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口:绿色减贫道路
- 游俊 冷志明 丁建军
- 7385字
- 2022-09-23 18:13:57
概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强力推进“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创造了贫困落后省份逆势崛起的奇迹和争创一流的“贵州速度”,成为全国脱贫攻坚的“省级样板”。在贵州的脱贫攻坚实践中,铜仁市按照中央的方针政策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精准吃透上级精神、精准抓好贯彻落实、精准摸排贫困原因、精准做到靶向施策,自加压力、勇于担当、大胆创新,争当全省脱贫攻坚排头兵,取得2017批次全省退出贫困县数量最多的成绩。江口县以“零错退、零漏评、群众认可度99.05%”的高标准实现整县脱贫,在全省14个出列县区中位列第一。作为贵州省和铜仁市脱贫攻坚实践的县级样板,江口县的脱贫攻坚是精准扶贫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其“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打好七大攻坚战”的做法与经验有特殊价值和启示。
江口县地处铜仁市东部与西部交会点,山川连绵、河谷深切、交通闭塞、产业单一,人均耕地面积少、资源利用效率低,是武陵山片区贫困县的典型代表。2001年被列为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2014年全县有贫困村80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3万,贫困发生率19.85%。作为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江口县发展基础薄弱,脱贫攻坚难度大、任务重。党的十八大以来,江口县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强力推进省委、省政府“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战略行动,切实落实市委、市政府“三真三因三定”[1]工作原则,积极发扬“拼全力、争全胜,拼实干、争担当,拼匠心、争卓越,拼团结、争荣光”的江口脱贫精神,在1869平方千米土地上,演绎了一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民生大戏”。2018年9月,江口县以“零错退、零漏评、群众认可度99.05%”的好成绩通过国务院评估验收,实现整县脱贫,在全省14个出列县区中位列第一。江口县脱贫攻坚是贵州经验、铜仁经验结合江口脱贫实际的生动实践,也是中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鲜活样本。
江口县脱贫攻坚实践总体上可以概括为:紧扣“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聚焦“三率一度”,打好“七大攻坚战”,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把绿水青山变成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闯出一条“百姓富、生态美、产业兴”的绿色发展脱贫新路。其中,“七大攻坚战”是核心。
第一,精准管理攻坚战。江口县围绕“对象精准、措施精准和退出精准”打好精准管理战。在对象“找精准”上,确立了“一申请、一比对、两评议、两公示、一公告”的识别程序和“一学、二访、三会、四评”[2]的识别方法,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在措施“定精准”上,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因户施策,由帮扶单位、帮扶责任人、驻村干部共同研究,做到“户有帮扶措施、人有脱贫门路”;在脱贫“退精准”上,按照国定贫困退出程序标准,运用“五看法”对拟退出贫困户进行逐户核查评估,让群众“清清楚楚算账、明明白白脱贫”,达到“五个一致”。[3]2014年,全国扶贫办主任座谈会、全省精准扶贫现场会在江口县观摩,江口建档立卡方法被省扶贫办在贵州全省推广。
第二,产业脱贫攻坚战。江口县全力打造“农业、旅游、生态”三大富民产业。农业扶贫方面,重点发展生态茶、冷水鱼和猕猴桃三大主导产业以及蔬菜、中药材两大增收项目。在生态茶产业发展中,自2014年以来,新增茶园面积8万亩,总面积达到15.92万亩,新建茶叶加工厂17家,引进贵州贵茶集团,建成贵茶产业园区和抹茶(碾茶)生产线15条。力争在2020年建成抹茶(碾茶)生产线100条、年产抹茶4000吨、建成世界抹茶之都。2015年3月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的《小丫跑两会》栏目、2017年4月央视《聚焦三农》栏目,分别对江口县生态茶产业助推群众脱贫致富进行了报道。在冷水鱼产业发展上,全县建成冷水鱼(中华鲟)养殖场11个,2017年冷水鱼产量达3100吨,占贵州省冷水鱼产量的28.3%,排名全省第一。在精品水果产业发展上,自2014年以来,全县建成精品水果产业园4.51万亩,其中猕猴桃产业园1.5万亩。在中药材方面,全县中药材种植达3.2万亩。在蔬菜产业上,每年蔬菜种植稳定在13万亩以上。同时,加快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全县建成4个省级、7个市级、7个县级现代农业园区,实现乡乡有农业园区。在农业产业发展中,大力推行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模式,建立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利益联结全覆盖。在旅游扶贫方面,依托梵净山独特资源,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乡村旅游。