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真正的善养,是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爱与希望
- 停止吼叫,教育孩子请别任性2
- 文静
- 12520字
- 2022-10-19 18:39:22
如果孩子小的时候,与父母之间缺乏良好的情感交流,不用怀疑,他们的情感特质一定很难健康发展起来。这些孩子在幼年时期便会呈现焦虑状态,易动、易怒、易孤僻、易自卑等等。这种影响往往会持续妨碍孩子一生,导致他们成年以后都很难以良好的方式与人相处。
那些亲情感缺失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在综艺节目《妈妈是超人3》中看到这样一幕,心里颇为酸楚:
嘉宾黄某依和儿子安某分坐两室,工作人员问小安某:“爸爸妈妈平时工作忙,不能陪你,你会感到孤单吗?”
年仅5岁半的小安某不假思索地回答:“不孤单。”
此时,坐在另一边的黄某依闻听儿子的话,瞬间泪目。
很多孩子都像安某一样,在本该充分享受舐犊之爱的年纪,却因为父母工作繁忙,无法陪伴,而被迫习惯这种情感缺失的孤寂感。
然而我们的孩子,他并不是真的习惯了孤单,只是因为不断失望,早已学会放下心中的渴望。
在不知不觉中,孩子慢慢闭锁了自己稚嫩的心,日积月累后,孩子很可能会成为一个无法接纳热情,不懂释放温暖的人。
在童年,父母就是孩子的全部世界,孩子对父母陪伴的渴望,远远超出你的想象。千万不要因为忙碌而疏远孩子,因为我们留给孩子内心的缺失,会堆积成永久。
完美的人生来自三大精神支柱:亲情、爱情和友情。亲情与生俱来,也是其他所有情感的基础。
在饱满亲情滋养下长大的孩子,温润而幸福;而缺少亲情温暖的孩子,长大以后连笑都会拘谨。
这不是危言耸听。现代研究表明:父母的呵护和心理抚慰是孩子心理成长的关键,孩子缺少与父母沟通,得不到完整的亲情养护,就会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时间一长便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和性格上的扭曲。
在某市戒毒所里有一个很漂亮的女孩子,叫媛媛,大概十六七岁的样子。这么一个青春靓丽的女孩,本应该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学习,而现在却被强制戒毒。媛媛有着严重的自闭倾向,她话特别少,即使遇到熟人也从不打招呼。她唯一敞开心扉的时候就是在网络上,以致后来受到不良诱导染上了毒瘾而无法自拔。媛媛回忆童年时说,在她六七岁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她跟着妈妈生活,之后她的爸爸就是在街上看到她,也不与她相认,不和她打招呼。
女孩的遭遇令人痛心。幼年时期的孤独往往会在孩子内心留下浓重的阴影,甚至毁掉他们的一生。
对孩子来说,最好的爱是陪伴。亲情缺失的孩子很容易陷入孤独,他们茫然行走于自己的世界中,渐渐地,就会变得自闭和忧郁。
就教养孩子来说,专业的教育知识的确非常重要,但比专业知识还要重要的是情感。在情感方面,哪怕只是你不以为然的一些小忽视,都可能给孩子造成终身的遗憾。
在美国历史上,让人谈之色变的“邮包杀手”泰德·卡钦斯基,因为6个月大生病住院时缺少亲人的陪伴和抚慰,结果出院以后,就从一个快乐婴孩变成了一个不快乐的孩子。
事实上,不只哺乳期的孩子需要特别的关注和爱护,儿童心理学研究发现,处于童年期的孩子,如果和最重要的抚养者分离两个星期以上,就会出现难以逆转的心灵创伤。
很多时候,让孩子孤独,我们的确不是有意为之,我们都爱自己的孩子,只是有时迫于无奈,有时大意疏忽。譬如,卡钦斯基的父母,是因为一些客观原因才在他6个月大住院时疏于陪伴,而在他们的第二个孩子戴维出生以后,妈妈甚至主动辞职,一心一意在家照顾两个孩子。
然而不管什么原因,孩童时期所受的伤害,都极有可能成为一个人毕生难以跨越的障碍。
卡钦斯基在父母的悉心照料下,性格也逐渐开朗。他异常聪明,16岁就跳级考进哈佛大学。但此时,他的性格却发生了巨变。面对班级里比他年长不少的孩子,卡钦斯基找不到共同语言,他倍感孤独和尴尬。也许,这种感觉唤醒了他沉睡多年的某一部分关于孤独的痛苦记忆,他最终决定生活在远离人群的蒙大拿州山野中。当父母指责他不合群时,他开始仇视父母,尤其是母亲。在他看来,妈妈对待他就像是对待一座奖杯,而不是亲生儿子。
