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知·情绪 情商高的人,才是我们值得效仿的

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将军更伟大。一切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都必须让它回归平静。动感情是极耗精力的。如果我们把精力花在应付坏心情上,便不会再有太多精力来应对生活本身的需要。

为什么说,智商高不如情商好

情商是一种基本生存能力,决定着人其他心智能力的表现,也决定着人一生的走向与成就。

情商,又称情绪智力,是近年来心理学家提出的与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主要指人的情绪控制能力。以前人们认为,一个人的成就大小,智商是第一要素,但现在,心理学家普遍认为,情商在个人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时其作用甚至要超过智商。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随着经济改革大潮的冲击,重庆有一家纺织厂因经济效益不好,决定辞退一批工人。在这一批下岗人员里有两位女性,她们都40岁左右,一位是大学生,工厂的工程师,另一位则是普通女工。就智商而论,这位工程师的智商无疑超过了那位普通工人,然而,在下岗这件事上,她们的心态却大不一样,而正是这种不同的心态决定了她们以后不同的命运。

女工程师下岗了!这成了全厂的一个热门话题,人们议论纷纷。女工程师对工厂的这一决定也深怀怨恨。她愤怒过、骂过,也与工厂方面吵过,但都无济于事。因为下岗人员的数目还在不断增加,其他的工程师也下岗了。尽管如此,她的心里还是不平衡,她始终觉得下岗是一件丢人的事。她整天都闷闷不乐地待在家里,不愿出门见人,更没想到过要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孤独而忧郁的心态控制了她的一切,包括她的智商。她本来就血压高,身体弱,再加上下岗的打击,没过多久,她就被忧郁的心态打败,孤寂地离开了人世。

而那位普通女工的心态却与她大不一样,那位女工很快就从下岗的阴影里摆脱了出来。她认为别人下岗能生活下去,自己也能。她平心静气地接受了现实,并在亲戚朋友的支持下开起了一个小小的火锅店。由于她经营有方,火锅店生意十分红火,仅一年多,她就还清了借款。现在,她的火锅店规模已扩大了好几倍,成了城里一家小有名气的餐馆,她自己也过上了比在工厂打工时更好的生活。

一个是智商高的工程师,一个是智商一般的普通女工,她们都曾面临着同样的困境——下岗,但为什么她们的命运却迥然不同呢?原因就在于她们的情商差别。

女工程师始终处在忧郁之中,这样的心态使得她不能对自己的下岗做出一个理智的评价,更不可能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她完全沉溺在自己的不幸之中。一个人一旦拥有了这样的心态,其智商就犹如明亮的镜子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根本就不可能映照万物。所以,尽管女工程师的智商高,但在面对生活的不幸变化时,她的情商却阻碍了智商的发挥,不仅如此,她的心态还把她引向了毁灭。另一位普通女工的智商虽然一般,但她平和积极的心态不仅使自己的智商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而且还使其以后的生活更加幸福。

一个具有高智商的人未必就能完全掌控自己的命运,没有良好的情商做辅助,智商再高也只会受到生活的嘲弄。事实上,正如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教授所说的那样:“一个人如果不具备情感能力,缺乏自我意识,不能处理悲伤情绪,没有同理心,不知道怎样跟人和谐相处,即使再聪明,也不会有大的发展。”

然而,有些人虽然拥有出众的容貌、傲人的学历、满腹的学问,但却始终无法在工作中有所突破,无法达成人生中哪怕一个很小的目标,他们的“病灶”就在于情商缺失。

学会控制情绪,方能控制人生走向

生活中我们常见到当事人因不能克制自己而引发的争吵、咒骂、打架,甚至流血冲突。谁踩了谁的脚,一句话说得不当,在地铁里抢座位,在公交车上挨了一下挤,都可能成为引爆一场口舌大战或拳脚演练的导火索。在社会治安案件中,相当多的案件都是由于当事人不能冷静地处理微不足道的烦琐小事而发生的。

人皆有七情六欲,遇到外界的不良刺激时,难免情绪激动。这是人本能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但这种激动的情绪不可放纵,因为它可能使你丧失冷静和理智,不计后果地行事。因此,当你遇到此类事情,面对人际矛盾时,要学会克制,学会忍耐。

