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发现孩子的优势
- (韩)崔殷贞
- 3029字
- 2022-10-19 14:48:12
02 理解孩子的最佳方法是了解气质
基因和环境对个人的气质倾向性影响巨大,气质的遗传特性也很明显。倘若父母都是内向且谨慎的敏感性气质,那么,孩子不太可能拥有积极且无畏的人生态度;倘若父母注意力分散,缺乏耐心,那么,孩子也很难集中注意力,忍耐性也不会很强。
气质多为遗传
曾有一对父母带着6岁的儿子来找我,希望我给孩子进行游戏治疗。从上幼儿园开始,这个孩子一直不和人打招呼。同学拿走他的玩具小汽车后,别说讨回来了,他连嘴都不张,只是一动不动地站着。即使想上厕所,他也不敢开口和老师说,一直憋到放学,回家后才上厕所。
此时,他的父母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前来咨询中心求助。他们尝试过开导孩子,比如对孩子说:“在幼儿园和老师大声打招呼的话,会得到礼物哦。”他们也鼓励过、吓唬过孩子,但孩子没有任何改变。
经过一番询问我才得知,孩子的爸爸自小毫无主见,任何事情都由父母做主。结婚之后,不要说搬家了,就连购买家电、家具也没法自己拿主意。他的父母突然登门造访或要求探望,他也不敢拒绝。而孩子的妈妈虽然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也只是露出疲惫的表情,连“我现在太累了”之类的话都不对丈夫说,只能偷偷服用抗抑郁药物来缓解压力。此外,夫妻俩都是在家办公,很少与他人交流,孩子的妈妈为了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正努力和孩子同学的妈妈们相处。
可以看出,这对夫妻和他们的儿子具有相同的气质。夫妻俩都是内向、容易害羞的性格,不愿表达自己的需求,讨厌麻烦和纠纷,属于抑制性气质。他们的儿子容易害羞,在和同学产生矛盾时,不懂得宣示主权,只能默默看着同学拿走自己的玩具。
这对夫妻对自身没有主见的性格常常感到郁闷不已,所以他们殷切地希望儿子不要像他们那样。为了让儿子变得有主见,他们尝试了许多方法,但最终还是把自身的影子投射到了儿子身上,忽视了儿子的内心。他们自己年轻时也曾希望父母明白他们内心的主张,即使不明确地表达,也希望父母能察觉到并真诚地接纳他们。当他们刚有孩子时,可能也曾希望自己成为那样的父母并为之努力过吧。
但是,他们只看到了儿子在气质上与自己相似的缺点,却没有认识到儿子与彼时的自己相似的内心。因此,他们只是想简单、快速地解决问题,而未能正视儿子的气质优点,忽视了儿子敏感的内心。
在治疗过程中,我发现这个小男孩虽然内向、木讷,但他拥有独特的气质优点:他有一颗善良的心,无论何时都会爽快地与同学分享东西;他还十分体贴,同学说要和他一起玩,他总是欣然接受。其实,他的父母也具有这种气质,只是他们忽视或无视了,因为他们认为,拥有这种气质的人在社会上会遭受欺凌。
后来,夫妻俩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内在的气质。面对儿子时,他们不再愁眉苦脸,而是露出和蔼的笑容,儿子也欣然回应,他还会对父母说“我想和你们一起玩”之类的话,甚至开始表达想去同学家玩的意愿。
孩子都是像父母的。如何看待这种相似性,决定了父母对孩子的态度。
胎儿也有记忆
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后,会以飞快的速度分裂、生长。在这个过程中,子宫内的环境会对遗传基因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此外,孕妇的心情和感受及他人的声音,都会影响胎儿。当孕妇感受到压力时,胎儿也会感受到相同的压力,察觉到周围环境的危险,开始本能地对外部世界采取防御姿势。此时,与自我防御有关的基因表达发生变化。为了适应环境,胎儿会通过对刺激反应敏感的传感器来保护自己。这就是表观遗传学上所说的胎儿生存反应。