“我恨你,我永远不原谅你,因为你对我的伤害永远无法得到补偿。”——卡钦斯基说这些话时,不知道他想到了什么。
如果孩子童年缺爱,他会自然产生一种“被抛弃”的心理投射。这种感觉随着年龄的增长或增强或减弱,但刻在心里的童年印象难以磨灭。可以预测,大部分童年缺爱的孩子长大以后都不容易快乐,生性多疑;一部分人很难与人发展正常关系,影响恋爱和婚姻。这样的孩子,也许某一刻的情境或打击,就会将他们所有的痛苦全部唤起。
孩子就像一张白纸,本该用爱和希望写满鲜亮的色彩。而童年缺爱的孩子,内心却黯淡无光,只有黑色。他们把自己的心折起来,不敢也不愿意向别人敞开。心越折越小,人就越来越孤独。
亲情感缺失的孩子,往往会出现程度各异的行为失范或越轨现象,如胆小怕事、内心空虚、性格孤僻、自卑自怜、焦虑偏激、语言障碍、社交障碍,乃至行为怪僻、性情暴戾等等。长大后,很多人陷入孤独的包围中,生理或心理渐生病变,严重损害人的身心健康,甚至会产生轻生的念头。这样的现象越来越多。
我曾在《深圳晚报》上看到这样一篇报道,让人平添伤感:
麻省理工学院(MIT)斯隆管理学院28岁的中国女留学生郭某,于当地时间10月26日被发现丧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的校外公寓内,目前死因不明,但警方表示不排除自杀可能。
一个如此优秀的女孩子,为什么会选择在如花的年纪里停止绽放呢?她说,小时候,她不快乐。
在郭某的一篇博文里,她是这样描述自己的童年生活的:
小时候,家里生活困难,三岁的时候,我便离家,开始了一个星期只能回一次家的独立生活。在幼儿园里面,我经常会感到恐惧。我没有朋友,而我又是那么可笑地自闭和敏感。别人随便对我说点什么我就会当真,于是逆反和打斗心理非常强,小学的时候常常跟班里的男同学打架。这种没有朋友的状态一直持续到了初中。可是,好不容易交了四个女生好朋友,还都被我气走了。
当然,导致这个女孩过早凋零的原因也许有很多。譬如,学习上的巨大压力,糟糕的人际关系,不顺遂的爱情,等等,但不难看出,童年时期的糟糕记忆对她的性格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是不是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呢?
如果没有童年时的孤独,如果她的性格再健康一点,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
孩子不知道你爱他,就会出现行为偏差
孩子们需要爱,尽管每个人都需要爱,但孩子更需要。
这就像一棵新生的树苗比一棵长大了的树更需要阳光和水分一样。孩子得到爱,才能去爱别人;得到爱,才能去爱生活。正如蒙台梭利所说:“没有爱,一切教育都是扯淡。”
我们可以为孩子做的最容易,但是又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让孩子知道你有多么爱他。然而,这么容易的事情恰恰有许多父母做不到,许多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爸爸妈妈很爱他。
子涵性格孤僻,神色忧郁,在别人面前总是很少说话。子涵妈妈领着女儿去看心理医生。医生告诉她,也许是她的表达方式影响了孩子,试着对孩子说“我爱你”,孩子可能会有所改变。
子涵妈妈半信半疑,又觉得“我爱你”三个字实在矫情得很,难以说出口,于是找了个机会,在孩子面前说了句:“孩子,你别看妈妈没说过什么,其实,妈妈是很爱你的。”
想不到,孩子听完后愣住了,然后瞬间泪目,半晌才说出一句:“我从来不知道你爱我,我还以为你根本不爱我呢!”
咱们中国人讲究含蓄,讲究“此处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但问题是我们现在面对的是孩子!孩子的认知能力、解读能力有限,真的是你不明说,他就不懂。
再者说,在自己的孩子面前,我们有什么扭捏的呢?爱孩子,就应该告诉他,不能只藏在心里。倘若孩子无法感受到我们的爱,他会觉得自己是个孤独的个体,会自然而然和我们拉开距离,亲子关系因此出现隔膜。于是孩子有问题不和我们交流,我们也无法发现孩子的问题,又何谈给予孩子正确的教育呢?
