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终结拖延症,向与生俱来的顽疾宣战

优柔寡断,只能坐失良机。拖延不决的人,永远找不到最好的答案,因为机遇会在你犹豫拖延的片刻,一去不复返。

人生有限,拖延有害

曾听一位在西北插过队、当过知青的老人讲过这样一件事:

当时,西北农村的农民大都住窑洞。有个姓刘的老汉也和大家一样住在窑洞里,他喜欢靠在窑洞门口晒太阳,有人指着他的破窑洞说:“你的窑洞该修了。”刘老汉说:“我打算明年春天修。”第二年春天上他仍然懒洋洋地靠在窑洞门口晒太阳。有人又对他说:“你窑洞顶上裂了缝,快修吧!”刘老汉又说:“等麦收了一定修。”麦子收了他又改变了主意,又想等收了秋田再动工,秋田收了,他仍没有动工修窑洞的意思。后来一场大雨,窑洞倒塌了,刘老汉被活活埋在废墟里。

犹记得老人讲完这件事以后,十分感慨地叹道:“人啊,骨子里都犯懒,总以为偷懒是舒服自己,其实是祸害自己。”是啊,人因懒惰而拖延,而拖延往往就是很多悲剧的根源。

老话说得好“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其实,“明日”总是遥遥无期,它今天是明天,明天是明天的明天,然后就可能是明天的明天的明天……可能永远不会来临。拖延,无疑是成功的大忌,世界上最不容易成功的就是那些总把事情拖来拖去的人。

“今天晚上一定要把稿子写完。”杂志社实习编辑徐曼一回到家便开始“信誓旦旦”。这时,离交稿日期还有一个晚上的时间。其实,要撰写一篇2000多字的稿件,一个晚上的时间绝对是绰绰有余的。那我们就看看徐曼是怎样安排时间的。

她首先打开word文档,然后给自己泡上一杯咖啡,她准备开始写了。但这时,她发现微博上有信息更新,于是打开微博,巨细无遗地查看大家都发了些什么好玩的。当她关闭微博页面以后,时针已经指向了8点。

“该吃饭了。”徐曼心里想着,然后打电话叫了一份外卖,一边等待,一边写着稿子。没多久,外卖送来了,徐曼借着吃饭的空打开了邮箱。其中有几分是团购广告,嗯,这个餐厅不错,KTV也不错,适合在周末和姐妹们小聚。于是吃完饭,她又给几个朋友打了电话,最终在征询朋友们的意见以后,购了几张优惠券。

咦,这个声音,隔壁那对小情侣是在看“星星”吗?还差两集就看完了,我不如把它看完再写吧。这样想着,徐曼又打开了爱奇艺……“星星”看完总该写稿了吧?然而这时徐曼又发现,家里的水果吃完了,于是下楼去买了些水果,顺便买了本时尚杂志,一边吃水果,一遍津津有味地看杂志……

杂志浏览完了,徐曼开始写了,但她又觉得缺乏灵感,于是又开始疯狂地刷微博、逛淘宝、看“人人”,等她觉得必须要定下心来写东西时,已经是凌晨两点半了,而word文档里只有573个字符。

虽然徐曼的文采不逊于任何人,虽然她经常加班到深夜,看似非常辛苦,但每次最后一个交稿子的都是她。现在,主编的语气里已经明显有不满情绪了,她自己也曾发誓不再拖延,但实际上总是不争气地一犯再犯。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她很可能失去这个心爱的工作。

类似的场景恐怕很多人都有遇到:你下定决心写一本书,于是决定每天晚饭后写几千字,可晚饭后,你又在网上和别人玩起了斗地主,你对自己说:“今天最后玩一次,明天绝对不再这样。”然而第二天,你又玩得不亦乐乎,再一次重复了以前的错误。于是一拖再拖,到头来,每天都在熬夜,却一直未曾下笔。

