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 再造汉明
  • 曲石
  • 3404字
  • 2022-09-24 19:22:19

这天他在学校给学生们上课,曹光德、姚若水、乔拱璧3人来找刘云龙,说他们从安南、暹罗、渤泥运回来的1.5万料大米,刚进入崇明岛,就被苏州府扣押了。

刘云龙问曹光德、姚若水,你们是准备把大米运回老家扬州府,还是运到苏州来?

曹光德、姚若水说道,扬州府去年受灾也重,当然是准备把粮食运回老家扬州去销售。

刘云龙早已听说扬州城今年的米价已涨到每石4.2两,南京的米价已涨到每石4.14两,曹光德、姚若水把大米运到扬州,可以大赚一笔。

刘云龙又问乔拱璧,你又是准备把粮食运往哪里去销售?

乔拱璧说道,我当然是把粮食运到苏州本地来销售。

刘云龙问他们,那边的大米是什么价?

曹光德说安南会安港的米价是每石1两银子,姚若水说暹罗北大年的米价是每石0.8两银子,乔拱璧说渤泥古晋的米价是每石0.9两左右。

刘云龙就问乔拱璧,我以每石2.5两的价格买下你的大米,行不?

他们几个人尽管刚回到苏州,但已经知道苏州的米价是每石2.5两。乔拱璧听刘云龙这么一说,忙说你只要能替我从官府那里要回大米,我就全部卖给你。

刘云龙就硬着头皮去找陈洪谧。

刘云龙对陈洪谧说道:“陈大人,我徽州、池州、湖州长兴、绍兴嵊县的几个矿的矿工都快断米了,你把曹光德、姚若水、乔拱璧从国外买回来的米卖给我吧。”

陈洪谧看了看刘云龙,叹了口气,说道:“你那点小心思,我还能不知道?”

刘云龙笑了笑,说道:“刘万金他们运回来的4万料大米,够苏州挺3个月了。3个月后就夏收了。”

“你确保今年夏收没问题?”

“今年夏收绝对没问题。”

“今年的秋收呢?”

“我保证今年苏州的秋收大丰收。”

“真的?”

“我在你陈大人面前哪敢说谎!”

“行。那就让他们把大米拿回去吧。”

陈洪谧签署了放行令后,曹光德、姚若水把1万料(约4.23万石)大米运到了扬州。乔拱璧的5000料(约2.12万石)大米被刘云龙买下后,运往长兴。

刘云龙写信给李进、钱贵霜,让他俩立即收留湖州的饥民,组织饥民在硼矿、煤矿周边开荒种地。

嘉会硼矿、四亩墩煤矿周边有很多山坡尚未开发,垦荒后完全可以种植玉米、土豆、红薯、花生。

刘云龙刚刚处理完曹光德、姚若水的大米,文在慈也来找刘云龙了。

刘云龙问文在慈:“你去日本做生意,怎么也要三个多月回一次国内?”

文在慈说道:“春节期间就从日本回来了,由于要开春后的5月份国内才有生丝,所以已在上海等了一段时间了。”

刘云龙说道:“你何必要等国内的生丝呢?棉布生意也可以做呀。”

文在慈说道:“棉布生意在做呀。我和几个琉球人合作做棉布生意的,我负责在上海进货,他们负责把棉布运到长崎去。”

刘云龙心想,文在慈的做法相当于后世的二道贩子,或类似于批发行商,自己坐镇上海,省却了路上来来往往的时间,琉球人替他把商品运到长崎,赚取差价。他问道:“你们在上海进进出出,官府没找你们麻烦吧?”

“没有。我们只要在船舶司(即钞关)缴纳税金后,就直接放行了。”

“好呀,说明苏州府不再限制我们对外贸易了。”然后,刘云龙问道:“在日本,我们的棉布可卖到什么价格?”

“未染色的宽幅白坯布是每匹2.6两,染色的宽幅布是每匹3两,都比我们国内的价格高。”

“丝绸呢?”

“生织绸布是每匹25.8两左右,熟织绸布是每匹30两左右。进入5月份后,生丝大量上市,价格会下降一点。”

“你从日本运回了啥货物?”

“大米、硫磺、棉花、铜器、蓝靛。”

“日本的大米又是什么价格?”

“大米价格比松江府、苏州府便宜,每石在1.4两左右。”

“这几个月赚了不少钱吧?”

“还行,比种田赚得多一点。”

“应该是多很多吧?”

文在慈听后嘻嘻一笑,算是认可了刘云龙的说法,然后问道:“日本人怎么会有这么多银子?我们运过去的绸布,卖到每匹30两还抢着要。”

刘云龙说道:“日本人不仅银子多,金子也多。”

“据说日本人有个石见银矿,出产了好多银子。”

“嗯。日本人不仅有石见银矿,还有很多金矿、银矿,比如佐渡岛金矿、生野银矿。石见银矿位于日本的岛根,嘉靖五年(1525年)就开采了,每年可开产38吨白银,年产量曾占到世界白银产量的三分之一。佐渡岛金矿就位于佐渡岛,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开采,这个金矿不仅黄金含量比较高,每吨矿石的白银含量达到1300多克,因此这个金矿实际上是个银金矿。生野银矿位于兵库,我国唐代时就已开采,是日本第二大银矿。除了石见银矿、佐渡岛银金矿、生野银矿外,日本还有50多个金矿、30多个银矿,比如土肥金矿、鸣金山金矿、富士山金矿、伊豆金矿、中山金矿、保山金矿、奥州砂金矿等。”

“怪不得日本人这么有钱。”文在慈接着问刘云龙:“你又没去过日本,怎么知道日本人有这些金矿、银矿的?”