如果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那真是父母最大的失败。
和子涵妈妈不同,云海出生不久,妈妈就经常抱着他对他说:“宝贝,我爱你。”
到云海一岁多时,妈妈常和他做一种“亲子游戏”,妈妈问云海:“爸爸妈妈最爱谁?”
云海会习惯性地回答:“宝宝。”
妈妈再问:“宝宝最爱谁?”
云海则快乐地回答:“爸爸妈妈。”
因为从小就受到爱的熏陶,云海出外就知道爱护比他更小的幼儿。云海两岁多时,说过一句话:“大家都喜欢我。”这让妈妈觉得很欣慰,因为这正是妈妈努力希望孩子明白的事情。
云海上小学,有个别家长经常找老师“套近乎”,给老师送礼物,请老师多关照孩子,虽然每一次都被老师严词拒绝,但他们依旧乐此不疲。云海妈妈从不这样做,因为她相信对自己有信心,同时对别人充满爱心的云海,完全可以凭着自己的表现赢得老师的喜爱。
元旦的时候,云海想给老师送张贺卡,却不知该写些什么。妈妈先问清楚他想对老师说的话,然后帮他写上:“老师,我爱你。”老师收到贺卡后,对孩子说她很高兴、很感动。学期结束时,在云海的成长纪念册上,老师对他的评价是:“你通情达理,聪明好学,积极进取,表现欲强。特别是你有着美好的情感世界,对每个小朋友都很友善。你是我们班小朋友的骄傲。”
孩子如果对自己得到的爱感到满足,他的心中就会充满种种美好的感情,不必任何说教,他就能自然融入周围的世界,获得别人的喜爱。
爱孩子,就应该告诉他,让他知道,无论他做错了什么事,无论他的成绩好坏,无论别人是否看得起他,爸爸妈妈永远都爱他,他永远是爸爸妈妈最珍爱的宝贝。那么,孩子永远不会孤独,他就有了面对失败和磨难的勇气和自信。因为他知道,哪怕全世界的人都不喜欢他,都不接受他,至少,还有父母爱他,还有一个温暖的家永远在等待着他的归来。相反,孩子如果认为父母不喜欢自己,就很容易得出“我不讨人喜欢”“没有人爱我”的片面结论,从而影响其性格的健康发育,甚至会影响其一生的幸福。
我们的温暖、值得依赖的反应,会给孩子安全感,使他更敢于探索,更敢于走出家庭,走向社会,他会更自立,建立更好的生活圈。现代教育研究表明,感受到被爱的孩子,有更好的社交能力,工作学习起来也更有热情。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有意识地表达我们对孩子的爱,让孩子沐浴在爱的阳光中。
爱孩子,有时就是这么轻而易举,只要有心,其实每位家长都能够做得到。
即使是“熊孩子”,也极度渴望受到尊重
前段时间,茜茜和妈妈一起回姥姥家探亲。家里的一些亲戚凑在一起,自然而然开始谈论起育儿问题,茜茜妈妈忍不住吐槽:“我家茜茜很不让人省心,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不好,自理能力还差得很,收拾她好多次了都不管用!”
听了这话,一旁玩耍的茜茜小脸瞬间通红,手中的玩具也放下了。茜茜的小姨连忙制止:“姐,别当着这么多人面那样说孩子,很容易伤到孩子的自尊心。”
茜茜妈妈非常不以为然:“一个小屁孩,她有什么自尊心?”看到妈妈脸上的嗤笑,茜茜眼睛一红,迅速跑开了。
茜茜非常喜欢唱歌,可以说在班级里就是个“小歌星”,这一点就连老师也非常佩服。也正因为如此,她结识了几个同样爱唱歌的小伙伴,甚至还成立了一个“歌唱乐团”!不过,因为几个人走得太近,小孩子嘛,难免会出现一些小摩擦。有一次,气愤之下,茜茜把一个同学的鼻子打出血了。
妈妈接到老师的电话以后,火急火燎地赶到学校,看着别人家一脸委屈的孩子,妈妈当着老师、小朋友和对方家长的面,大声骂道:“你这熊孩子,在家不乖巧,在学校也不学好,这才多大就学会打人了!”要不是老师拦着,她都准备劈头盖脸打茜茜一顿了。
茜茜躲在老师身后,瞪着泪目没有说话。从这以后,她下意识地躲着妈妈走。爸爸不明白缘由,于是问道:“茜茜,你这几天怎么了?以前你不是和妈妈最好吗?怎么现在不和她说话了?”
茜茜又瞬间泪目,无限委屈地对爸爸说:“妈妈当着那么多人的面骂我!我再也不喜欢她了!”