拖,可以说是人的一种本性,它的基本诱因是“懒”。另外的可能,则是不知道计划时间。治这个毛病,立竿见影的办法是:想到就做,绝不拖延。宇宙有惯性定律。什么事情一旦拖延了,就总是会拖延,但一旦开始行动,通常就会一直做到底。

尤其重要的是:别再制造很忙碌的假象。当你因为前面拖,而后面赶的时候,请不要唉声叹气。

你没机会,是因为迟迟不动

机遇并不是公交车,它不会定时来到你身边,它需要你认真地准备和刻意去追求。“我没有机会”这永远只是失败者的托词。

生活中有些人总是坐着等机遇,躺着喊机遇,睡着梦机遇,殊不知如果这样,机遇就会像满天星斗,可望而不可即,即使机遇真的来到身边,也发现不了,更不用说去捕捉和利用了。

或许在牛顿之前,很多人都曾被苹果砸到过,但为什么没有人发现万有引力?下面这个故事好像能说明点什么。

约翰一生碌碌无为,死后去上帝那里报到。上帝很不高兴,因为约翰的履历实在太空白了,上帝问约翰说:“你在人间足足活了60多年,怎么一点儿作为都没有?”约翰对上帝的指责有些不服气,他辩解说:“我之所以这样没出息,是因为你没有给我机会。如果让那个苹果砸到我的头上,那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人就是我了,哪还有牛顿什么事!”上帝回答说:“上帝是公平的,我给每个人的机会都是一样的,你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你没有抓住机会。”

只见上帝把手一挥,时间一下回到了几十年前的那个苹果园。约翰正在一棵苹果树下打盹儿,这时上帝来了,只见他摇动苹果树,一个苹果正好落在约翰的头上。约翰一下惊醒,然后捡起苹果往身上蹭了蹭,就开始大嚼起来。上帝又摇动苹果树,一个大苹果又落在约翰头上,约翰也不客气,张口又把它吃掉了。上帝再摇苹果树,一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又落在约翰的头上。这下约翰可不干了,他一脚将苹果狠狠地踢出去老远,并大声咒骂:“你这该死的苹果,搅了我的好梦!”

只见那个被约翰踢飞的苹果落到牛顿的头上,一下将牛顿从睡梦中惊醒,牛顿捡起这个苹果,陷入了思索。突然他高兴地大叫起来:“就是这样!”万有引力定律就这样诞生了。

时光又回到现在,上帝对约翰说:“你现在还有什么好说的?”约翰哀求道:“请再给我一次机会吧!”上帝摇了摇头说:“只知道自怨自艾的人呐,永远也抓不住改变命运的机会……”

其实上帝对待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只要我们肯用心,肯坚持去发掘机遇,每个人都会遇到自己的“苹果”,可遗憾的是,很多人只把“苹果”当苹果,生活中除了抱怨还是抱怨,那么即使给你100次机会,你也未必能抓得住,而那些改变命运的机会就这样被你白白错过。

其实,机会也有“怪癖”,也很“懒惰”,它绝不肯浪费精力去寻找那些守株待兔、坐享其成的人;换言之,那些一心想要改变自己的人生、常常忙得焦头烂额、四处寻找机遇的人,往往而容易得到机遇的垂青。若以“常理”推论,机遇似乎更应属于那些有时间、有精力的人,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天生的“怪癖”使它情愿为那些正在筹备梦想、忙于计划的人而现身。机遇是一种“灵物”,它双眼雪亮、行动迅速,它会主动找到那些愿意迎接机会的人;机遇是一种意念,它只存在于那些认清机会的人心中。

机遇带有一层神秘面纱,但绝非无法参透和洞悉。聪明人更善于一边经营生活、经营人生,经营家庭,一边捕捉身边的每一条信息,寻找足以令自己飞跃或成功的机遇。若是时机尚未成熟,他便暗蓄力量、厚积薄发,低调营造着自己的生活;可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必然会牢牢抓住机遇,顺势而上,将自己的人生、事业推向巅峰。

