏卖方的“投票权”,工资定低了高素质的合格雇员就难找了。
在真实市场上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各种各样的劳动和商品是否真的可以得到应有价格。如果在市场上某些种类的劳动或商品相对比较稀缺,这些劳动或商品就会获得相对较高的价格,有高就有低,其他一些相对并不稀缺的劳动或商品,就仅会获得相对较低的价格。
劳动种类存在差异,体力劳动、脑力劳动、简单劳动、复杂劳动,各种各样的劳动所需要的能力与获得这些能力所需要的准备,差异都很大,因而各种劳动的稀缺状态和价格(工资)水平自然也就存在很大的差异了。
在现实当中,相对于劳动种类的差异,人的需要的差异没有那么大,相对比较一致。但是,市场需求是由生活需要与购买能力结合而成的,生活需要能否转变成市场需求,就变成了工作收入能否提供足够的购买力的问题了,到了这一步,社会中各类人群反映出来的市场需求,就存在很大的贫富差别了。
现实市场中不仅劳动可以获得收入,将手中握有的货币进行再投资或存入银行,也可以获得利润,这就使得有钱的人更加有钱。富人手中的货币越来越多,在一定的社会商品体系结构中,他们的生活需要很早就已得到满足,再加上他们的人数比例很少,富人的市场需求很快饱和,手中越来越多的货币,只有自行投资或通过金融机构进行投资,再没有其他可用之处了。
众所周知创新和投资是财富创造最重要的源泉,同时任何创新又都离不开投资。在今天创造新财富的各项因素中,已有财富的投资所发挥的作用依然是最大的。投资是由投资人决定的,那么投资人的利益就必然是决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也就是说不会存在没有投资人利益或利益预期的投资。
投资失败虽然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无论如何,全球经济的提升与财富的增长都说明,成功的投资是经济发展的主流。市场中隐藏着的另一只“看不见的手”,就是这样使金钱流向了富有的人群,使得富有的人更加富有,贫穷的人更加贫穷。
从理论上讲,消费者手中(包括存在银行)的金钱代表了企业的库存。无论是通过消费还是投资(自行或金融投资),只有人们手中的货币全部花出去,社会全部库存商品才能得以出清,否则,只能变成社会商品的过剩积压。在储蓄增加的前提下,社会的生产与消费只有在投资的不断增长中,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社会上的投资越多,生产力越强,生产出来的商品越多,全社会的生活水平都会水涨船高随之增长。但是,由于金钱流向了富人,限制了穷人的购买力,大量穷人的生活需要很难转变成市场需求,这样也就限制了商品的市场扩张。
随着社会上投资的增加,商品供给量越来越多,为了增加商品销量,商品市场只有面向人口众多的、相对较穷的人群扩展。只有通过降价销售,市场才能扩大,别无其他途径。价格下降到一定程度,企业利润全无,甚至资金流水也变为负值,此时社会投资也必定会停止。但是,富人的财富此时仍可能在继续增长,即使刚刚停止增长,他们已经拥有的储蓄中没有投资出去的部分,所代表的企业库存,此时早已堆积如山难觅出路,全都变成了社会的过剩积压,社会经济此时走向衰退乃至萧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