自2014年以来,建成寨沙侗寨、云舍等全国金融扶贫示范点和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3个、3A级旅游景区2个、乡村旅游示范点3个。旅游产业覆盖7200余户2.5万余农业人口。2015年,江口县获得“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在生态扶贫方面,自2014年以来,全县完成退耕还林5.24万亩,兑现退耕还林补助资金2764万元,涉及农户1.1万余户3.5万余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435户7305人。发放生态公益林补助资金3898.04万元,涉及农户4.3万余户15.05万余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717户1.65万人;聘请730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担任护林员,年人均工资1万元,助推了群众增收脱贫。产业扶贫中形成了两种模式:一是产业联盟发展模式。以贵茶集团为龙头,全县16家茶叶生产企业加入贵茶产业联盟;以兴乔果蔬合作社为龙头,引导农村合作社加入兴乔蔬菜联盟;以铁骑力士公司为龙头,组织代养大户加入养殖联盟。实现企业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产业从分散发展到集中发展,实现做大产业、做强企业,共助脱贫。二是景区带村发展模式。以梵净山景区为龙头,带动当地整村发展。自2014年以来,全县引进三特、金奥旅游等龙头企业13家,累计带动65个村寨走上旅游路、吃上旅游饭、发上旅游财。2016年,梵净山景区成功入选全国“景区带村”旅游扶贫示范项目。
第三,基础设施攻坚战。围绕“路畅水洁、电通信畅、村美寨靓”的目标,江口县实施了“小康路、小康水、小康电、小康信、小康寨”等基础设施工程。在小康路方面,自2014年以来,累计投入67.79亿元用于大交通建设。建成安江高速公路,使江口融入了国家交通大动脉、省城3小时经济圈。总公路里程2714千米,是2014年的3.17倍,实现了100%的乡镇通油路、100%的行政村通水泥路、30户以上村民组100%通水泥路。在小康水方面,自2014年以来,累计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1.6亿元,实施各类水利项目150个。整合各类涉农资金1.16亿元,实施农村人饮安全巩固提升全覆盖工程,实现100%的村民组通自来水,水质达标率100%。在小康电方面,自2014年以来,累计投入4.67亿元,大力实施城乡电网升级改造,全县供电可靠性达到99.68%。在小康信方面,推进“三网融合”工程,实现光纤宽带乡村全覆盖,移动通信网络村村通,4G网络交叉覆盖率达96%。在小康寨方面,建成村级文体广场260个、村级综合文化站106个、文化墙680面,实现“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社会和谐”。
第四,易地搬迁攻坚战。按照省委、省政府“六个坚持”[4]要求,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和自然条件恶劣的深山区、石山区,采取“四定”工作法 [5],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自2016年以来,全县共投入资金8.6亿元,建成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8个,实现易地扶贫搬迁对象2822户11815人搬出大山、搬进新居,其中贫困户2554户10770人。认真落实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政策,做到搬迁群众就学、就医、就业有保障,贫困群众实现搬进新房子,过上好日子。通过因地制宜搬迁、强化后续保障,实现了“搬出大山、搬进新居、搬来幸福”的目标。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中央电视台将江口县周屯安置点作为《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省际成就巡礼》专题片内容之一,在北京展览馆巡回展播。
第五,社会保障攻坚战。江口县紧紧围绕“学有所助、病有所医、住有所居、业有所就、困有所济”目标,打好社会保障攻坚战。在教育保障上,做到“应享尽享”。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要把发展教育扶贫作为治本之计,确保贫困人口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具备就业创业能力,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指示。自2014年以来,坚持“小县办大教育,穷县办美教育”理念,教育经费从2014年的2.8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4.56亿元,兑现各类教育资助金3.3亿元,投入教育基础设施资金5.54亿元,实施教育布局“581”工程 [6],新建维修学校105所,建成80所山村幼儿园,新增建筑面积27.3万平方米,新增学位4500余个,新增教师450人,实现50%左右的小学生、80%左右的初中生、100%的高中生集中在县城上学。“三破三立”教育改革:破教学管理单一化,立多元办学新机制;破职称评聘过场化,立聘用督导新机制;破考核评价封闭制,立综合考评新机制。教学质量显著改善,2015—2017年,小学六年级终端检测学科总人均分排全市第一名;2015—2017年中考总均分全市排名分别为第一、第一、第二;2015—2017年高考本科上线率分别为17.26%、46.3%、53.32%,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医疗保障上,做到“应保尽保”。实行“四重医疗保障”,推行一站式结算服务。自2014年以来,全县群众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8%以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合率达到100%,兑现各类医疗补偿资金3.76亿元。建档立卡贫困患者住院医疗费用实际补偿比达90%以上。