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父母离异的人适合结婚吗?
 破碎的原生家庭没那么可怕

曾经在某问答平台看到过这样的提问:“父母离异的女生能娶吗?”“身边很多来自离异家庭的朋友结婚后都重演了他们父母的悲剧,最近要和一个单亲家庭长大的女生相亲,我到底该不该去见她?”对于父母离异的男性,大家也同样心存疑虑。

在我们的固有认知里,离婚会让孩子遭受创伤,从而产生心理问题,甚至影响他们之后的恋爱与婚姻。但是也有很多离异家庭的孩子心智健康,成年之后拥有幸福的婚姻。那么,父母离异对孩子的影响真是决定性的吗?有什么方法可以摆脱父母离异的影响?

01|父母离异,绝大多数孩子会顺利度过艰难时光

离婚在短时间内确实会给大多数孩子带来影响:他们不得不更换成长环境,如学校、住处等,甚至要告别以往熟悉的朋友;也有的孩子需要面对重组家庭的复杂关系。但最容易受到影响的,还是孩子的内在情感与心理。

在韩国综艺《我们离婚了》中,小女孩荷叶在父母离婚后七个月没见过妈妈,可她太希望父母能一直陪在自己身边了,因此再一次见到妈妈时,荷叶对给她洗完澡后站在身边的双亲说:“爸爸不要动,妈妈也不要动,你们待在原地,不要动。”

这个场景让很多观众感到无比心酸。但其实,离异的影响并不像大多数人想的那样具有终身破坏性。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博士E. 梅维斯·赫瑟林顿(E. Mavis Hetherington)研究发现,许多孩子在父母离婚后产生的焦虑、愤怒、震惊等负面情绪,通常会在两年后减少或消失,只有少数孩子会长期沉溺在这样的情绪里无法自拔。

有一位朋友,他上小学六年级时父亲出轨,父母二人离婚了。据他描述,那是一段极其黑暗的日子,他感觉自己天都塌了一半,想努力安慰母亲,却因焦虑难以做到,社交上也处于退缩、生人勿近的状态。可当这段黑暗时期过去之后,他发现自己依然能够很好地处理情绪,高效学习,也拥有了很多不错的朋友。并且他觉得跨过这道坎之后,一切问题都不算问题了。

人们常常以为父母离异的孩子会很脆弱,可事实上他们中有很多人都勇敢地直面了父母离异的挑战,变得更坚韧。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的心理学博士罗伯特·休斯(Robert Hughes Jr.)认为,一个孩子如果能够成功克服父母离婚的危机,摆脱痛苦与打击,便有可能因此提升面对痛苦与挫折的能力,进而在成年后获得更多幸福。

02|父母离异的孩子,不一定会出现亲密关系问题

很多人认为不能和父母离异的孩子结婚,因为他们的亲密关系一定会出问题,可真的是这样吗?

(1)大部分父母离异的孩子,成年后的心理是健康的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社会学家保罗·R. 阿玛托(Paul R. Amato)研究发现,父母离异的孩子在学业成绩、情绪、行为问题、自我概念等方面,与拥有完整家庭的孩子差别很小。

心理学博士赫瑟林顿曾花费25年的时间追踪调查了一些父母离婚的孩子与父母未离婚的孩子。研究发现,被调查者中,有25%的人在成年后经历了严重社交、情感、心理困扰,其中小时候有完整家庭的人占了10%。可见父母离异对孩子的影响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大,至少不是成年后心理状态的决定因素。

(2)父母离异的孩子,婚姻可能更幸福

很多夫妻明明已经过不下去了,可是为了孩子,宁愿维持着没有爱的婚姻,冲突不断。这样的无爱婚姻真的比离婚对孩子更好吗?《牛津大学出版社期刊》发表的一项研究给出了答案。

阿马托等人在1980年采访了2033名55岁以下的已婚人士,收集他们的婚姻质量信息,又分别在1983年、1988年持续追踪了他们的婚姻状况,最后在1992年收集了他们子女——均为19岁以上且已婚——的婚姻幸福状况。