“剩男剩女”何尝不是拖出来的

很多人心里都曾有过一段朝思暮想的缘分,可是,它总是被推迟,被搁置,在时间的阁楼上慢慢腐烂。或许有时候,我们需要的仅仅是少一点迟疑,多一点勇气。

李响年近三十还是孤身一人,这让家人很着急,实际上他自己也着急,他早已有了心仪对象,女孩是他的大学同学,毕业之后他们在同一个城市工作。

上学时李响就对这个女孩情有独钟,但一直没敢向对方表白,他怕影响女孩学业。更何况,当时喜欢这个女孩子的人很多,其中不乏一些很优秀的人,但女孩一一拒绝,李响觉得,自己也不见得有机会。

一次偶然相遇,李响得知女孩的就住在离自己不远的地方,他不知道有多高兴。更让李响高兴的是,在一次很随意的电话聊天中,女孩透露自己仍是单身一人。

犹豫再三,李响下决心约女孩去看一场当时年轻人十分叫好的浪漫电影。可是在去女孩家的路上,李响又犹豫了,他怕女孩拒绝他的邀请,或者她的父母会感到不高兴。他为难了一路,直到走到女孩家门前,他心里忐忑着。但既然来了,总不能就这样回去,他伸手去按门铃,甚至在按门铃的时候,他仍旧希望来开门的人告诉他:“她不在家。”等了片刻,没有人答应,他勉强自己再按第二下,又等了一会儿,仍然没有人来开门,于是他如释重负地想,“家里没有人,看来只有回去了。”于是他带着一半轻松,一半失望,走了。虽然他心里想:“这样也好,”但事实上,他心里感到很失落。

过了几天,李响又想约女孩出来,这一次他觉得应该先打个电话问问,结果接电话的是女孩的父亲,他告诉李响,女孩出去了。之后,李响又多次想打电话,可是每次都是拿起了电话又放下,他想,也许女孩并不想见他。

李响不知如何是好,每日辗转反侧。那天在公园散心,恰巧碰到被熟人介绍相亲无法拒绝的女孩,李响急得真想当场向女孩表达爱意,可他觉得女孩身边的男子比自己更出色,于是又退却了。

半年之后,李响收到了女孩的结婚请柬,同时收到的还有一封短信。女孩告诉他,其实她很早就喜欢上了他,于是故意在电话中透露自己仍是单身的信息,而且希望李响能约自己去看一场浪漫的电影。她还曾经告诉家人,如果有年轻男子打来电话,对方不说自己是李响的话,那就说自己不在……那次在公园邂逅,如果李响向她表达心意,她肯定会不顾一切地接受,可李响没有,所以她认为,李响并不喜欢自己……

人的一辈子,碰不上几个自己真正喜欢的人和事。这次退却了,也许这一生就再没有机会了。世上的幸福和成功最终都是属于主动出击的人。所以如果你真的喜欢他,就别再犹豫,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顾虑太多,反而损失得越多

顾虑太多,永远不能迈出向前突破的艰难一步,不能给自己的未来做决定,就只能混一辈子。

人,不要顾虑太多,确定了要做什么就勇敢地去做,这样既避免浪费时间,又免得伤神。谨慎一点固然没错,但过度的谨慎就成了畏缩。有的事错过了可以重来,然而,有的事一旦错过,就不可能再有第二次。

一位中国留学生应聘一位著名教授的助教。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收入丰厚,又不影响学习,还能接触到最新科技资讯。但当他赶到报名处时,那里已挤满了人。

经过筛选,取得考试资格的各国学生有30多人,成功希望实在渺茫。考试前几天,几位中国留学生使尽浑身解数,打探主考官的情况。几经周折,他们终于弄清内幕——主考官曾在朝鲜战场上当过中国人的俘虏。

中国留学生这下全死心了,纷纷宣告退出:“把时间花在不可能的事上,再愚蠢不过了。”

这位留学生的一个好朋友劝他:“算了吧!把精力匀出来,多刷几个盘子,挣点儿学费!”但他没听,而是如期参加了考试。最后,他坐在主考官面前。

主考官考察了他许久,最后给他一个肯定的答复:“OK!就是你了!”接着又微笑着说:“你知道我为什么录取你吗?”

