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近来沉迷,或是说,近半年来,沉迷合成类的小游戏,且发觉似乎愈发盛行。
开始发现不少游戏开始做同模式,即随便一个复仇/改装/养成的剧情开局,就开始了合成。
游戏过程里,通过消耗体力产出物品,合成得更高等级,可能变成最高等级或又成为产出新物品的母作物(游戏内用词)。有目标的资源交换,合成目标作物,换来的资源进行主线的物品改造,后收获经验得以升级,升级可得奖励,又可以将此投入恢复体力或作物升级的闭环循序。其中又包括其他活动或玩法可得奖励,为增添主线循环的乐趣。
这个说法有点熟悉吧?就像是,故事的构成,主线,副线,支线等主要内容,用不同的写作技巧与手法,将相同或不同的角色与事件相互串联,最终交织成一幅精妙绝伦的画卷。
回到一开始的构想,这个合成,同我最近听到的思维导图,头脑风暴的课程内容两相结合,顿觉奇妙。
回顾一下头脑风暴,先设定一个主题或目标,然后将所有想到的关键词记下来,然后将它们根据各情况进行类目划分,可得到首次顺序,或与外界协调决定的各分类等。
当然这只是其中一个例子,这种方法确实很合适用来做计划或方案,或任何想要梳理明晰思路的时候。这让我有想起《金字塔原理》的概念划分,某部分近似且可以互相结合使用。
这和开始说的结合有什么关联吗?也许你已经发现了,这个整理分类合并同类项的过程,仿佛数学里的通分,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在运作的模式。
或者说,为了一个目标(资源物品交换)——联想出关键点(得到奖励/产出作物)——将同类合并新概念(合成升级)——收获目标方案/思路(资源所需物品交付)——将思路投入运用(并进行改造)——行动过程反馈复盘进行经验累积(升级经验)——达到一定成果后收获资源(升级)。
然后,就可以继续进入下一个循环了。
说到这里,想起马克思主义里,在产业资本循环中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即货币、生产和商品三者各自的资本循环的大循环。
二
让我想起偶尔喜欢的另一个小游戏,纸牌塔。同久远的经典纸牌同理,将每次翻开的纸牌,在有限的空位上按顺序堆叠,直到最后完整,游戏结束。
开局是随机的,可能什么都对不上,仿佛死局。
一次次的翻开牌,偶尔可以堆叠,也可能长久的停滞。
直到留出有空位时,开始正式进入抉择与决策的运转。
有的有机会但可能前后脚就错过了,错过的机会可能在蛰伏,等待合适的时机。
根据经验衡量情况开始预测,现有的牌,相近的牌,可以连的牌,或头或尾,根据已知条件调整规划,初现规模,直至结束。
我想,只要是在为了游戏结束,或者说,通关的目标在前行,途中的一切因果抉择于自己都是宝贵的经验。
当然我玩的版本是有道具的,也就是,当你停滞不前,或面临一局开始或最后的死局的时候,是可以获得不同程度的助力的。
我秉承着先尽力一试,不行在用道具的坚定自信,尽量积攒道具,以备不时之需。到现在已经逐步熟练的我,在两三分钟就能完成一局,让我收获不少成就感。
我想,这对引导教学来说,应当是相当理想的规划。寓教于乐,在快乐中逐步掌控所学,并尽可能为之所用。
再一想,数独,五子棋似乎也是如此,或者可以说,棋牌类的,这类有明确规则的益智游戏都是如此。当然最开始,也许也是没有任何助力的,就像独自拿着一张纸上的数独局面,独自下棋,独自面对残局棋谱等……但当我们开始投入进去,我们思考,我们尝试,我们追寻先辈留下的只言片语,我们寻找同好,我们探讨,求索无厌。
攻克难关,一步一步,我们付出的时间与精力在历史长河中一闪而逝。最后,也可能成为后辈追寻路上的的只言片语。
于是源远流长,亦可谓之文化传承。
三
这些都很有意思,让我仿佛从某个角度再次验证了人类对游戏的热切所在——一种虚拟的,可不断/多次尝试的,有迹可循的,万物可用的模式。
从生理上,也许和神经递质(多巴胺和内啡肽)的分泌有关联,也可能,这些神经回路也是阴差阳错的其中一环——在激动、亢奋、刺激,到抓狂、习惯、上瘾的种种情绪与感受呈现中。
在记到马克思主义的联想时,后面就是过分追求剩余价值导致的生产过剩,从而导致产业资本循环的循环断裂,全盘崩塌。
于是不由在想,若是所有的循环都是又更多的小循环累积结合成的,那么出现误差导致某循环断裂从而滚雪球式的造成影响更大结果,似乎也是正常流程。
毕竟意外与未知一般,都具有着无法预测的可能。正如机遇与挑战,都不一定是你能选择的,你只能修复根源,或借此改换体系,进入新生。
生息有数,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通过写作整理思路的温鸷
20231113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