中国古代打仗时,如果守城的一方宣布闭门停战,攻城的一方便在城下百般秽骂,非要惹得那守城的一方怒火中烧,杀出城来——攻城的才可以乘机获胜。兵法上称之为“激将法”。但如果守城的能克制忍耐,对方也就无计可施了。不但敌我作战之际需要有克制忍耐的大将风度,就是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世,也须有克制忍耐的涵养。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早年时期,曾遇见过一青年闯入他的办公室,用拳头猛击他的写字台台面,并大发雷霆地说:“洛克菲勒,我恨你!……”

那人恣意谩骂十分钟之久。办公室里的职员听得清清楚楚,大家都想洛克菲勒一定会拿起墨水瓶向那人掷去,或者叫保安把他赶出去。但是洛克菲勒没有这样做,他把笔搁下,神情和善平和,静静地注视着发怒者。

最后,那青年只好拍了几下桌子,怏怏离去。

过后,洛克菲勒像没事似的,又埋头工作,也未再提这事。

唐代僧人寒山曾写诗道:“有人来骂我,分明了了知(心里明明白白)。虽然不应对,却是得便宜。”这首诗很值得玩味。

清人傅山说过:愤怒正到沸腾时,就能铲除并停止住,这一点不是“天下大勇者”便不能做到。

中国古语讲:“小不忍则乱大谋。”如果你想和对方一样发怒,你就应该先想想这种爆发会产生什么后果。如果发怒必定会损害你的身心健康和利益,那么你就应该约束、克制自己,无论这种自制是如何的吃力。

西汉名臣张良年轻时曾遇到一件事。一天,他到下邳桥散步,有个老人,穿着粗布衣服,走到张良跟前,故意将鞋子掉到桥下,冲着张良说:“小子,下去给我把鞋捡上来!”张良听了一愣,顿时怒火中烧,因为看他是个老年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子捡了上来。老人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想,既然已经捡了鞋,好事就做到底吧,于是跪下来给老人穿鞋。老人穿上后笑着离去了,一会儿又返回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小伙子可以教导。”于是约张良再见面。就是这个老人后来向张良传授了《太公兵法》。

老人考察张良,就是看他有没有遇辱能忍的自我控制力,有这种控制力,往后才能担当大任,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艰巨的事务;才能遇事冷静,不意气用事。

如果你忍不住别人的刺激快要如火山一样爆发时,就试试这个方法:“生气的时候,开口前先数到十,如果非常愤怒,先数到一百。”

其实人的情绪可以自制和调整。这就是许多人年轻的时候心浮气躁,肝火很大,而到了年老时反而心气平和的原因。因此,如果你想年轻时成就一番事业,首先就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样年老时才不至于后悔。

情绪管理需以情绪认知为前提

情绪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最浮浅、最直观、最不用脑筋的情感反应。它往往只从维护自己的自尊和利益出发,不对事物做复杂、深远和智谋的考虑,也因为这样,常使我们处于很不利的位置或为他人所利用、攻击。本来,情感化离智谋就已很远了,如果再为情绪所役,凭情绪办事,还谈什么理智?没有理智,又怎么能有胜算?所以,情绪完全可以左右一个人的成败。

其实,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或多或少都会受情绪摆布,头脑一发热就冲动做事,受到刺激就怒火中烧,甚至什么蠢事都敢做,什么恶语都敢说。我们生活的环境是如此的残酷复杂,如果不能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绪,就很容易陷入由自己营造的尴尬境地中不能自拔,乃至误人误事,此类的例子数不胜数。显而易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让自己能理智、平静、坦然、乐观地面对生活中所遇到的一切,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

控制自身情绪的前提就是认知自我情绪,情绪管理必须建立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这种随时随地认知自身感觉的能力对于了解自己非常重要。只有了解自身真实感受的人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否则必然沦为感觉的奴隶。

那么,我们怎样来科学认知自己的情绪呢?

1.情绪记录法。你不妨抽出一至两天或一个星期,有意识地记录自己的情绪变化。可以以情绪类型、时间、地点、环境、人物、过程、原因、影响等项目为自己列一个情绪记录表,连续记录自己的情绪状况。回过头来看看记录,你会有新的感受。

2.情绪反思法。你可以利用你的情绪记录表反思自己的情绪;也可以在一段情绪过程之后反思自己的情绪反应是否得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这种情绪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消极负面的影响?今后应该如何避免类似情绪的发生?如何控制类似不良情绪的蔓延?

