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甲骨文发现的意义

一 中国信史前提1000年

殷墟甲骨文与敦煌文书、流沙坠简、清内阁大档案先后问世,称誉为中国近代史料“四大发现”,为中国传统学术向近代学术转型奠定了基础。1899年,王懿荣第一个断定甲骨文是远古文字,并认为是“商代卜骨”。以后,刘鹗经过观察,认定甲骨文是“殷人刀笔文字”[11]。而罗振玉(雪堂)作为金石大家,他在对甲骨文认真研究后,“于刻辞中得殷帝王名谥十余,乃恍然悟此卜辞者,实为殷室王朝遗物”[12]。后来成为国学大师的王国维(观堂)利用甲骨文作为历史资料研究商代历史,取得了重大成绩,这体现在他的两篇著名文章,即《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和《续考》当中。

王国维惊奇地发现,司马迁所撰的《史记·殷本纪》中的商代先公先王,于甲骨文里都可以找到,“有商一代先公先王之名,不见于卜辞者殆鲜”[13]。同时,他还根据卜辞,纠正了司马迁所记是殷王朝世系的个别错误。这个研究成果意义重大,它证明了商代的确在历史上存在过,是信史,而不是传说。司马迁的记载是真实可信的,而不是杜撰。这显然打破了20世纪初期流行一时的疑古学派以及胡适说过的“东周以上无史”的错误论断。甲骨文证明了《殷本纪》所记历史的真实性,由此人们推理,司马迁《史记》中的《夏本纪》也应该是有根据的、可信的。这样的话,远古时期的夏、商两代都是信史,古人们常说的上古三代并非虚言。这样的话,夏代纪年是公元前21世纪—前16世纪,商代纪年是公元前16世纪—前1046年,总计大约1000年。甲骨文的发现,将中华文明史前推了1000年。

图1-9 清华四导师 前排左一李济、左二王国维、左三梁启超、左四赵元任

图1-10 夏禹像

(《中国小学教学百科全书·历史卷》,沈阳出版社1993年版)

图1-11 汤帝庙

二 促成殷墟开始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与认定,使其成为炙手可热的古董文物,价格直线上升,文人与收藏家纷纷购藏,导致农民私掘乱挖。罗振玉知道甲骨文出土于殷墟后,开始大量收购,后来还委派亲戚坐地收购,得12500片,由此他认为殷墟已经宝藏一空了。

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广州筹备成立,傅斯年派董作宾到安阳殷墟调查,董经过实地考察后报告认为:“甲骨挖掘之确犹未尽”[14],“告罄”的流言是没有根据的。在此之后,1928年10月,殷墟科学发掘正式拉开序幕,标志着中国近代考古学的诞生。

三 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

众所周知,现在世界上公认全球有四大文明古国,即位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和黄河流域的中国。历史上,这四大古国都曾创造出了惊艳的人类文明,如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空中花园、阿拉伯数字、佛教、长城等。特别是文明的标志之一——文字,如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印度的印章文字、中国的甲骨文。

图1-12 第一次发掘董作宾与部分工作人员村中留影

图1-13 楔形文字、甲骨文、纸草文字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除中国外,其他古国都已消失。与之相随的是,他们曾经引以为豪的文字,也失传或成为不能释读的历史遗物。

而只有中国三千多年前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在经历历史沧桑之后保存了下来,被现代人发现和认识,并利用它研究中国上古的历史和文化,并硕果累累。而且这种方块字从未中断,且传承有序,历经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直至我们今天的汉字。作为载体,它全面清晰地记录了中国历史的方方面面,使得中华文明脉络清楚,内涵丰富,傲然于世界。从甲骨文发现的历史背景上看,19世纪末,世界列强依靠船坚炮利,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个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国人受尽了外国的凌辱,加之西学东渐,中华文化遭到了严重的冲击。因此说,甲骨文是在中国人最没有自信的时候被发现的。甲骨文的发现,恢复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坚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图1-14 古印度印章石刻文字

(闫志《全球化视角诠释下的世界——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的一个面向》,《博物院》2017年第2期)


[1] 吴士鉴:《王文敏公遗集·序》,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2] 王汉章:《古董录》,《河北第一博物院画报》1933年第50期。

[3] 罗振常:《洹洛访古游记》,宣统三年。

[4] 罗振玉:《殷商贞卜文字考·自序》,玉简斋石印本,1910年。

[5] 刘鹗:《铁云藏龟·自序》,抱残守缺斋石印本,1903年。

[6] 王宇信:《甲骨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4页。

[7] 王襄:《题易穞园殷契拓册》,《河北博物院半月刊》1935年第85期。

[8] 王襄:《簠室殷契》,《历史教学》1982年第9期。

[9] 王襄:《于室契文余珠·序》, 1957年。

[10] 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651页。

[11] 《铁云藏龟·自序》。

[12] 罗振玉:《殷虚卜辞考释》,王国维手写石印本,1914年。

[13] 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自写石印本,1917年。

[14] 董作宾:《民国十七年试掘安阳小屯报告书》,《安阳发掘报告》192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