茜茜妈妈一定没想到,自己看似没什么问题的批评,反而激起了孩子的反抗意识,同时也深深地伤了她的心!妈妈一定不会知道,孩子有这样一番心里话:“妈妈为什么这么对我,要在那么多人的面前贬低我?我以后该怎么见人呢?”
很多家长都以为,孩子那么小,根本谈不上要面子。但事实上,孩子有时甚至比大人更要面子,因为他们总是觉得自己长大了,觉得要在其他小朋友面前塑造出一副坚强和成熟的形象!但父母的一番公开训斥,无异于扒光了自己的衣裳,这让孩子怎么能不伤心,不生气呢?
其实,每个人都有被尊重的需求,人最无法忍受的也是自尊心受到伤害,自尊心受伤往往比身体受伤更令人感到痛苦。当一个人的自尊受到严重伤害时,他所散发出的负能量一般非常大,有时甚至是毁灭性、灾难性的,所以才有“匹夫一怒,血溅五步”的说法。
而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与成年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是的,他们要比成年人更敏感、更脆弱、更无法承受打击,自尊心受到伤害时,他们虽然无法与父母公然对抗,但却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自卑、自闭、消沉、叛逆。
事实上,那些表现不好或是学习不好的“熊孩子”,他们的自尊心并不比普通孩子少,他们同样对批评极度敏感。若是经常遭受负面评价、批评或是斥责,他们可能因为抵触情绪产生一种“破罐破摔”的心理。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不希望得到身边人,尤其是父母老师的认可。而恰恰是他们得不到渴求已久的认可,才越发对自己评价极低,越发对不认可他的人产生对抗情绪。
不要再以为孩子年龄小就不需要被尊重,实际上,孩子都有很强的自尊心,同样需要维护自己的尊严,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是教育孩子的大忌。因为不尊重孩子,不仅会使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疏远,还会使孩子的尊严扫地,很难再以正常的心态去面对人与事,去面对自己的人生。
那么,面对孩子的错误,爸爸妈妈要怎样做,才能避免伤其自尊,又顺利地将问题解决呢?
(1)孩子犯错,要心平气和地教育。
孩子犯错是在所难免的,我们应该心平气和地纠正孩子的错误,而不是冲他大吼大叫。因为那样不但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还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应尽量细声慢语,客观公正,和他慢慢聊。
(2)选择安静的地方进行批评。
批评孩子,应尽可能选择安静的地方,最好避开所有外人。如果你在准备批评孩子时,发现他正在和小伙伴玩儿,那么你可以说:“××,你过来一下,我有点事情问你。”或者按捺住火气,等待孩子离开小伙伴后再谈。
(3)就事论事,不要扩大批评面。
有的家长在批评孩子时,总有这样一种习惯:捎带“侮辱”他的伙伴。例如,妈妈看到女儿每天总是和几个小朋友一起玩,就会说:“放学不回家,就知道在外面玩!你就知道跟这些坏孩子混在一起,你怎么不跟有点儿出息的交朋友呢?”这不但会让孩子感到尴尬,甚至会影响到他未来的社交能力。
正所谓“树怕伤皮,人怕伤心”,孩子的自尊心是极为稚嫩的,一旦有人伤害了它,它愈合的难度系数将会非常大。给予孩子更多的认同和支持,才是使孩子健康成长的正确选择。
你的一个举动,就能决定孩子的幸与不幸
著名畅销书作家张德芬说:“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一辈子的。”对此,我深以为然。一个人从出生到成长,家庭影响会在他身上刻下入骨的印记。
大多数童年灰暗的孩子,长大后都活得很挣扎。尽管他们表面看去风轻云淡,甚至在人前光芒四射,实际上内心千疮百孔。
“每个人生理上的童年终将消逝,但心灵的童年总会伴随终生。”童年不幸的孩子,也许终其一生都活在不幸中。
人的思维是这样的:他在潜意识中把自己想成什么样,最终就会变成什么样。潜意识决定一个人是痛苦还是快乐。如果孩子对童年感到痛苦,童年潜意识就会把这种痛苦植入内心深处,很难被拭去。
而孩子的童年什么样,决定权在你。
孩子的幸福,首先是从爱自己、欣赏自己开始的,父母的任务,就是尽力帮助他们培养这种自信。
琳琳是个相貌平常、体形偏胖的女孩,她的体态像爸爸,有遗传因素,平日胃口又好,想减肥难度很大。而且,妈妈也明白,琳琳即使能瘦下来,也不能变成那种她喜欢的纤细苗条的体形。
面对忧心忡忡的女儿,妈妈一直在想办法。一个星期天,琳琳的姑父和姑妈来家中做客,姑妈是一家律师事务所的负责人,接过很多和经济有关的大案子,是琳琳的偶像。那一天,琳琳和姑妈聊得很开心。姑妈走后,妈妈对琳琳说:“我发现一件事情,你长得越来越像姑妈了,将来一定也能像她那样做出一番事业来。”
听了这话,琳琳很高兴,欢快地说道:“对啊,咱们家的亲戚里我最喜欢姑妈了!”