这项长达12年的研究发现:在父母因严重冲突而离婚的情况下,孩子成年后的婚姻生活更幸福;在父母之间无严重冲突但突然离婚的情况下,孩子成年后的婚姻生活较容易不幸福。研究者解释,前一种情况下父母的离婚消除了孩子的负担,后一种情况则会让孩子遭受突如其来的打击,乃至将父母离异的原因归因于自己,加剧孩子的心理压力。

所以,父母离异不一定会影响孩子的婚姻幸福,反而可能让他们尽早摆脱痛苦,培养出获得幸福的能力。

(3)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比家庭完整更重要

大部分父母在考虑离婚时,关注点都在离婚这件事会不会影响孩子上,却容易忽略他们自己与孩子互动的质量。

密歇根州立大学的詹妮弗·E. 兰斯福德(Jennifer E. Lansford)等研究人员收集了799个家庭的数据,它们分别来自收养家庭、正常家庭、单亲家庭和再婚家庭。家庭变量包括父母的情绪(通过抑郁量表获知),家庭关系(父母关系,孩子与父母、兄弟姐妹的关系),孩子对家庭生活满意度(与家人在一起是否开心,孩子的适应能力、自尊以及对婚姻、生育的态度)。

结果发现,如果上述四类家庭的相处质量(父母情绪、家庭关系、孩子对家庭生活的满意度)相同,那么孩子的适应能力、自尊以及对婚育的态度也无明显差异。这也就是说,家庭结构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很小,更重要的是家庭成员间的相处质量——父母离婚但得到很好照顾的孩子,内心也是健康、有爱的。

01

03|父母离婚后,该如何处理与父母的关系

策略学派家庭治疗策略学派家庭治疗是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由海利和前妻玛德丽共同创立的家庭治疗模式。策略治疗的目标是解决当前的问题,并把焦点放在行为的改变上,希望能阻止适应不良行为的重复发生。的代表人物杰伊·海利(Jay Haley)曾提出家庭关系中的倒三角形理论,该理论认为,永远不要跨越世代界限,父母就做好父母的角色,孩子就做好孩子的角色。父母的问题交由他们自己处理就好,孩子不应过多卷入。基于此,这里有两个处理亲子关系的建议。

(1)不要卷入父母的冲突

离婚的父母往往对彼此怀有强烈的恨意和愤怒,他们可能会对孩子说:“你不许见你妈妈,她不要你了。”“你爸就是个渣男,一点责任都不承担。”如果孩子只跟其中一方关系比较好,就很容易站队,形成对另一方的恨意,并卷入父母的情感斗争中。而我们要做的,是想办法跳出父母的斗争。

首先,我们要学会区分对爸爸或妈妈的感受,搞清楚哪一部分是自己真实的感受,哪一部分是父母强加给自己的。如果你想亲近自己的爸爸或妈妈,那就勇敢地去爱、去亲近,不要因为被强加的恨与愤怒而疏离了对方。

其次,你需要跳出他们对彼此的抱怨和评价,独立认识父母。他们对彼此的评价很可能带着愤怒与恨的偏见,并不客观。跳出他们对另一方的评价框架,你也许就会发现不一样的爸爸或妈妈。

(2)你无须做父母的照顾者

“爸妈离婚后,妈妈哭得好伤心,我想安慰、保护妈妈。”不少孩子在父母离婚后,都有这种保护受伤父母的愿望。

但是英国认知行为心理学家安东尼塔·迪卡卡沃(Antonietta Dicaccavo)认为,想保护父母的孩子通常会陷入失败的境地,而当他们将这些失败内化,就可能会感到羞耻、沮丧和自卑。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发展心理学家但丁·西切蒂(Dante Cicchetti)等人的研究发现,在那些试图保护父母的孩子中,有1/4的人成年后会有后遗症。他们或许对外表现得成熟、会照顾他人,可内心却仍是个孩子,不懂得如何照顾和爱自己,也没有能力处理和面对生活的挑战。

所以作为孩子,请相信父母拥有足够的资源和能力去面对和处理他们情绪上、生活上的困难。我们只需要把他们的责任交还给他们自己,做好孩子的角色,这就足够了。

最后回到开始的问题,正解是父母离异与否不应成为判断他人能否成为好伴侣的标准,否则我们很容易盲视,错过那个“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