年轻留学生诚实地摇摇头。

“其实你在所有应试者中并不是最好的,但你不像你的那些同学,他们看起来很聪明,其实再愚蠢不过。你们是为我工作,只要能给我当好助手就行了,还扯几十年前的事干什么?我很欣赏你的勇气,这就是我录取你的原因。”

后来,年轻留学生听说,教授当年是做过中国军队的俘虏,但中国兵对他很好,根本没有为难他,他至今还念念不忘。

这个留学生就是后来的吴鹰——UT斯达康公司的中国区总裁,《亚洲之星》评出的最有影响力的50位亚洲人之一。

许多人的脑子太复杂,总爱自作聪明,认为机遇总是属于那些最聪明、最优秀的人,轻易否定自己,结果浪费了机遇,因此,他们往往还没有走到挑战的边缘就从心理上败下阵来。不如想得简单一些,尝试一下再说。也许,好运就在突破顾虑的那一扇门后面。

越犹豫越拖延,越拖延越平庸

世界上最可怜又最可恨的人,莫过于那些总是瞻前顾后、不知取舍的人;莫过于那些不敢承担风险、彷徨犹豫的人;莫过于那些无法忍受压力、优柔寡断的人;莫过于那些容易受他人影响、没有自己主见的人;莫过于那些拈轻怕重、不思进取的人;莫过于那些从未感受到自身伟大内在力量的人,他们总是左右摇摆,最终自己毁坏了自己的名声,最终也一事无成。

他们有时就像一头驴子,在两垛青草之间来回徘徊,欲吃这一垛时,却发现另一垛更嫩更有营养,于是拿不定主意,鲜嫩的草就在面前,可他们非但没吃上一口,最后反而饿死了。

一位朋友,智商一流,执有知名学府硕士文凭,毕业以后决心下海经商。

有朋友建议他炒股,他豪气冲天,但去办股东卡时,他犹豫了“炒股有风险啊,再等等看吧。”于是很多人炒股发了财,等他进入股市时,股市却已经疲软。

又有朋友建议他到夜校兼职讲课,他很有兴趣,但快到上课时,他又犹豫了:“讲一堂课才百十多块钱,没有什么意思。”

于是又有朋友建议他创办一个英语培训班,那样可以挣得多一些,他心动了,可转念一想:“招不到学生怎么办?”计划就这样又搁浅了,后来当国内某知名英语培训机构上市时,他又懊悔不及。

他的确很有才华,可一直在犹豫不决,转眼很多年过去了,他什么也没做成,越发的平庸无奇起来。

有一天,他到乡间探亲,路过一片苹果园,满眼都是长势茁壮的苹果树。于是禁不住感叹道:“上帝赐予了这世界一块多么肥沃的土地啊!”种树人一听,对他说:“那你就来看看上帝怎样在这里耕耘的吧!”

很多人光说不做,总在犹豫;也有不少人只做不说,总在耕耘。犹豫不决的人永远找不到最好的答案,因为机遇会在你犹豫的片刻失掉;勤于耕耘的人总是收获满满,因为流下的汗水会将生命浇灌得更加鲜艳。

志存高远的人何止千万?但如愿以偿者却寥寥无几。何以?因为有太多的人一直在拖延行动,也不是不想行动,只不过想等上一段时间,谁知道这样一晃就是一生。

那么,你打算什么时候开始行动呢?拥有梦想而不开始行动,最是消磨人的意志。

有时,明明你已经做好计划,考虑过不下十遍,甚至已经做出决定,可是就差那么一点,就差那么一点行动,你却开始畏首畏尾、瞻前顾后,于是行动搁浅了,梦想中断了,久而久之,越来越不相信自己了,尤其是当同时起步的朋友已经实现梦想的时候,那种失落感更是难以名状。