全面推进县域医共体改革,做实基本公共卫生,组建家庭医生团队94个,签约常住人口8.16万人,建档立卡贫困户签约率达到100%。免费开展慢性病“五+五”服务 [7],在全国第一期基本药物政策培训会上作交流发言。在住房保障上,做到“应改尽改”。按照结构安全、功能齐全的标准,投入资金4.77亿元,实施危房改造及“五改一化一维”工程 [8],惠及4.82万户农村群众,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在就业保障上,做到“应扶尽扶”。自2014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960万元开展各类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受益群众7600余人次,其中贫困群众5600余人次,易地扶贫搬迁群众1700余人次,实现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户”的目标。在社会保障上,做到“应助尽助”。按照应保尽保、托住底线的原则,推进低保和扶贫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稳步提高民政低保保障标准,将农村“两无”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民政兜底保障。江口县精准扶贫“减量提标、双线合一”试点工作得到汪洋同志的肯定性批示。开展农村特殊困难群体集中供养,建成规范化敬老院10所、农村互助幸福院34所,集中供养特殊困难群体693名。推行残疾人创业就业“1234”工作法 [9],解决残疾人特殊群体脱贫难题。2017年6月,贵州省残疾人脱贫攻坚现场推进会在江口县召开。
第六,思想脱贫攻坚战。以“自力更生、素质提升、干群情深”为目标,江口县从思想动员、陋习革新和干群齐心三个方面力抓思想脱贫。在思想动员方面,充分发挥新时代农民讲习所阵地作用,大力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宣传“四个好”,给老百姓“五个讲清楚”[10],实现群众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全县1920户贫困群众主动申请脱贫,被《贵州日报》头版报道。在陋习革新方面,全县驻村工作队、帮扶干部,走遍了村村寨寨、家家户户,实现了多年以来对农村群众走访的全覆盖。各村将村寨环境卫生和家庭卫生纳入村规民约管理,引领广大群众改掉“生活陋习”,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在干群齐心方面,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全县机关干部、帮扶责任人深入田间地头、走村串户,访百姓苦、济百姓困。通过共同战胜贫困,全县干部群众面对面、心连心,鱼水情更深。
第七,脱贫保障攻坚战。江口县以“党建引领、干部帮扶、多方联动”为抓手,实现了组织带动、社会联动和资金推动,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在党建引领方面,加强党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领导,成立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下设县指挥中心和9个工作专班。乡镇(街道)成立指挥部,由县委常委和县人大、政协主要领导任指挥长。推进“民心党建+三社融合促‘三变’+春晖社”农村综合改革,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自2014年以来,全县累计筹集137亿元投入脱贫攻坚工作。2014年,江口县党员“十个一”工作法,得到赵乐际同志的肯定性批示,被写入贵州省《关于深入推进基层发展型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2017年,江口县党建扶贫工作案例《“民心党建”与精准脱贫“双推进”》荣获全国第四届基层党建创新优秀案例。干部帮扶方面,全县选派了897名机关干部与692名村干部组成104个驻村工作队,组织2853名干部结对帮扶12176户贫困户,实现村村有驻村工作队、户户有帮扶责任人。在多方联动方面,充分借助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大连民族大学、贵州省扶贫办、苏州市姑苏区等帮扶单位的资源优势,助推脱贫攻坚。开展“千企帮千村”行动,43家民营企业助力脱贫攻坚。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江口县实现了从一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向整县脱贫的成功嬗变,是24万江口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生动实践,也是贵州经验、铜仁经验的县级样本。江口县的脱贫攻坚战不仅助推了经济发展,也改善了生态环境、改变了城乡面貌、促进了社会和谐。当前,江口县正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等重要”指示精神,以重视程度不减、管理精度不减、帮扶力度不减“三个不减”以及教育保障政策不变、医疗保障政策不变、民政兜底政策不变“三个不变”,紧扣群众稳定脱贫、长期脱贫不返贫目标,全面落实脱贫后续保障巩固举措,确保脱贫不脱责任,确保脱贫不脱保障。同时,江口县正抢抓“一带双核”重大战略机遇和撤县设区重大历史机遇,围绕基础设施大幅度提升、产业发展大幅度提升、社会治理大幅度提升“三个提升”,构建半小时通高铁、半小时通机场、半小时进铜仁主城区的“三个半小时”便捷交通圈,建成世界抹茶之都、中国鲟鱼养殖基地县、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县,建立健全社会管理新机制,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为了总结和推广江口县的脱贫攻坚经验,在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的精准规划和指导下,本书对江口县“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打好七大攻坚战”的做法与经验进行了总结和提炼。