3.情绪恳谈法。通过与你的家人、上司、下属、朋友等恳谈,征求他们对你情绪管理的看法和意见,借助他人认识自己的情绪状况。

4.情绪测试法。借助专业情绪测试软件,或咨询专业人士,获取有关自我情绪认知与管理的方法建议。

自省,剖开真实的内心

一个人应该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自省就能帮你做到这一点,它会帮你认清自己且正确地评价自己。

自省是自我动机与行为的审视与反思,用以清理和克服自身缺陷,以达到心理上的健康完善。它是自我净化心灵的一种手段,从心理上看,自省所寻求的是健康积极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个性。它要求消除自卑、自满、自私和自弃,消除愤怒等消极情绪,增强自尊、自信、自主和自强,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自省者审视自我,使个性心理健康完善,摆脱低级情趣,克服病态畸形,净化心灵。自省有助于强者伦理人格的完善和良好心理情绪的培养,同时也是成为强者的特征之一。

自我省察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严峻的。要做到真正认识自己,客观而中肯地评价自己,常常比正确地认识和评价别人要更困难得多。能够自省自察的人,是大智大勇的人。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对自己的了解不仅仅是最困难的事情,而且也是最残酷的事情。

心平气和地对他人、对外界事物进行客观地分析评判,这不难做到,但当这把“手术刀”伸向自己的时候,就未必能让人心平气和了。然而,自我省察是自我超越的根本前提。要超越现实水平上的自我,必须首先坦白诚实地面对自己,对自身的优缺点有个正确的认识。

在人生道路上,成功者无不经历几番蜕变。蜕变的过程,也就是自我意识提高、自我觉醒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人的成长就是不断地蜕变,不断地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改造。对自己认识得越准确越深刻,人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在每个人的精神世界里,都存在着矛盾的两面:善与恶、好与坏、创造性和破坏欲。你将成长为怎样的人,外因当然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你对自己不断地反思,不断地进行自我扬弃这一内省所起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

一个真正成熟的人,应该在充分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充分看透自己。

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或爱挑剔、喜争执,或小心眼儿、好忌妒,或懦弱猥琐,或浮躁粗暴……这些缺点不但影响到他们的事业,而且还使他们不受人欢迎,无法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人的缺点仍丝毫未见改变,细究一下,他们的心地并不坏,他们的缺点未必都与道德品质有关,只是他们缺乏自省意识,对自身的缺点太过于麻木。本来,别人的疏远,事业的失利,都可作为对自身缺点的一种提醒。但都被他们粗心地忽略了,因而也就阻碍了他们自身的成长。用诚实坦白的目光审视自己,通常是很痛苦的,也是难能可贵的。人有时会在脑子里闪现出一些不光彩的想法,但这并不要紧,人不可能各方面都很完美、毫无瑕疵,最要紧的是能自我省察。

凡属对自身的审视都需要有很大勇气,因为在触及到自己的某些弱点、某些卑微意识时,往往会令人非常难堪、痛苦。不论是对自己、对自己的偏爱物,还是对自己的民族传统、对自己的历史,都是这样。但是,无论是痛苦还是难堪,你都必须去正视它。不要害怕对自己进行深入的思考,不要害怕发掘自己内心不那么光明甚至很阴暗的一面。

勇士称号不仅属于手执长矛、面对困难所向无敌的人,而且属于敢于用锋利的解剖刀解剖自己、改造自己,使自己得到升华和超越的人。

当然,自我省察不仅仅是勇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它还包括重新发现自己的优点和潜能。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长处,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省发挥自己的优点,通过不懈的努力去争取成功。认识自我,是每个人自信的基础与依据。即使你处境不利,遇事不顺,但只要你的潜能和独特个性依然存在,你就可以坚信:我能行,我能成功。

一个人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在自己所处的社会境遇中,能否真正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如何塑造自我形象,如何把握自我发展,如何抉择积极或消极的自我意识,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或决定着这个人的前途与命运。

纠正认知偏见,摆脱不良惯性思维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的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根据丰富的临床资料和不懈探索,创立了合理情绪疗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RET),也称理性情绪疗法。艾利斯因此被称为认知疗法的鼻祖。