只可恨,我们一再犹豫、一再拖延,到老了才知道:犹豫浪费生命,拖延等于死亡……

真的,无论是谁,无论想干一件什么事,如果优柔寡断、该出手时不出手的话,就会一事无成。而整个事情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形成立即行动的好习惯。有了这样的习惯,我们才会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列,而另一些人的习惯是一直拖延,直到时代超越了他们,结果就被甩到后面去了。

此时颠连穷困,不如放手一搏

有时候真的是越长大,面对喜欢的东西越害怕。

譬如因为怕拒绝,所以不敢去表白;又如因为怕失恋,所以不敢去热恋;再如因为怕失败,因而不敢去尝试;有时明明想要去超越,却又向风险做了妥协,于是就这样犹犹豫豫、辗转反侧、思东想西、不死不活地混着日子,于是常常处于分裂状态之下虚度了一生,这似乎比堕落还消极,人世间最愚蠢的事莫过于此——胸有大志,却又虚掷时光。

然而,一生不长,有时还没等你活得透彻,青春已逝,沧桑已至,徒留一声嗟叹。岁月难饶,光阴不逮,现在的每一天,都是我们余生中最年轻的一天,把握不好当下,未来必然是一片虚无。我们需要梦想,但要迈开脚步,历经跋涉方能抵达,生命总有个期限,你不能一直让自己凌空摆荡,和生命扯皮。

有这样一则寓言,看看是否能将你瞬间敲醒。

故事说有一樵夫,上山砍柴不慎跌落,危难之际,他顺手拉住了半山腰处一根横出的树干,人就那样吊在半空中,他抬头看看,山崖四壁光秃且高,爬是爬不回去了,而下面又是崖谷。樵夫进退两难正不知如何是好,恰巧这时一老僧经过,给了他一个指点,他说:“放!”

教人放手跳下悬崖找活路,这个老僧难道是个疯僧?

其实故事的精华就在于这个“放”字:既然上不去,那么唯一可能完好生还的途径已经被证实不能够了;而就那么吊在半空中,不上不下,显然也是死路一条,甚至有无数种更加悲惨的死法,那么最好的选择就是“放手”,跳下去。

或许可以就着山势而下,下滚的重力受到缓冲;或许下滚的过程中能够抓住一些草、一些树木,那么冲力还可以被卸掉一点点;又或许山崖底下也有一个寒潭……总之,至少还有很多种生还的可能。

这个“放”字可以说就是我们对于未知事物的一种积极态度。当我们面对进退两难的境地时,与其耗在那里等死,还不如别浪费干耗的精力,将全部的意志和精力凝聚在一个点上,放手一搏,说不定就会置之死地而后生。就算这个决定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但毕竟还有一线生机,总好过那毫无希望的漫长虚耗。假如说,每一次决定行动时,你都能够当作是放手一搏的最后一线生机,那么你就可以做到很多人无法做到甚至不敢想象的事情。

所以,喜欢一个人就去表白,就去了解,相思不如相知。

想做一件事,就去做,没有废话,你会发现你比那些谈论梦想的人更加伟大。

很多时候,如果你不逼逼自己,你就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多强大。

在人生的关键处,痛快一点

生活的艺术就是选择一个进攻的突破口,然后全力以赴去冲击。如果能在纷繁混乱的目标中,当机立断,尽快选择一个目标,并为实现目标不懈地奋斗,成功就触手可及了。如果犹豫难断,后果就可能糟糕的一塌糊涂,鸿门宴中项羽的优柔寡断就是一例。

项羽入关之前屯兵新丰鸿门,刘邦屯兵灞上,双方相距不远,谋士范增劝说项羽速攻刘邦,而项羽却踌躇不决。恰好此时曹无伤向项羽告密:“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闻言大怒,当即发誓次日便要消灭刘邦,然而就在这剑拔弩张的紧急时刻,被刘邦收买过的项伯,仅用三言两语,不但打消了项羽要“击破沛公军”的念头,而且还同意刘邦前来谢罪。

