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以来黄河中游气候变化及其社会响应
- 张健
- 2226字
- 2022-11-03 17:11:38
第四节 时空界定与研究区概况
一、时空尺度
本研究主要涉及时段为公元1644年(清顺治元年)至公元1911年(清宣统三年),其中旱涝等级、面降雨量序列重建时段将延长到公元2009年。主体范围包括黄河中游干流、窟野、无定、汾、洛、泾、渭、伊洛等流域,涵盖甘肃、陕西、山西、河南等4省44个府187个厅、州、县(图0-2)。
图0-2 黄河流域与清代黄河中游概况
(清代黄河中游区图层,相关治所信息采自CHGIS_V4.0)
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范围和现代所指的黄河中游区(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到河南桃花峪)略有差异,涉及黄河中游周边部分区域,如山西东北部朔州、崞县、长子县、武乡县等,由于这些县域与自然流域并不一致,又因县志中旱涝信息是依据政区空间为载体记载的,所以研究区以政区分布为主要参考。又如无定河上游地区伊克昭盟东南部未包括在内,主要因为该区现存方志和档案旱涝资料记载少。考虑到清代黄河中游多处县域有变动,因此研究区域以1820年各县政区范围为准。
二、研究区概况
就黄河流域整体而言,该区地处中纬度地带,多为温暖的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在历史上,该地区旱涝、冷暖和其他气候灾害较为频繁,且气候波动明显。同时,流域境内的气候波动,尤其是水、旱状况对黄河水沙变化也起着决定性作用,这些因素对黄河流域的环境变迁以及流域内的经济、文化都有很大的影响。
(一)现代气候特征
黄河中游位于黄土高原区,自然条件复杂,地形起伏较大,这就造成该流域的气候时空分布有其一定的特色,气候形成背景与我国其他流域有很大差异。温度与降水的分布与变化,无疑是表征黄河流域气候特征最重要的两个因子。根据以往学者研究,其基本气候特征主要的表现有:气温以西安及榆林站为例,其年平均气温、冬季与夏季气温分别为13.4℃、8.0℃;0.8℃、7.8℃;25.6℃、22.0℃。大于40℃极端最高气温的高值区,沿着渭河关中平原向东延伸到黄河下游,洛阳一带是流域内极端最高气温的高值区,洛阳站的极端最高气温高达44.3℃。降水的地区分布,总的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流域内干湿程度的高低与降水量的大小及其时空分布密切相关,流域内降水的年内变化基本上呈单峰型,年际间降水变化大,丰、平、枯显著。在地区分布上,山区的降水量大于平原,并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减少,因离海洋的远近而增减。
(二)气候的主要影响因子
1.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大气运动的唯一能源。因此,太阳辐射是大气中所发生的一切物理过程和大气现象的能量来源,是气候形成的基本因素。
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总辐射量的年振幅一般是由北向南、由内陆向沿海(渤海沿岸除外)减小,且往南减小较快。该地区的年总辐射在4000—6000MJ·m-2之间。中上游地区的年总辐射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该地区总辐射的月际变化有两次明显增大,一次在2、3月间,一次在4、5月间;并有两次明显减小,一次在8、9月间,一次在10、11月间。而且由于气候较为干燥,冬夏太阳高度和昼长差异较大,使得总辐射的年变幅从南往北增大。
2.大气环流
冬季黄河流域高空处于深厚的东亚大槽后部,盛行西北气流,引导极地大陆气团南下,多强冷空气活动,地面上受强大的蒙古冷高压控制,所以气候寒冷而干燥,雨雪稀少。此时由纬度影响造成的温度南北差异大于海洋影响造成的东西差异。等温线大致呈纬向分布,但在沿海地带等温线与海陆交界线走向一致,1月是蒙古高压最强盛时期,其中心强度平均在1040hPa以上,该月也是全年最冷的月份。夏季环流与冬季完全不同,西风带显著北移,南支西风急流消失,只有北支西风急流存在。中纬度西风带平均槽脊由冬季的3个变为4个。7月上、中旬,高空急流再一次发生明显变化,主要是西风急流进一步北移至45°N以北,强度减弱到一年中最弱的强度,东亚大槽完全消失。
3.下垫面
黄河流域地区自然地理条件较复杂,其自然地理环境、地势地貌、山脉走向、纬度以及黄渤海都是影响本区域气候及其地理分布的重要因素。山地能起阻挡冷暖气流、增加降水的作用。东部的太行山是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地形分界线。大致南北走向的太行山、太岳山、吕梁山海拔大多在1500m以上。这些东北—西南走向的山岭,阻碍着海洋气候的通畅深入,且爬越山地后的气流,水气含量愈来愈少,迎风坡雨量较背风坡多,使得降水量从东南的500mm减少到西北部的250mm以下,气候逐渐从半湿润过渡到半干旱和干旱。
秦岭山脉横亘于本区南部,海拔高度1500—3700m,由于它阻碍了冬季风南下和夏季风北上,因此黄土高原的气候与陕南、华中明显不同。陕西的宝鸡、西安均与汉中相距不远,气候却不同。年降水量宝鸡为679mm,西安为580mm,而汉中达871mm;冬季1月平均气温,宝鸡、西安分别为-0.8℃、-1.0℃,而汉中为2.1℃。1月份秦岭以北月平均气温都在0℃以下,秦岭以南则在0℃以上。因此,秦岭是我国亚热带与温带的气候分界线,构成了我国北方与南方截然不同的气候特征。同时,山区不但明显影响降水分布,且下垫面受热不均、对流旺盛,常有强对流灾害性天气,如冰雹、雷击、龙卷等明显多于平原[54]。
综上所述,黄河中游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降水特征表现为季节性强、变率大,旱涝灾害频繁,上中游的连旱、暴雨等气象灾害直接或间接对下游产生极大影响[55]。由于该区在我国历史时期及当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着重要地位,历史上黄河屡次泛溢、改道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等损失,因而学界对该流域旱涝灾害的相关研究一直颇为重视,如对东汉以后下游是否存在长期安流的问题曾展开过充分讨论,无论认为存在安流[56],或是涝灾频仍[57],说明下游涝灾与上中游关系密切,对于认识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环境变化,以及对当代黄河治理有着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