艾利斯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情,而是人们对事情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自己的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

艾利斯曾遇到一位因老伴去世而痛不欲生的老人,艾利斯却对他说,他替他感到高兴。老人不解地问道:“你怎么能这样说呢?”于是艾利斯给他指出,如果他先死,他的老伴必然万分悲痛。既然现在是老伴先死,他就义不容辞地承担这种痛苦,并为老伴不会受这种罪而感到庆幸。这位老人接受了艾利斯的观点,改变了自己的想法,他的心态也逐渐变得平和起来。

艾利斯的这个理论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引起我们情绪困扰、痛苦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内在不理智的信念、态度。

一方面,我们对行为结果的不同归因,决定着我们对行为结果的情绪反应。打个比方,让你回答“如果你因为相差几分钟而错过和朋友见面的机会,或者如果你因为相差一个小时而错过和朋友见面的机会,对于上述两种情况,你的情绪反应如何?哪一种情况下可能更感到遗憾?”多数人都认为前者更遗憾、情绪反应更强烈。这是因为人们把行为的失误归因于自己。

另一方面,面对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看问题的方式不同,也会造成完全不同的情绪反应。比如,同样是失恋,有的人会肝肠寸断、自我封闭,甚至选择自杀,有的人郁闷几天也就释怀了。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差异,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人们在意识、潜意识层面对爱情的看法不同,有的人把爱情看作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有的人却将爱情视为一种人生体验。

由此可见,一个人对事物的看法不同会造成完全不同的情绪反应,因此,要想调整自己的情绪,就需要从意识层面和潜意识层面调整自己的认知。这时需要注意一点,意识层面的认知比较容易调整,潜意识层面则不然。还是以失恋这件事为例,很多人失恋后觉得可以接受,但仍然觉得非常痛苦,这就是因为在潜意识层面没有及时调整过来。

改变自己对事物的认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需要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不断提醒和调整自己。

1.寻找认知原因

当你遇到情绪的困扰时,一般可以找到认知上的原因。静下心来去思考、分析自己。找到之后,就要与自己讨论、分析,说服自己,把不合理的习惯性思维变成合理的思维。

2.多提醒自己,是“我烦死我了”

由于每个人对待同一件事的看法不同,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烦恼不是由外部刺激形成的,而是与自己的观念有着莫大的关系。因此,与“他烦死我了”“这件事情烦死我了”相比,“我烦死我了”更加准确。概括为四句话就是:

我烦恼主要是由我的观念引起的;

我烦恼主要不是由外部环境引起的;

我以后一定要少说“这事烦死我了”;

我知道主要是“我自己烦死我了”。

想要随时随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不妨把这四句话打印三份,床头贴一份,卫生间贴一份,办公桌贴一份,看到后就默念一次,空闲的时候默默体会,这样坚持半年,相信你的个人情绪会有很大的改观。

3.寻找积极的一面

总从消极的一面看问题是一种悲观心理,它会抑制你的进取心,让你被坏情绪侵蚀,因此我们一定要战胜这种不良心理。

一场大水冲垮了女人家的泥屋,家具和衣物也都被卷走了。洪水退去后,她坐在一堆木料上哭了起来:为什么她这么不幸?以后该住在哪里呢?镇里的表姐带了东西来看她,她又忍不住跟表姐哭诉了一番,没想到表姐非但没有安慰她,还斥责起她来:“有什么好伤心的?泥房子本来就不结实,你先租个房子住着,再盖砖瓦的不就好了!”

角度不同,对问题的看法就不一样,有人积极,有人消极。消极思维者只看坏的一面,对事物总能找到消极的解释,最终他们也将得到消极的结果。而积极思维者却更愿意从好的方面考虑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一个积极的结果。所有这一切正如叔本华所言:事物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受到对事物看法的影响!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都有选择自己精彩人生的机会,关键在于你的态度。态度决定人生,这是唯一一个真正属于你的权利,别人不能够控制或夺去的东西就是你的态度。如果你能时时注意这个事实,你生命中的其他事情就会变得容易许多。