鸿门宴上,范增屡次示意项羽要他杀掉刘邦,可是项羽总因下不了决心而“默默不应”,使得刘邦躲过了第一劫。待后来范增招来刺客项庄,企图让他趁舞剑之机刺死刘邦时,由于项伯乘机涉足其中,暗中保护刘邦,项庄又每每不能得手;对项伯的非常之举,项羽一味地姑息纵容,范增的计划因此再度落空,刘邦又躲过了第二劫。项庄舞剑失败以后,宴会上的气氛依旧十分紧张,就在刘邦欲走不能走、想留不敢留的极其矛盾之时,刘邦的骖乘樊哙闯进来将项羽大骂一通,不料项羽这次非但没有发怒,反而称樊哙为壮士,对其赐酒赐肉,礼待有加,使得后来刘邦有可能在樊哙等人的保护下金蝉脱壳,逃之夭夭。正是项羽的犹豫不决使他失去了除掉心腹大患的绝佳机会。

楚汉双方在广武对峙时,项羽捉住刘邦的父亲拿到阵前当人质,希望借此来威胁刘邦投降。项羽表示如果刘邦不投降的话,就把他父亲放到锅里煮了。谁知刘邦的回答却出奇的爽快:“煮就煮吧,只是到时别忘了给我留一勺汤喝。”刘邦的果断与项羽的犹豫形成了鲜明对比,难怪刘邦能以弱制强建立汉朝。

项羽一次次的犹豫,将自己封在了一个死胡同里,最后兵败如山倒,乌江自刎虽悲壮凄美,却换不回九五至尊的威仪。可见迟疑不决是多么可怕的一种心态。

同样作为军事家,亚历山大就高明的多。

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在远征波斯前夕遇刺身亡,不到20岁的亚历山大临危受命,继承王位。

亚历山大接手的是个烂摊子。当时,北方各部落纷纷发动叛乱,希腊各城邦在雅典城内公开集会,宣布废除马其顿的盟主地位,而反对他登基的人都在虎视眈眈,等着看他的笑话。亚历山大陷入两难:出兵,没有100%的胜算,而且反对者可能会趁机作乱;不出兵,将白白失去希腊大片领土,对不起父王在天之灵。

但亚历山大很快就结束了纠结,他决定亲率大军平定北方的骚乱,行动之快是敌人所未料到的。平定北方叛乱后,对于是否出兵希腊,他也有过为难,一是北方初定,民心未稳,此时远征,恐再生叛乱,腹背受敌。但很快,他就决定远征希腊,不必等局势完全稳定。亚历山大的军队已迅雷之势兵临雅典城下,对方被这种气势吓破了胆,没有任何抵抗,希腊半岛上所有的城邦,都竖起了白旗。不久,在科林斯召开的第三届希腊同盟代表大会上,亚历山大被选举为终生盟主。

无论在什么时候,快刀斩乱麻都是成功者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认清形势,迅速做出决定并快速实施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成功,从不属于那些犹豫不决的人。

现在,如果你想做什么事情,记住,不要一直纠结着该做不该做,否则黄花菜都凉了。痛快一点,果断一点,你会在胜负未决时拿到最终制胜的关键筹码。

再完美的筹划,都不如一次简单出击

清代文学家彭端淑在《为学》一文中写到:四川有两个和尚,一个贫穷,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怎么样?”富和尚说:“您靠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靠着一个水瓶和一个饭钵就够了。”富和尚说:“四川离南海几千里,我一直想雇船去,也没能成行。你只带两样东西不可能实现。”可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并告知富和尚。富和尚一脸惭愧之色。

许多人就跟富和尚一样,常为自己的拖延找借口:等我确定了再去表白,等我多历练一下再去挑战这个工作,等我有时间再去看望父母,等时机成熟了我再……结果到最后,却发现自己延误了最佳时机。

事实上,即使你现在没有足够的可用资源,但你仍可以让事情先运作起来,在做的过程中,你会慢慢积累资源,增长见识,找到方法,实现你的意愿。

“蜀地传说”是一个餐厅的名字,北京3家、上海2家、东莞1家、齐齐哈尔1家……老板是著名艺人任泉。据他说,1998年,从上戏毕业,他的第一家餐馆就在上海开业了,他的目标是最少开20家分店。