妈妈连忙说:“不光你喜欢她,当年上大学的时候,她长得丰满漂亮,性格开朗,老师和同学们都喜欢接近她。”
琳琳的眼睛亮了,从此,很少再为自己的身材发愁了。
孩子对自己的认可,和父母的看法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你的孩子在某方面对自己有不满意的地方,做父母的,可以通过适当的心理暗示,让孩子喜欢上自己的特点。本来,优秀就是没有一定之规的,一个欣赏自己的孩子,言辞得体,热情洋溢,心态积极,70分的天资,就是100分的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因为爱自己,又可以激发起孩子对未来的渴望和进取之心,一步一步地就会往我们期待的秀外慧中的方向发展。
平时夸一夸,问题儿童也能变成好娃娃
很多父母的心理非常有问题,他们总把孩子的优秀与否与自己的面子挂钩,因而当孩子在学习或生活方面做得不尽如人意时,他们就会抱怨,就会责骂孩子。结果孩子越骂越不给他们争面子,因为孩子觉得:反正我就不是个好孩子,那我怎么努力都不会变成好孩子,因而自暴自弃,一蹶不振。
有这样一对父母,他们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他们的孩子非常聪明可爱,可就是有点贪玩不爱学习,于是这对父母就每天训斥孩子“没有用处,简直是个废物”!弄得孩子信心大失。
有一次,这个孩子考了一个不错的分数,他兴高采烈地把试卷拿回家去,结果爸爸说:“这真是你自己做的吗?”妈妈斜着眼看他:“不但学习不好,小小年纪还开始说谎了!”
结果孩子垂头丧气地走了,从此以后果然没有再考过好的分数。那对父母就像是高明的预言家,对着孩子唠叨着:“早就说过你不行吧!看你那点出息!”
这是一对多么可悲的父母。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这类父母之所以认为自己的孩子“不是那块料”,实际上是自己没有识才的眼光与水平。自卑的父母都望子成才,由于不懂,甚至不相信自己能育子成才,因而就用“不是那块料”的恶语,把自己与子女都毁掉了。要知道,即使是荆山之玉,尽管很美,也需要识别、雕琢,否则也不会成材的。
当你在责骂孩子时,你就是在向他不断施加心理暗示:你不行的,你不会成功的。试想一下,幼小的心灵怎能抵得过这样的“咒语”,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不变成庸才才怪。相反,如果你能常常热情地鼓励孩子,孩子就会下意识地按照父母的评价调整自己的行为,直到达到父母的期望为止。
拿破仑·希尔小时候也曾被认定是一个坏孩子。玻璃碎了,母牛走失了,树被莫名其妙地砍倒了,每个人都认定是他干的,甚至连父亲和哥哥都认为他是个无可救药的坏孩子。人们都认为他的母亲死了,没有人管教是拿破仑·希尔变坏的主要原因。既然大家都这么认为,他也就无所谓了,于是变得更加肆无忌惮。
有一天,父亲说给他们找了一个新妈妈,大家都在猜测新妈妈会是什么样的。而拿破仑·希尔却打定主意,根本不把新妈妈放在眼里。陌生的女人终于走进家门,她走到每个房间,愉快地向每个人打招呼。当走到拿破仑·希尔面前时,拿破仑·希尔像枪杆一样站得笔直,双手交叉在胸前,冷漠地瞪着她,一丝欢迎的意思也没有。
“这就是拿破仑·希尔,”父亲介绍说,“全家最坏的孩子。”
令拿破仑·希尔永生难忘的是继母当时所说的话。她温柔地把手放在拿破仑·希尔肩上,看着他,眼里闪烁着光芒。“最坏的孩子?”她说,“一点也不,他是全家最聪明的孩子,我们要把他的本性诱导出来。”从此以后,拿破仑·希尔正如他的继母所说的那样,成了全家最聪明的孩子。
继母造就了拿破仑·希尔,因为她相信他是个好孩子。
强者来自父母的不断赞美,面对孩子某一方面的不优秀,父母应该勇于承认差异,并鼓励孩子逐步缩小差异,而不是一味抱怨这不好、那不行,对孩子进行百害而无一益的伤害,把本来活泼可爱的孩子变成没有理想、没有志气、庸庸碌碌过一生的人。