尽管一时间让我们摆脱过去那种“不良惯性思维”的影响并不现实,时不时出现不良认知的反复也实属正常,但我们已经有意识地开始甄别、调整、改变,知道影响自己情绪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自己当下对这件事情的认识和理解,认知改变了,自己的情绪和状态随之也就会比以前平稳很多、愉悦很多。

其实,美好的生活,就在你的一念之间。

合理宣泄,释放你的负面情绪

生活中,谁都会有一些不良情绪,如果不断压抑它们,你就会越来越消沉。因此,最好的办法是找一种不影响或伤害他人的方式把不良情绪宣泄出来。

一天深夜,一个陌生女人打电话来说:“我恨透了我的丈夫。”

“你打错电话了。”对方告诉她。

她好像没有听见,滔滔不绝地说了下去:“我一天到晚照顾小孩,他还以为我在享福。有时候我想独自出去散散心,他都不让;自己却天天晚上出去,说是有应酬,谁相信!”

“对不起。”对方打断她的话,“我不认识你。”

“你当然不认识我。”她说,“我也不认识你,现在我说了出来,舒服多了,谢谢你。”随后她挂断了电话。

生活中,谁都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不良情绪。每一个人都难免受到各种不良情绪的刺激和伤害。但是,善于控制和调节情绪的人,能够在不良情绪产生时及时消释它、克服它,从而最大限度地减轻不良情绪的影响。

不良情绪产生了该怎么办呢?一些人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克制自己,不让不良情绪流露出来,做到“喜怒不形于色”。

但人毕竟不同于机器,强行压抑自己,硬要做到“喜怒不形于色”,把自己弄得表情呆板、情绪漠然,不是感情的成熟,而是感情的退化,是一种病态的表现。

那些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控制住了自己情绪的人,实际上是将情绪转移到了内心。任何不良情绪一经产生,就一定会寻找发泄的渠道。当它受到外部压制,不能自由地宣泄时,就会在体内郁积,进而危害自己的心理和精神状态,造成更大的危害,因此,偶尔发泄一下也未尝不可。

有些心理医生会帮助患者压抑情感,忽略其情绪问题,借此暂时解除患者的心理压力。患者因此便对负面能量产生了一定的控制力,所有的情绪问题表面上看似乎迎刃而解了。

压抑情绪或许可以暂时解决你的情绪问题,但是这等于关闭了自己的心门,让自己变得越来越不敏感。虽然你不会再受到负面能量的影响,却逐渐失去了真实的自我。你变得越来越理性,越来越不关心别人。或许你可以暂时压抑情绪,但是压抑的情绪终将反过来影响你的生活。

面对情绪问题时,心理医生的建议是:如果有人伤害了你,你必须回忆整个过程,不断描述其中的细节,直到这件事不再影响你为止。这样的心理治疗方式只会让感情变得麻木。你似乎学会了压抑痛苦,但是伤口仍然存在,你仍会觉得隐隐作痛。

另外一些心理医生则会分析患者的情绪问题,然后鼓励患者告诉自己,生气是不值得的,以此来否定所有的负面情绪。这些做法都不十分明智。虽然通过自我对话来处理问题并没有什么不对,但人不该一味强化理性,压抑感情。因为长此下去,你会发现,你已背负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一个会处理情绪的人完全能够定期排除负面能量,而不是依靠压抑情感来解决情绪问题。敏感的心是实现梦想的重要动力,学会排除负面情绪,这些情绪就不会再困扰你,你也不必麻痹自己。

如果你生性敏感,当你学会如何排除负面能量后,这些累积多时的负面情绪就会逐渐消失。此外,你还必须积极策划每一天,以积蓄力量,尽情追求梦想,这也是你最好的选择。

所以,聪明的人在化解不良情绪时,通常采取三个步骤:首先,承认不良情绪的存在;其次,分析产生这一情绪的原因,弄清楚为什么会苦恼、忧愁或愤怒;最后,如果确实有可恼、可忧、可怒的理由,则寻求适当的方法和途径来解决它,而不是一味压抑自己的不良情绪。

不要让外界干扰,打乱生活的阵脚

外界的干扰打乱我们的心境,会影响我们的身心快乐,也会打乱正常的生活节奏。

每天,当我们打开电视和报纸,都会看到许多令人不安的新闻。欧洲又发现了一例“疯牛病”,你情不自禁地会想:我今天吃的牛肉汉堡可别有“疯牛病毒”……股市又下跌了,你开始担心自己买的股票……医生说,坐便马桶不卫生,会传染性病。你忽然紧张起来,因为你白天刚刚使用了开会的大楼里的公共卫生间……

在家中,在单位,甚至走在大街上,你也会遇到许多烦心的事:单位领导莫名其妙地冲你发火,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足足批评了你一个小时;路上,一个人嫌你挡了他的道,骂骂咧咧没个完……

人面对着外界的这些混乱干扰,心情怎么能够承受得了?