大学刚毕业时,一次,任泉吃到朋友父亲做的“辣鱼”,很是喜欢,便有了自己开家餐厅的想法。“刚开始就几张桌子,几把椅子,慢慢才形成了规模”。理想就这样通过几把椅子搭了起来。

在谈到创业经验的时候,任泉坚定地说:“只有一点,有想法就马上去做,不要拖,不要想太多。”

是的,不要想太多,因为想得多,有时候原本很简单的事情,却被你搞得很复杂。那些一而再再而三的论证,那些思来想去的包袱,那些永不嫌多的准备,往往是一种漂亮的拖延,是心理的自我袒护,是退却的“完美反应”。

只是,再完美的退却,也不如一次简单的出击。

万事不必具备,你就是东风

如果所有的行动都要像发射火箭一样,在发射之前所有设备、程序等条件必须全部到位;行动只在发射瞬间,那么,火箭也许到现在还没有被发明出来。

有人来到一处苹果园,看到果农在采摘还没成熟的苹果,他很诧异,“苹果还没熟呢,怎么就摘了?”果农说:“一看你就是个外行人。熟透的果子运不到远方,没到地儿就烂了,半生不熟的果子可以在路上成熟啊。”

苹果可以在路上成熟,所以我们也可以趁早出发,不必等到一切成熟。如果映山红要等到日媚风暖才缓缓吐蕊,就会失去独占春天的天时;如果做事业要等到万事俱备才开始,就会误了抢占制高点的先机。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说,成熟就是,你得到了老成的经验,却失去了青春的激情。

那年,英国利物浦一个叫科莱特的青年考入了哈佛大学,经常和他坐在一起听课的,是一位年仅18岁的美国小伙子。大二的时候,那小伙子对科莱特说,“咱俩一起退学吧,去开发32Bit财务软件。”因为当时新编的教科书,已解决了进位制路径转换问题。科莱特闻言吃了一惊,他是来这儿深造的,不是来胡闹的。再说,对于BIT系统,他们才学了一点皮毛而已,要想开发BIT财务软件,不把大学的全部课程学完是做不到的。他婉言谢绝了那位小伙子的邀请。

转眼过了十年,科莱特成为哈佛大学计算机系BIT方面的博士研究生,而那位退学的小伙子,在这一年,进入《福布斯》亿万富豪排行榜。1992年,科莱特拿到博士后学位;那位小伙子的身价在这一年则仅次于巴菲特,成为美国第二富豪。1995年,科莱特认为自己无论是学识还是经历都已足够成熟,可以对32BIT财务软件进行研发了,那位小伙子却已开发出EIP财务软件,它比BIT快1500倍,并且,这个软件在两周内占领了全球市场。这一年,他成为世界首富,他的名字就是比尔·盖茨,成为成功与财富的代名词,传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成功者不是比你聪明,只是在最短的时间采取最大的行动。许多事情,若要等到万事俱备才开始执行,或是以条件不齐备为借口不执行,那就只会延误时机,让计划一再被潮流所淘汰。

其实,不成熟不等于不成功。

以前的葡萄酒商被这样一个问题困扰着——葡萄酒酿成以后非常容易变酸,因为有细菌在作祟。该怎么清除细菌呢?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做了很多次试验,他成功了——他给葡萄酒加温到100摄氏度。可是,细菌是消灭了,葡萄酒的香味却也消失不见了。他想了想,给葡萄酒加温到55摄氏度,细菌被杀灭了一部分,提高了葡萄酒的保质期,酒味也非常醇厚。巴斯德由此得出结论:许多事物不需要全部沸腾。

那么,我们还要等“万事俱备”和条件成熟吗?那些叫嚷着“条件还不成熟”的人,并非已有条件不能支撑行动,他们要么是思想过于保守,做事死板呆滞,要么就是给自己的不思进取找借口。不管怎样,其结果都是碌碌无为。