日常生活中,当你的孩子表现得不尽如人意时,你需要这样做。
(1)用赏识的眼光观察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务必注意孩子的行为举止、好恶,在他与别人玩耍、交谈时观察他,你就会发现你的孩子虽不爱弹琴却喜欢绘画,虽没耐心却有创意,虽不善言辞却很热心,总有他优秀的一面,记下孩子的性格倾向,从而对他循循诱导。
当爸爸妈妈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孩子时,就会发现他们其实魅力四射。
(2)创造机会鼓励孩子。
赏识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赞美,而是一种行动,爸爸妈妈应多给孩子创造发挥他们才智的机会。比如,家里人过生日时,鼓励孩子们表演节目;每周一个晚上轮流朗诵短文并发表心得;每月办一次派对,邀请孩子的朋友参加,每人献出一个绝活……
此外,随时找机会让孩子帮你忙,洗碗、拖地、收衣服……越做越有信心,孩子才不会退缩在自卑自闭的角落里。
(3)多给孩子一点时间。
赏识就是一种宽容,既然给孩子机会,就需耐心等待孩子发挥潜力。有些父母嫌孩子做不好事,干脆自己来,孩子也乐得坐享其成,而让自己的“天资”睡着了。另一些父母,当孩子一时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时,就一味地指责、批评,孩子的潜能就被压制住了。
(4)不要吝惜你的赞美。
当孩子取得一定的成绩时,及时给他赞美和鼓励的掌声,因为即使是个天才,也同样需要成功的体验来积累信心。
只要孩子有进步,就请为他“点关注”
就像我们一直说的那样,孩子是非常敏感的,他们会把爸爸妈妈的鼓励当成他们前进的动力。因此,父母在发现孩子养成了不良习惯时,要及早为他指出来,告诉他正确的做法。而当孩子努力改正时,你就要大力肯定他,哪怕孩子只取得了一点小进步,我们也要给他送上真挚的掌声。
在洗手间里,妈妈发现小首刷完牙后又把牙膏随便扔在漱口杯外面。
妈妈非常生气,把小首叫到身边,不满地说:“小首,你应该可以打理自己的生活了吧!看,又把牙膏放在外面了,我不是对你说过牙膏用后要放到杯子里吗?”
小首根本没有把妈妈的话当一回事儿,只是心不在焉地回答:“知道了。”
妈妈见儿子反应平平,知道刚才说的话并未引起他的重视,于是冲他喊道:“听着,小首,你必须把牙膏放进漱口杯里!”
小首极不情愿地走进了洗手间,放好了牙膏,转身就走。
“记好了,以后再也不要忘了。”妈妈再次强调。
“知道了。”
第二天,小首在刷完牙后,将牙膏认真地放到杯子里了,但妈妈什么都没有说。到了第三天,牙膏又被扔到杯子外面。
“喂,小首,怎么搞的,你又忘了把牙膏放回去!”妈妈生气地说道。
“我以为你忘记了。”小首说道。
“怎么这么说呢?”母亲疑惑地望着儿子。
“因为昨天我把牙膏放在杯子里了,而你却什么也没有说!”
小首为什么又犯了老错误呢?因为当他改正后没有得到妈妈的肯定和重视,因而他又泄气了。如果第二天,妈妈发现小首把牙膏放在杯子里后,亲热地对他说:“干得好,小首!妈妈知道你一定能改正坏习惯的。”那么,小首一定会非常高兴,并愿意把好习惯坚持下去。
这个妈妈的错误说明,父母的态度对孩子而言具有巨大意义。如果父母能重视鼓励的作用,灵活运用鼓励的手段,那么就能很轻松地帮孩子改正坏习惯。
小川有个乱丢东西的坏习惯,他每天放学一回到家,就把他的书包、鞋、外衣扔到客厅的地板上,回到房间后,又把玩具丢得随处都是。虽然偶尔小川也会按照爸爸妈妈的要求把东西都摆放好,但大多数时候都是随地乱扔。对此,小川爸妈试过很多方法,试图矫正他这个毛病,但无论是提醒他、责备他还是惩罚他,都无济于事,小川的东西仍旧堆在地板上。
这天,小川妈妈终于看到了小川把自己的东西收拾得很整齐,她立即走上前去,轻轻地拥抱了一下小川,高兴地说:“看!我就知道你不是个没规矩的孩子!你收拾得多干净啊!”