那么,该如何办?保持心情的宁静。只要稍微宁静下来,你眼前的一切就会是完全不同的情形。

布鲁斯是一名医生,他的病人都是患了心脏病的孩子,其中有些急需移植心脏,却迟迟得不到合适的心脏。他的工作中也有不如意的事,比如病人死了。当他回到家里后,妻子会问问他工作上的事,他会说说。然后,夫妇俩就会去找自己的两个小儿子,抱着他们或给他们讲故事。

安娜·威尔德是一个急难者辅导中心的义工,负责接听电话。打电话的人往往扬言要开枪或自杀,接着会突然挂断电话。辅导员如果是新手,在以后的几天里多半会拼命翻报纸,很担心看到那个来电话的人自杀的消息。但资深的辅导员一般不会这么做。

有些人成天都在辅导强奸案受害者、在谋杀案现场调查或潜到水下搜集飞机残骸,却还有精力在星期天下午为高中足球队摇旗呐喊。如此困难的事,他们是怎样做到的呢?……如果问有何诀窍,他们说因为‘明白事理’。”

世间的事并非我们所能控制或是只要努力就能做好的,有许多事我们只能尽到本分,仅此而已。

不要因外界的纷纷扰扰而自坏阵脚,乱了自己生活的步子,更不要心生烦躁、忧虑、焦灼,要保持你心情的宁静。而要保持平静心态,就要学会去注意我们的感觉,注意我们生命的质量,注意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这就是快乐、健康、实现自己的美好理想。我们停止担忧那些不重要的事情,比如衣服不太合身,交通又堵塞了,有人好像对自己不友好,这次提升又没有我,别人买了汽车而自己还没有,等等。我们还要学会不要昧于事理,让生活失去了平衡,就是说,不要让学习和工作上的压力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

佛系一点,不太在意便不失意

人生最忌讳的就是太在意,太在意。在意到为其舍生忘死,一命归西,最终还是免不了一场失意的结局……

太在意只会让你更失意,人生的舞台上,谁没有得与失?或多或少,总有失意的时候。若是执著于此,便难得快乐。

人生需要一些不在意,不在意,任何失意都将随风而去。人生百年,逝者如斯,何不让那些烦恼和忧愁,随着天上白云渐渐飘远,最后消失在漫无边际的天空之中?

乡村有一对清贫的老夫妇,有一天他们想把家中唯一值点钱的一匹马拉到市场上去换点更有用的东西。老头牵着马去赶集了,他先与人换得一头母牛,又用母牛去换了一只羊,再用羊换来一只肥鹅,又把鹅换了母鸡,最后用母鸡换了别人的一口袋烂苹果。

在每次交换中,他都想给老伴一个惊喜。

当他扛着大袋子来到一家小酒店歇息时,遇上两个英国人。闲聊中他谈了自己赶集的经历,两个英国人听后哈哈大笑,说他回去准得挨老婆子一顿揍。老头子坚称绝对不会,英国人就用一袋金币打赌,二人于是一起回到老头子家中。

老太婆见老头子回来了,非常高兴,她兴奋地听着老头子讲赶集的经历。每听老头子讲到用一种东西换了另一种东西时,她都充满了对老头的钦佩。

她嘴里不时地说着:“哦,我们有牛奶了!”

“羊奶也同样好喝。”

“哦,鹅毛多漂亮!”

“哦,我们有鸡蛋吃了!”

最后听到老头子背回一袋已经开始腐烂的苹果时,她同样不愠不恼,大声说:“我们今晚就可以吃到苹果馅饼了!”

