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散手
- 诸天长生从太平广记开始
- 落水熊猫
- 1950字
- 2022-11-01 18:00:21
自信能够位列五绝之一,小老头修炼的内功心法,自然也是绝顶功法。
天皇地后大阴阳赋,旷古绝今的内功心法,精修阴阳二气后太极合阴阳,万法铸混元,内力自行运转提升,自动护身,金刚不坏,生生不息,是一门丝毫不逊明玉功的内力功法。
经过四十年的苦修,小老头的大阴阳赋,已经修炼到金刚不坏的境界,自信内力修为不输当世任何一人。
但就是这样的修为,在刚才与宋行的对战之中,也并未占到上风,让小老头更加肯定了宋行修炼的必然也是绝世心法。
在移花宫中,宋行曾看到羲和留言,第十层的明玉真气,甚至可以短暂的改变天象气候,让夏日变寒冬,七月飞飘雪。
尽管宋行并未达成此境界,但受此启发,宋行摒弃了自身在国术世界所学,单纯凭借着明玉功法,继不周山之后,再次创出半式散手。
寒气之下,周围的花丛上甚至隐隐出现寒霜,宋行身形一动,仿佛脱离地心引力一般,御空滑行,凌空轻飘飘一掌朝前打去。
一掌之下,风云变色!
何谓内力?何谓真气?
在上个世界中,宋行练武之时,也曾渴望如同书中所言,修炼出内家真气,后来却发现,真气在那个世界是不存在的。
修炼内家拳,确实可以修炼出内力,此内力却非彼内力。
内家拳的修炼,说白了是一种内外合一的能量蓄发方式,心肝脾肺肾生成的心肾交合水火相济,称之为心力。
拳论中所述的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心为君,骨肉为臣,即是此意。
心力在周身经络中运行,能够形成一股能量,这股能量会缓缓强化皮肤肌肉,敛气入骨后则为伐骨洗髓。
抱丹之后,内家拳则可以进一步,将体内这股能量转换为一股先天之气,武者谓之内力,道家谓之炁。
道经有云,道从虚无生一炁,又从一炁产阴阳,阴阳再合生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
南宋时期白玉蟾,也说过:“神即是性也,炁即是命也。”
在宋行看来,道家说的炁和武者说的内力,都是内家拳修炼到一定程度后,身体中出现的一种能量的具现。
修炼内家拳的武者,感悟到炁的存在之后,生命层次会得到大幅度跃迁,拳脚之中,爆发出莫大的威力,凡俗见之,莫不以为仙人也。
而来到这个世界后,宋行又真真切切的接触到了真气的存在,真气的出现,给予他很大的触动。
真气运转之时,宋行可以清晰的感知到,体内一种完全有别于炁的力量,在体内沿着某种固定的路线,游走全身,让身体变得更敏锐,更强大。
内家拳的功夫,专注于肌肉骨骼的修炼,专注于让自身体魄变得更加强大,练到后来,功夫越深,对身体的打磨也会愈加细致,练筋,练皮,练骨,练髓,练血。
到最后,对身体之中的许许多多敏感细微的穴位都可以感知,这些穴位敏感点主宰着人身体的运行,就好像掌管天地万物的神灵,打破虚空,可以见神。
内家拳修炼到最后,乃是精神的升华和修炼,永远把自身调整到完美的状态,哪怕活到百岁,体力也不会衰退。
这是肉体上的最高境界,内部不朽,自身不朽。
但内家拳的修炼,却少了经络的修行方法。
明李时珍撰《奇经八脉考》一卷,其书谓人身经脉有正有奇,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为十二正经;阴维、阳维、阴蹻、阳蹻、冲、任、督、带为八奇经。
除了这些之外,人体之中还有更多细小不显的经脉,谓之隐脉,这些经络贯穿人体全身,每一条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而真气,正是通过特殊的修炼方式,在这些经脉之中,诞生的另外一种神奇的能量。
真气修炼最关键的部位乃是气海,内家拳中即腹下三寸丹田之处。
若说炁是先天之气,真气也可类比后天之气。
最早的真气,其实应该称为丹气。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文化璀璨,诸如阴阳家,墨家,兵家等推崇个人修行,尤为重视修炼个人的精神和体魄。
那些体魄很强、毅力十足的人,被人认为体内存在一种‘气’,由此产生了‘练气’一说,而那些崇尚这种生活方式的人便被称之为练气士。
一些练气士崇尚古代赤松子广成子,渴望修炼成仙,于是练气士中也分出不同的流派。
最早的练气士,认为可以合成一种丹药,让人服下之后,可以飞升成仙,长生不朽。
经过一代代人的失败之后,又有人提出以自身为鼎炉,以意念为火,以呼吸为风,以气为引,在体内炼出一颗内丹来,达到成仙的目的。
而内丹之术最重要的就是修炼出作为引子的气,经过无数人前仆后继的摸索,通过吐纳呼吸的修炼,终于有人在体内修炼出‘气’,并且将其命名为丹气。
随着一代代人对气的改良和补充,尽管依然没有人可以成仙,但是练气的体系已经越来越完善。
练气士发现修炼出丹气之后,身体变得更加强健,可以看得更远,跳的更高,当丹气运转体内时,还可以做出凌厉的攻击。
于是一部分自知修仙无望的练气士,重新回到凡俗之中,并将丹气的修炼方法流传开来,演变到了后世,就成为了如今的真气。
当宋行接触到明玉功之后,弄明白了真气的运转方式,发现真气是一种与内家拳可以同时修炼,甚至可以互补不足的修炼体系。
所以在明玉功修炼到第九层之后,宋行也没有放松对它的修炼,甚至以真气为引,结合自身的武道理念,继不周山之后,创出更加强大的半式散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