“我是没去过日本,但我有仙娘呀!”

“仙娘对你真好,告诉了你这么多东西。那日本人怎么会找到这么多金矿、银矿的?”

“有些是日本人自己找到的,有些是西班牙人帮他们找到的。”

“西班牙人帮日本人找金矿、银矿?”

“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西班牙驻马尼拉总督罗德里格率一支船队经过日本沿海时遭遇到了风暴,遇险人员被日本人救起。西班牙人为了报答日本人,就向日本人提供了造船技术,还派出了50个地质勘探人员赴日本,帮助日本人找矿。这些人到日本后,不仅帮日本人找到了好多金矿、银矿,也找到了好多铜矿。”

“怪不得日本人也大量出口铜器。你说外国人教日本人造船,难道日本人不会造船?”

“日本人是懂造船技术,但只能造小船,造不了1000料以上的大船,他们造的船排水量不超过60吨。”

“那现在日本的造船技术都是西班牙人教的?”

“不全是西班牙人,最早是葡萄牙人教日本人造船,那时葡萄牙人教日本人造了2艘西式盖伦船,一艘排水量为80吨,用于沿海航行,测量海岸线;一艘排水量为120吨,叫圣布埃纳文特拉号,用于德川家族远洋贸易。万历三十七年日本人救了西班牙总督后,日本人在西班牙工程师的帮助下,于万历四十年(1613年)动用了700名铁匠、3800名木匠,花了一个半月建造了一艘排水量为500吨的圣胡安巴蒂斯特号远洋船。此后,日本人就掌握了造大船的技术。”

“一个半月就能造一艘大船?我们都没这个本事呀!”

“是的。所以说我们再不努力,我们的造船技术不仅将落后于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也要落后于日本人。”

“你会造船吗?”

“现在不会,但我迟早会造大船的。”

文在慈听后点点头,说道:“我相信你迟早会造大船的。”然后又问道:“为啥日本人不大量种桑树、养蚕?”

“日本国的人口大概有1200—1500万之间,现在粮食亩产量又不高,他们的地又不多,如把有限的地用来种桑树、养蚕的话,他们怎么活?再说,种桑树、养蚕也要有一定技术的。”

“这么说日本不产生丝咯?”

“日本也产生丝,但只有群马一带才种桑树、养蚕。”

“群马的日本人也懂养蚕?”

“群马位于日本关东平原西北部,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时,从我们太湖流域带了很多人过去,他们就集中居住在群马一带,只有他们种桑树、养蚕,所以日本人把群马一带的人称为‘吴人’。”

“那么说他们是我们中国人咯?”

“以前是中国人,不过他们与当地日本人通婚近千年后,已不再是中国人了。”

“原来如此。你公司有啥新产品吗?”

“新产品多着呢,除了肥皂、布匹、绸布,你还可以把肥皂、颜料、玻璃制品、镜子、润肤膏、樟脑等运到日本去,再从日本运回我们需要的大米、棉花。”

“能带些纺纱机、织布机过去吗?”

刘云龙想了一下,自己很快将使用蒸汽机、电力了,这些老式纺织机器即将过时,即使日本人使用了这些纺织机械,他们的生产效率还是不如自己,于是就说道:“可以。”

“好。我带个2000台纺织机械去日本。”

“不过你不能把这些机器低价卖给日本人。”

“为啥?”

“要是日本人都能大量生产棉布了,还会从我们大明进口棉布吗?”

“你的意思是说我会断了自己的财路?”

“是的。我很快要使用更新式的纺机了,当我们生产的棉布比日本人自己生产的棉布质量好、价格低时,日本人才会继续从我们大明进口棉布,你才能继续与日本人做棉布生意,我们才能从日本买到更多的棉花、大米。”

“要是日本人不种棉花了怎么办?”

“日本人水田少,山地多,不可能全部用来种水稻、小麦。要是日本人真不种棉花,我就让日本变成我大明的粮食基地。”

“万一日本人不把粮食卖给我们呢?”

“那我就封锁日本,让日本人的粮食烂在地里、烂在家里。”

“你哪来的本事封锁日本?”

“呵呵,现在还没这个本事。不过也用不了多久,我就能封锁日本。”

文在慈看了看刘云龙,心想这个后生大概率是在吹牛,于是就问道:“你爷爷在家吗?我从日本给他带了一个镀金的水烟斗。”

刘云龙说道:“他又不外出做生意,应该在家的。”

文在慈在去水车浜的路上,心想刘大富的孙子和日本人是不是有仇,竟然要封锁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