在这个世界上,似乎存在着这样一个真理:做一件事,如果非要等到所有条件都成熟才肯去做,那么也许就要永远等下去。

果断执行,才能够抢占先机

在众人当中,感觉敏锐但行动迟钝的大有人在,他们看到别人成功后会说:“早在几年前我就看出这个机会了,只是没有去做。”没有去做,当然要怪自己。没有果敢的行动,一切梦想都只能化作泡影。

蔡大明是温州一个知名度相当高的鞋业公司的老板,他有一个弟弟叫蔡大亮,家住在农村。在我国刚刚改革开放之初,兄弟二人凭借南方人特有的市场敏锐力,几乎同时看到了政府的富民政策给国家带来的巨大的变化,人们开始摆脱了过去那种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穿衣戴帽都趋向了商品化。于是,蔡大明和蔡大亮兄弟俩同时决定每人办一个制鞋厂。

蔡大明说干就干,在他做出决定后,就马上行动起来,请来了师傅,招聘了工人,买来了机器,采购了原料,不出半个月,蔡大明就把产品推向了市场。而蔡大亮则犹豫不决,行动迟缓,他想先看看哥哥干的结果如何,然后再决定是否行动。

刚开始的时候,蔡大明的制鞋厂办的并不顺利。一会儿市场打不开,产品销路不畅通;一会儿资金出了问题,周转不灵;一会儿财务人员管理跟不上,生产管理混乱;一会儿工资不能按时发放,工人生产的积极性下降,在厂里闹情绪。总而言之,几乎农民企业家创业能遇到的问题蔡大明全遇上了。看到这些,蔡大亮暗自庆幸自己明智,心想:自己多亏没有像哥哥那样立即行动,否则也会像他那样步履维艰。

蔡大明的制鞋厂的确遇到了未曾料到的一些经营困难,这些困难是任何人创业的时候都可能遇到的。更何况蔡大明是改革开放之初第一批创业打天下的人,那时可供借鉴的创业经验也非常少,一切都要“摸着石头过河”。但蔡大明并未被困难击垮,凭着顽强的拼搏精神和灵活的头脑,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在一年之后,他的制鞋厂终于渡过了难关,给蔡大明一个满意的回报。

这时,看到哥哥骄人的业绩,蔡大亮则后悔不迭。他经过痛苦的思考,最终还是办起了自己的鞋厂。然而,先机已失,当蔡大亮办鞋厂的时候,全国鞋厂如雨后春笋一样在温州、石狮、青岛、成都等地出现。蔡大明的鞋厂就早办了一年,这一年时间为他赢得了众多的客户和市场,而蔡大亮到至今仍客户寥落。到2000年蔡大明已在全国建起了自己的庞大行销网络,拥有资产数亿元,而蔡大亮由于没有订单,没有自己的营销网络,他只能为哥哥的鞋厂进行加工,资产连哥哥的百分之一都不到。

这就是立即行动和迟疑不决的巨大差别。兄弟俩同时看到了机会,几乎同时做出了相同的创业决定。不同的是,蔡大明的行动准则是说干就干,蔡大亮的行动准则则是在有了八九成的把握后再动手。蔡大明的行动准则是非常积极的,尽管他的行动没有十足的把握,但他的行动本身就可以弥补行为的缺陷,因而成功率非常高;蔡大亮的行动准则表面上看起来很稳妥,但这种稳妥往往却以失去机会作为巨大的代价。

在一百个把握机会却失败的事例中,至少有一半以上是因为做事不够果断导致的。要想把握住难得的机会,就要在机会面前果断决策、果断抓牢。我们反对做事一味地蛮干瞎干,但我们更赞成、更支持、更强调瞅准机会、有了创业设想和计划就毫不迟疑立刻行动。

能够抓住机会的人,下决心时十分果决,而且在执行过程中决不轻易更改决定,不管外界环境如何恶劣都坚守决定。这样的人不仅能够抢占先机,而且还能创造出越来越多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