结果,英国人输掉了一袋金币。

不要为失去的一匹马而惋惜或埋怨生活,既然有一袋烂苹果,就做一些苹果馅饼好了,这样生活才能妙趣横生、和美幸福,而且,你才可能获得意外的收获。

当你烦恼时,请告诉自己:“不必太在意!”当你失恋的时候,不必太在意。因为没有缘分,所以分手。既然月老还没有把你的姻缘定下来,你又何必太在意呢?

当你工作不顺利时,不必太在意。想一想,你苦恼也好,难过也罢,即使吃不下睡不着,工作也还是要做。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去在意它,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现实,去想更好的办法,解决它。

其实,人生就像走路一样,有曲折,有坎坷,有通衢,有美景。面对顺境不要沾沾自喜,面对逆境也不必怨天尤人,只要牢记凡事“不必太在意”,只要热爱生活,以平和的心境去面对人生,面对这大千世界,相信就会活出精彩的人生。

情绪的困扰,只能自己来解脱

每一个人的心都是自由的,如果你感叹心太累,那么一定是你自己锁住了自己。那么,我们何必做一个自筑牢狱的庸人呢?跳出来吧,快乐正在等着你。

看看下面这个故事,想必你会茅塞顿开。

有一个烦恼少年,有一天,他来到一个山脚下,只见一片绿草丛中,一位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悠扬的横笛,逍遥自在。

烦恼少年看到了很奇怪,走上前去询问:“你能教给我解脱烦恼之法么?”

“解脱烦恼?嘻嘻!你学我吧,骑在牛背上,笛子一吹,什么烦恼也没有。”牧童说。

烦恼少年试了一下,没什么改变,他还是不快乐。

于是他又继续寻找。走啊走啊,不觉来到一条河边。岸上垂柳成阴,一位老翁坐在柳阴下,手持一根钓竿,正在垂钓。他神情怡然,自得其乐。

烦恼少年又走上前问老翁:“请问老翁,您能赐我解脱烦恼的方法么?”

老翁看了一眼忧郁的少年,慢声慢气地说:“来吧,孩子,跟我一起钓鱼,保管你没有烦恼。”

烦恼少年试了试,还是不灵。

于是,他又继续寻找。不久,他路遇两位在路边石板上下棋的老人,他们怡然自得,烦恼少年又走上前去寻求解脱之法。

“喔,可怜的孩子,你继续向前走吧,前面有一座方寸山,山上有一个灵台洞,洞内有一位老人,他会教给你解脱之法的。”老人一边说,一边下着棋。

烦恼少年谢过下棋老者,继续向前走。

到了方寸山灵台洞,果然见一长髯老者独坐其中。烦恼少年长揖一礼,向老人说明来意。

老人微笑着摸摸长髯,问道:“这么说你是来寻求解脱的?”

“对对对!恳请前辈不吝赐教,指点迷津。”烦恼少年说。

老人答道:“请回答我的提问。”

“有谁捆住你了么?”老人问。

“……没有。”烦恼少年先是愕然,尔后回答。

“既然没有人捆住你,又谈何解脱呢?”老人说完,摸着长髯,大笑而去。

烦恼少年愣了一下,想了想,有些明白了:是啊!又没有任何人捆住了我,我又何须寻找解脱之法呢?我这不是自寻烦恼,自己捆住自己了吗?

少年正欲转身离去,忽然面前变成了一片汪洋,一叶小舟在他面前荡漾。少年急忙上了小船,可是船上只有双桨,没有渡工。

“谁来渡我?”少年茫然四顾,大声呼喊着。

“请君自渡!”老人在水面上一闪,飘然而去。

少年拿起木桨,轻轻一划,面前顿时变成了一片平原,一条大道近在眼前。少年踏上大路,欢笑而去。

不要幻想生活总是那么圆圆满满,也不要幻想在生活的四季中享受所有的春天,每个人的一生都注定要跋涉沟沟坎坎,品尝苦涩与无奈,经历挫折与失意。

洒脱一点,得失存乎于世,弃之于心,人生难免看尽落英缤纷,风华早谢。停留与驻足不应该是你人生失意时的选择,抬眼望天,太阳永远光彩夺目,月亮永远以暗夜作幕。生活不可求全责备,披着阳光的色彩前行,生活才会有光明照耀。细细想来,其实你完全可以很快乐,就像这个烦恼少年的经历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