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关于两个世界的信念

我们通常认为、相信至少存在两个世界,即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而这两个世界的划分的主要依据是与之相关的两种不同的精神心理事态、事件,即意象与感官经验映象。关于这两个世界存在的信念主要是依据关于意象与感知的存在及关于两者的区别的信念而确立的。这两个信念所涉及的直接对象都是意象及其变化。我们发现,有两类具有很大差别的意象,即由想而生之象与由感而生之象。这两种象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可由我们的意念、意志直接调控。一般说来,意想之象是可以由意念直接调控的,我们可以在想出某象时,直接通过意念力而改变呈现在我们心中的这种象,或将其加以改造而换成另一种象。但由感而生之象则不然,我们一般不能通过意志直接改变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此类象,要改变它则要借助于某些其他的活动行为,如闭上眼睛、转过头、塞上耳朵,或借助于手脚等的活动,如调节电视机的各种功能键、关闭开关等。如果我们产生了某种感官意象后不借助于上述的其他行为是很难改变这种意象的,当这些呈现于我们面前的象发生改变时,我们通常会认为其改变并不是直接由我的意念、意志的变化所导致的,而是另有其原因。换句话说,我们通常会倾向于相信这些感官意象及其变化在我的意念、意志的直接调控范围之外,不以我们的意念、意志为转移,或者说,它们是受精神心理世界之外的另一个世界中的东西所控制的。也就是说,我们通常倾向于承认存在有一个心灵世界之外的外部世界,倾向于将我们的意象分为两类:一类是由想而生的;另一类是与感相关的。后一种象通常被认为是由外部世界作用于我们的感官而生的。故由对这两种象的划分、由对两种象产生的根源的差异的信念而导致了关于存在两个世界的信念,即导致相信存在有心灵世界和外在世界这两个世界的信念。显然,上述两个世界更加确切地说应该是由想而生的世界和由感而生的世界。

为了区分这两种不同的意象,我们将可由意念直接调控的意象称为意想之象、想象或想象之象,而将另一类称为映象、印象。意想之象本身的特殊之处在于这些象是由想而生的,而不是由外在世界作用于我们的感官而直接生成的,是内源性的;而映象、印象则是外源性的。

由感而生的象被认为是源于一个外在的世界,由想而生的象则直接源于内心,源于内心深处的一个神秘的点(或者区域)、“黑洞”,诸象皆由此“点”生发出来。然而,我们通常很难相信它是一个最终的“源”,而宁可认为外在世界才是最终的源,认为内源不过是一个外在作用的聚焦点罢了。但有一点在唯物主义看来则是清楚的,即这些意想之象是借助于意念力或意识流而生的,但它不能无中生有,其象的构成材料是外来的,意想的作用在此不过是对那些由感而生的被储存于身心某处的映象的提取和加工改造并将某加工改造后的产品呈现出来,呈现在心灵世界之中罢了。对于意想出来的东西,我们通常将其区分为两类:一类是我们认为仅存在于心灵世界之中的东西、象;另一类则被认为是在外在世界中还存在与之对应的东西,即被认为同时存在于心灵世界和外在世界这两个世界之中的东西,或者说,认为这些意想之象是一些具有外在对应项的象,是一些有可能通过感官而获得与之对应的映象的意想之象。换句话说,意想之象可分为被认为有外在世界的对应项与无外在世界的对应项的两类意想之象,前者通过这种对应而与外在世界相关联。被认为、相信有或无外在对应项的意想之象,显然只是按信念来划分的意想之象。实际上,被认为、相信有外在对应项的意想之象,并非一定就有这种对应项,被认为无此类对应项的意想之象,也不一定就没有这种对应项。因而,意想之象还可以按实际上是否存在这种对应项来划分。由此可见,不仅感官映象直接预设了一个外在世界的存在,而且意想之象也间接地预设了一个外在世界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