换句话说,孕妇子宫内的环境与胎儿的敏感性直接相关。孕妇对压力的反应越强、不安定情绪越多,胎儿对外部刺激引发的危险越敏感。为了自我防御,胎儿的敏感性会进一步提高,最终,他们对微小刺激也会产生反应。所以,在咨询中心进行早期儿童心理评价时,我们会仔细了解孩子的妈妈在怀孕前、怀孕中和生产后的压力程度以及身体和精神的状态,再来判断孩子的高敏感性是因为自我防御,还是气质使然。值得庆幸的是,遗传性的高敏感性是可以改变的,而改变的原动力就是依恋。
敏感是一种本能
孩子生性敏感,妈妈无须自责,因为可以利用依恋的强大力量来帮助孩子。父母稳定的回应方式和持续的保护会给孩子带来安全感,由此,孩子原本敏感的防御性反应会逐渐趋向稳定。孩子在出生后的一年内对刺激最敏感,如果他们在稳定的依恋关系中成长,通过视觉感知以及爬行、走路等累积的直接经验,他们会逐渐减少对世界的恐惧;而如果他们身处一个令其不安的环境,他们就会变得更加敏感。
此外,妈妈压力过大或在怀孕期间受过外伤,也会引发孩子的不安全感,且这种不安全感短时间内无法消除。同时,恢复孩子的安全感不仅很难,需要的时间也很长。所以,父母不能因为孩子敏感就埋怨他们,好像这是孩子的错一样。孩子的敏感反应是为了生存而被强化的一种本能,这种本能或许是妈妈在怀孕期间感受到诸多负面情绪所致。
用心观察才能了解孩子真正的气质
如前所述,遗传和环境是影响气质的重要因素。不过,孩子的气质不单是由遗传和子宫内的环境这两方面造就的。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因此,我们必须用心理解他们,并为之付出足够的努力。而要想了解孩子,先要以谦虚的态度观察孩子。
曾有一位妈妈带着7岁的儿子来找我。从进入咨询中心起,这个小男孩一直蹦来跳去。孩子的妈妈一直皱着眉头抱怨:“哎!我要疯了!这孩子太散漫了,一刻也待不住。”她说话的工夫,孩子已经踢掉自己的鞋,径直走向了沙发,坐下去又站起来,然后“嗖”地爬到另一把椅子上,直直地望向窗外。孩子的妈妈叹着气说:“看看他的样子,真令人头疼!”
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单凭孩子的表现就做出判断,而应根据孩子的行为了解其内在本质。“你都7岁了,怎么还上沙发呀!”“你怎么就控制不住自己呢?”“动来动去,真没规矩!”这样的话只是假装观察后做出的判断,而真正的观察是看孩子原本的面貌。
经过仔细观察后我发现,这个小男孩的动作是有一定的顺序的,而且他还曾要求说“请给我一杯水”,后来他又问“什么时候走”。
其实,这个小男孩跑动的位置和移动线路,正好是他进咨询中心后视野所及场景的顺序。他跑动时面带微笑,表现得有些兴奋,坐在桌旁时,看起来又面无表情。
这个小男孩通过行为在表达什么样的需求呢?他几乎使出了浑身解数来表达自己想玩的心情。他非常开心能和妈妈一起到这里来玩,因此用特定的行为来表达这种想玩的需求。但在和妈妈一起等待的10分钟内,妈妈没有发现适合他做的事情,只是一味地对他说“安静点”或“不要跑了”。他期待和妈妈一起度过愉快的时光,但妈妈却不断指责他,令他感觉到妈妈并不喜欢他这样,所以他最后安静地坐下来并要求给他一杯水。小男孩的那句“什么时候走”,暗含了他想和妈妈玩耍的渴望。
孩子的行为、情绪与言语都会展现他们的需求。小男孩十分享受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光,但他的行为起到了反作用,让妈妈感受到了压力。
事实上,小男孩跑来跑去不是因为他生性散漫,而是因为他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愉悦的心情。后来,小男孩的妈妈通过观察意识到儿子深爱着自己,他很喜欢和自己在一起的时光。那么,小男孩的妈妈怎么做才能同时满足孩子和自己的诉求呢?其实,把在咨询中心等待的10分钟变成一段愉快的亲子时间,准备好彩纸或彩色铅笔和孩子一起玩就行了。这样,孩子能获得和妈妈在一起的乐趣并安静下来,妈妈也能因此感到舒适。
这位妈妈后来还曾对我说:“即使只有一点儿时间,孩子也想和我一起愉快地度过。一周里,他最期待的就是和我在一起。”
为了和孩子一起度过愉快的时光,父母需要做很多准备。只有用心观察和理解孩子,才能实现积极的育儿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