首先是概要,概述江口县脱贫攻坚实践核心内容“七大攻坚战”的做法及成效,简要介绍全书各章节的内容。第一章对江口县的基本县情、经济社会发展概况、贫困特征与扶贫历程进行回顾与总结。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分别对江口县脱贫攻坚统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基本思路、改革创新的主要经验,县域脱贫攻坚战略部署、政策设计和构成体系,合力体系与参与机制等保障条件进行了总结。第五章对江口县脱贫攻坚中的主要难点、破解思路和经验进行了总结,也是对前面三章内容的深化和强调。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分别对江口县脱贫攻坚战取得的直接和间接成效、脱贫攻坚成果巩固的主要做法及经验、2020年后可能的贫困走势及乡村振兴前景进行了总结和展望。第九章是对全书的总结和讨论,一方面归纳和讨论江口县脱贫攻坚的主要经验和启示;另一方面提出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建议。最后,本书将江口县摘帽退出专项评估检查报告摘要、县委书记在全县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以及江口县各乡镇、各脱贫攻坚专项行动的“速写”作为附录加以收录,为读者全面了解江口县的脱贫攻坚做法与经验提供参考。
本书认为江口县脱贫攻坚的主要经验为:坚持从生态富集型贫困的县情出发,始终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以脱贫攻坚统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为抓手,以“大扶贫”战胜贫困为主线,以“大党建”引领改革创新为突破,以“大生态、大健康、大旅游”为支撑,因地制宜地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冷水鱼养殖、乡村旅游、茶叶种植及抹茶加工等绿色富民产业,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把绿水青山变成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探索出一条“百姓富、生态美、产业兴”的绿色发展脱贫新路径。这一经验的启示是“三个始终坚持”,即始终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脱贫攻坚,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地推进脱贫攻坚,始终坚持创新引领脱贫攻坚。同时,针对江口县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本书提出了重视易地扶贫搬迁户的后续帮扶、加快实施社区化治理、防范扶贫产业风险、增强扶贫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总结和宣传扶贫精神、助推乡村振兴方面的建议。
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精准扶贫方略的引领下,各贫困县开启了脱贫攻坚的新征程,取得了脱贫攻坚的新胜利,也探索了脱贫攻坚的新经验。江口县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和省级样板,是贵州省脱贫攻坚的“缩影”,其做法和经验的特殊价值及启示不言而喻。本书尝试再现这一伟大的实践,并在理论上加以概括和提升,为讲好中国脱贫故事提供鲜活的素材,为精准扶贫重要论述乃至中国扶贫理论的实证支撑尽一份绵薄之力。不过,由于团队水平有限、时间仓促,难免挂一漏万、把握不准,请读者批评指正。
[1].三真三因三定:“三真”即真情实意、真金白银、真抓实干;“三因”即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户施策;“三定”即定点包干、定责问效、定期脱贫。
[2].一学、二访、三会、四评:“一学”即逐一学习制度,“二访”即逐组逐户走访,“三会”即逐组召开群众会,“四评”即逐村召开评议会。
[3].五个一致:客观有的、系统录的、袋里装的、墙上挂的、嘴上说的一致。
[4].六个坚持:坚持省级统贷统还,坚持以自然村寨整体搬迁为主,坚持城镇化集中安置,坚持以县为单位集中建设,坚持让贫困户不因搬迁而负债,坚持以产定搬、以岗定搬。
[5].“四定”工作法:即以就业岗位定安置人口、以群众意愿定搬迁地点、以户籍人口定安置面积、以家庭情况定脱贫措施。
[6].“581”工程:即实现50%左右的小学生、80%左右的初中生、100%的高中生集中在县城上学。
[7].慢性病“五+五”服务:在全县挑选五种最常见的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肺结核、重度精神病、慢性风湿关节炎),每种病各选配5种药物,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实行分片包户制,对辖区内重点人群进行筛查确诊,分别制订治疗方案后,由乡镇(街道)卫生院、村卫生室免费配送药物治疗,分类登记、建档、定期跟踪随访服务。
[8].“五改一化一维”工程:即改厨、改厕、改圈、改水、改电,室内和房前硬化,房屋修缮等。
[9].“1234”工作法:即搭建一个平台(残疾人信息数据库),完善两项机制(四级联动机制、素质提升机制),坚持三大原则(“扶危济困,托底补短”“从小到大,以大带小”“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推四种方式(“自主就业”方式、“带动就业”方式、“自主创业”方式、“带动创业”方式)。
[10].五个讲清楚:讲清楚农村面貌是历史以来变化最大的、讲清楚农村群众是脱贫攻坚受益最多的、讲清楚扶贫济困是最重要的文化传承、讲清楚干部作风是近些年以来最扎实的、讲清楚脱贫摘帽是最值得骄傲的大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