小川刚开始很吃惊,但很快他的脸上就充满自豪感。因为他将自己的东西带入自己的房间而受到了肯定和鼓励,于是在这之后,他就尽力去这样做,而他的妈妈也记着每次都对他表示肯定和鼓励。
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日常生活中的好习惯和坏习惯同时存在,如何鼓励孩子保持好习惯,矫正不良习惯,一直是困扰父母的难题。如果适当运用鼓励来做这项工作,事情就会变得容易得多。
教育学家的建议是,在某些时候,父母应该刻意忽视孩子的不良行为,将自己的预期目标分成小步骤,循序渐进地做,这样就能很容易地矫正孩子的坏习惯。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孩子有不良的生活习惯或行为,父母不应该对此抓住不放,而应该找到孩子偶尔没有此不良行为的时候对孩子予以鼓励。
父母对孩子的每一个微小进步都能加以鼓励,即是对孩子的积极行为进行强化的最好方式。哲学上讲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平时大量的细微进步,积累起来才可能有大的变化。
可是生活中,很多家长往往不注意鼓励孩子的微小进步,他们对孩子的期望比较高,总希望孩子能一下子达到他们的要求。因此,对孩子一些细小的进步不是很注意,反应比较冷淡。事实上,这会使孩子觉得家长对自己的进步漠不关心,认为自己的努力白费了。时间一长,他们就会失去进取的动力,原来可以改变一生的进步也会因为得不到强化而消失。因此说,无论孩子是在学习还是生活方面,只要孩子有进步,哪怕微不足道,爸爸妈妈就应该立即给予他建设性的鼓励,当有好的表现时就要加强鼓励的感情色彩。
鼓励孩子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就是在强化孩子的进取之心。不要吝惜你的鼓励,这是帮助孩子改正缺点的必不可少的要素。
孩子需要悉心爱护,但不需要宠爱无度
一位父亲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他的儿子是一个很不错的孩子,至少在学习上没让他费过心,只有一件事让他为难,就是孩子花起钱来大手大脚,每隔几天就向父母要钱,夫妻二人疼爱孩子,几乎每次都满足他的需求。
可是,最近一段时间妻子被单位辞退了,自己做的那点小生意受大环境影响,效益也不太好,一天,孩子向他要1000元,说是要买一双名牌运动鞋,另外还要请同学吃比萨。他觉得在这种情况下,全家人都应该节省一下开支了,于是就委婉地向孩子解释家里的情况:“你妈妈不工作了,爸爸的小生意也一年不如一年,所以你要体谅大人,花钱要有节制一些!”
“这是你们的事,与我有什么关系!”儿子气呼呼地打断了父亲的话,“你快点给钱,养我是你们的义务!”这位父亲瞬间惊呆了,他实在想不到,孩子竟然对父母如此冷漠,对家庭竟然没有一点责任感。
生活中,像这样缺少家庭责任感的孩子并不少见。
现在,我们的家庭已经没有了普遍的穷困,大多数孩子生活得无忧无虑,根本搞不清楚自己为什么对父母、对家庭、对社会要有一份感恩之心和责任感。
一个没有责任感、没有感恩心的孩子,因为找不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与重要性,便会感到迷惘,而失去努力成就的动力,更容易为其他一些物质性的、轻浮的事物所吸引,进而沉溺其中。因此,我们要巧妙地培养孩子的感恩心与责任感,让现在的“富孩子”也能早当家。
雷女士家境富裕,她的女儿萱萱在生日来临之际,向她索要5000元办生日聚会,她开玩笑地问了一句:“闺女,你总向妈妈要钱,花起钱来也大手大脚,可有一天妈妈没钱了怎么办?”
15岁的女儿回答说:“那你就去赚啊,这不是我该关心的事吧?”
雷女士大吃一惊,她发现孩子丝毫没有为家庭着想的概念,她认为自己必须改变这一点。雷女士向公司请了三个月的长假,然后对女儿说:“妈妈失业了!从今以后爸爸要一个人供你上学、供车子、供房子,还要养妈妈和奶奶,你也长大了,该学会帮爸爸妈妈分忧了!”为了让女儿相信,她还陆续向女儿借了几次钱,因为她“没钱买菜了”。
一个月后,她发现女儿彻底变了,见到喜欢的衣服她不再缠着妈妈买,一起逛街时,如果雷女士对哪件漂亮衣服多看几眼,她还会安慰妈妈:“别看了,看了又买不起,等我长大赚了钱,一定会买很多衣服给你,但现在不要给爸爸增加负担了!”
