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文化与文化的差异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它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可以说,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都属于文化范畴之内。每一种文化都确立了一种世界观,即一种观察现实的视角,一种信念、价值观和态度。文化间有差异,但也有许多相似性。同时文化也是不断在发展变化的,每个人同时属于许多不同的文化群体,这些交织的、变化的文化群体共同决定了个人的文化倾向。只有了解不同的文化,不断学习,学会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观察和思考,才能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文化是人类所特有的,因为人类有了语言,人类知识文化才得以积累和传承。文化不是先天就有的,需要通过后天学习所得。它是人类行动的指南,支配着人类的行动。文化一旦形成便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同时又是动态的。

由于文化的起源不同,历史背景不同,发展历程不同,导致了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文化存在巨大差异。这种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首先表现在表层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的文化差异上,但更深层的原因则是价值观、思维方式等精神文化的差异。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语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同时又受到文化的巨大影响。非语言交际是指通过语言以外的方式传达意思的交际。体态语是非语言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眼神、手势、身体姿势、面部表情、体距、体触等。非语言交际还包括副语言(副语言也称为伴随语言,包括音质、音量、语速以及会话中发出的一些非语言声音)和对时间与空间的态度。

价值观决定人们如何进行交际,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价值冲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个体取向还是集体取向(在倾向“个体取向”的国家,人们以个人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强调个人行为的自由、权利、竞争和独立等“自我”的概念;在倾向“集体取向”的国家,人们更看重人与人之间的群体性关系,强调人群的统一和合作,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强调“我们”的概念);集权取向还是分权取向(集权取向的决策体系是自上而下的,分权取向的决策体系是自下而上的);男性取向还是女性取向,还是男女平等;长期取向还是短期取向(长期取向的文化崇尚节俭、追求稳定、遵循传统,而短期取向的文化则反之。在商务领域,注重长期取向的企业更愿意培养员工的道德理念,以及归属感,以此取得长期的经济利益;注重短期取向的企业看中员工的能力而不是资历,注重取得短期的经济利益);低不确定性规避还是高不确定性规避(高不确定性规避的国家会尽量避免不确定的和模棱两可的东西,制定更多的正式规则,不喜欢非同寻常的想法和做法,寻求一致。在低不确定性规避的国家,人们会更喜欢接受生活中的不稳定性,他们喜欢创新和冒险,不喜欢循规蹈矩和等级分明的社会制度);竞争取向还是合作取向(在注重竞争取向的文化中,良好的竞争机制是保证个人能力得以施展的条件,每个人要为工作竞争,为成功而努力工作。而在注重合作取向的文化中,尽量避免与周围的人发生冲突和竞争,“和为贵”是人们追求的目标)。

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思维习惯或思维程序,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核。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思维方式冲突主要有:是综合思维还是分析思维、是直觉思维还是逻辑思维(中国传统思维注重实践经验,注重整体思考,因而借助直觉体悟,即通过静观、体验、灵感、顿悟的知觉,从整体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认识对象的内在本质和规律。儒道佛三家都注重知觉体悟宇宙本体。西方思维传统注重科学、理性,注重分析、实证,因而必然借助逻辑,在论证、推演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归纳思维还是演绎思维(归纳式思维和演绎式思维在文字表达时的一个显著区别在于人们何时明确提出其观点。如果采用归纳式思维,人们往往在最后明确给出观点;如果采用演绎式思维,人们在开始就明确表明观点和立场)。

文化冲突是一种客观现象,谁都无法回避也无法制止。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不主张彻底改变自己去迎合对方的文化,但是要想减少交际失误,首先要了解异国文化,进而做到尊重彼此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