还有一次,她手边没有零钱,就给女儿一张五十元,让她自己去吃早餐,结果女儿含着眼泪问她:“你把钱给了我,还有钱买菜吗?”看着女儿一天比一天懂事,很多时候还主动询问爸爸的工作情况,雷女士很欣慰,不过她也在想是不是应该提早结束假期了,因为女儿渐渐有点吝啬的倾向了。
雷女士使用的方法很有趣,在增强孩子责任心方面也起到了不错的效果,这招以富扮穷、以强扮弱看来还是相当有效的。如今,我们绝大部分家庭都有比以往更好的生活条件,大多数的父母都喜欢对孩子说:“现在生活好了,我们不需要你为家庭操心,只要你做个好学生,将来有作为,我们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父母们认为:现在条件好了,我们要为孩子争取一切可能的机会,为孩子提供最好的学习条件,给孩子最好的生活待遇,使孩子能出类拔萃……其实,这种教育观念与态度,往往会造成事与愿违,孩子在无忧无虑中慢慢就被宠坏了。因此,我们需要让孩子明白,作为家庭组织中的一员,他对家庭是负有一定责任的。
马里昂夫妇是一对在读博士,在攻读博士学位前他们已经有了一个7岁的儿子勒布朗。勒布朗聪明伶俐,唯一的毛病就是喜欢吃零食。在他还不满4岁的时候就知道拉着爸爸妈妈到不远处的超市买零食。
每次遭到爸爸妈妈的拒绝,小勒布朗就哭闹不止,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势头,马里昂夫妇纵然是满腹经纶也奈何不了他。有一次,小勒布朗又要让爸爸给他买糖果,爸爸说:“亲爱的勒布朗,爸爸可以答应你的要求,但是你也要答应爸爸一个条件。”
“什么条件?”小勒布朗满脸疑惑。
“你现在买糖果的钱和你在幼儿园上学的钱都是属于爸爸妈妈的,可我们以后也要上学,所以你每花费一分钱爸爸都会记下来,等你长大后也要还给我们,供爸爸妈妈上学。”爸爸说。
小勒布朗似懂非懂地答应了。从此,勒布朗每花费一分钱爸爸就提醒他一次“这些钱以后你要还给我们”。6岁的时候,小勒布朗已经不再乱花钱了,他的小脑袋里除了功课外,已经开始琢磨怎样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挣钱,将来供爸爸妈妈读书了。
很快小勒布朗7岁了,马里昂夫妇开始攻读博士学位。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勒布朗的思维也开阔起来,有一天,他忽然想起奶奶曾经说过:“小孩子能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后,就可以寻找打零工的机会了,如帮社区邻居送报纸、铲除车道上的积雪等。”勒布朗想到这里兴奋不已,因为这里刚刚下过一场大雪,而且他已经会使用铁锹了。
第二天一早,小勒布朗就按响了一对老夫妇家的门铃。
老妇人打开门以后,发现门口站着一个漂亮的小男孩。
“你好!”小勒布朗很有礼貌地说,“我叫勒布朗,我来帮你们铲雪好吗?这么早就过来,会不会打扰到你们?”
老妇人亲切地说:“不会!我们也是很早就起来了……”说着,对着屋内喊道:“老头子!我们的车道铲雪工作,就决定交给这位小男孩喽!”
“你年纪这么小,就这么积极地打工,将来长大一定会很有成就。”老妇人说,“你打算怎么利用自己赚来的钱呢?是要把它们存起来,还是拿去买糖果?”
小勒布朗兴奋地说道:“我赚钱不是要买糖果用的。我爸妈都还在念书,我赚的钱,先赞助他们交学费!等我将来长大,他们答应也会帮助我读大学。”
小勒布朗工作结束后得到了10美元报酬。
马里昂夫妇对孩子的教育是十分成功的,他们让孩子参与到具体的家庭事务中,还给他设定了一个伟大的目标:“供父母上学”,结果勒布朗小小年纪就具有独立能力和责任感,而这两个特质对每个孩子都非常重要,也恰恰是很多孩子都缺少的。
“不懂事”“对家庭缺少责任感”正是现在人们对一些孩子的评价。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宝贝,从小就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因而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不体贴父母、不关心家庭的坏习惯。作为父母,为了孩子的将来,你有必要让他明白,家庭也需要让他做些什么,父母没有义务无限度地满足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