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具有中国特色的广州现代工业化道路

一 改革开放后至党的十八大期间广州工业体系总体发展情况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也成为我国近现代历史中的重大转折点。此次会议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我国由此开始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进一步推进对外开放,并且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新中国成立以来几十年所打下的工业化基础为国家进行工业化战略内的工业结构调整奠定了基础,采取以改善人民生活为重任、工业全面发展、对外开放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工业化战略,先从优先发展重工业调整为优先发展轻工业,后又调整为发展技术密集型重工业。国家产业结构逐步完善,工业结构体系得到改善,轻工业发展的结构高级化趋势显现,技术密集型重工业发展加快。

广州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在中央“先走一步,把经济尽快搞上去”的指示精神下,按照“优化发展第二产业”的思路,实现了工业结构由轻纺织工业主导到重化工业主导的跃升,工业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75.39亿元跃升至2012年的17090.18亿元,在30多年内增加了225.69倍,总产值的量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广州工业生产总值中轻重工业的比值从1978年的63.24∶36.76调整为2004年的45.05∶54.95,重工业比重首次超过轻工业,到2012年,轻重工业的比值调整为33.89∶66.11,工业体系实现了从以轻工业为主导到以重工业为主导的转变(见图2-2)。

图2-2 1978—2012年广州轻重工业总产值及比值变化发展

数据来源:历年《广州统计年鉴》搜集整理。

二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广州现代工业化道路进程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我国实现改革开放的短短30年间,中国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道路,成为世界上的主要工业大国之一,广州作为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不仅实现了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还建设完善了工业基础设施,初始阶段的工业体系基本形成。在此背景下,广州在中央改革开放指令的指引下,不断调整优化工业化战略结构,在此后的30多年间实现了工业体系的转型升级发展,开启了制造业体系的现代化进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全国上下开始实行经济改革,推动国家工业化发展,调整工业化发展结构,推动进一步对外开放,国家迎来经济转型发展的新时代。作为我国的南大门和重要经济发展地区,广州经济实现高速发展,工业总产值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自1978年开始,广州轻工业总产值占工业生产总值比重有所上升,重工业的投资被压缩,经济资源向农业和轻工业进行转移,整体的产业结构得到改善,有利于后续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工业体系的升级转型。

20世纪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后引进了大批外资企业和境外投资,广州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点城市之一,接收了国际市场上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也大力引进和发展劳动密集型轻纺织工业,建设大批对外贸易的加工厂,实现了轻工业产值的快速增长。广州的轻工业在“六五”(1981—1985)和“七五”(1986—1990)期间得到迅速发展,平均年增速分别达13.1%和14.5%,轻工业产值也从1978年的4.77亿元跃升至1990年的442.44亿元,增长约92倍,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在1988年达到65.96%的高点,位居全国十大城市之首。电气机械、服装纺织、家用电器和食品饮料等产业成为广州的支柱性产业。20世纪80年代,广州城区的纺织品、五金产品、日用商品等各类专业批发市场交易十分活跃,不仅为广州地区轻工业产品的销售和交易提供了便利渠道,也推动了工业的发展,促使广州成为全国传统针织产区及传统轻纺工业的重要基地之一。广州轻纺工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全市国民经济起飞,从1989年开始,广州的总体经济体量不断发展壮大,经济发展稳步向好,经济总量稳居全国主要中心城市的第三位,农业、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比例恢复到正常发展水平,农业和服务业的完善与发展也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部分动力。

到20世纪90年代,广州的工业中心逐渐由轻纺工业向适度重型化工业结构过渡,工业企业也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升级,但此阶段广州的加工企业仍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电子、汽车、日用电器、纺织、服装、摩托车、食品饮料、医药、石油化工和钢铁等十大产业被确定为支柱产业,重工业产业的发展日益加速。在“八五”(1991—1995)期间,广州工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增量最大、发展速度最快和经济效益最好的成绩,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达26.1%;其中轻重工业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轻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从1991年的61.92∶38.08转变为1995年的58.2∶41.8,重工业比重提升了3.72%,重工业产值的年增幅高达35%。进入“九五”(1996—2000)时期后,广州国民经济迎来发展新阶段,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进加速了城市工业化步伐,资本市场的崛起也为广州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同时,广州工业的发展为其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反过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为现代工业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加速通道,促进了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改善了企业经营策略和制度结构,提升了工业能级。

在“十五”(2001—2005)期间,广州明确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业三大支柱产业为重点发展对象,并利用该三大产业带动重工业进一步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型重工业企业发展迅速。随着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外市场成为经济发展和工业发展的新天地,身处珠三角地区的广州作为对外贸易的前沿地带,率先与国际市场接轨,接受先进机器技术并对外输出劳动密集型工业产品,极大地提高了工业生产效率,如“汽车产业集群”便是接收国内外资金发展的体现。2004年,广州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值首次超过轻工业,达54.95%。2005年,广州三大支柱产业的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3%,支柱产业的发展带动力为广州工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在“十一五”(2006—2011)期间,广州继续发展三大支柱产业,同时新增了生物产业为新兴支柱产业,推动工业体系结构升级发展,延伸两端价值链,迈向集约型发展。在此期间,广州中高端工业企业发展迅速,现代科学技术助力现代制造业体系建设,珠三角地区逐步成为世界级的制造中心,广州工业生产总值位居前列。到2011年,广州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60%,技术密集型重化工业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2012年,广州重工业比重进一步上升至66.11%,工业中重化工业为主导的基本格局形成,工业化进程步入重化工业阶段。

三 广州工业体系步入成熟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经历了工业快速发展的35年,工业总产值呈飞速增长态势,轻重工业结构实现良性发展,工业、农业和服务业间也实现了均衡,有助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健康发展。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广州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深化期,工业体系度过了初、中期,步入成熟发展阶段。

一方面,传统优势产业——轻工业的发展助力城市经济发展,使其重新回归到我国主要中心城市的行列。随着该时期出口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广州大力发展轻纺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外贸企业投资建厂,出口型经济出现爆炸式增长。外贸发展极速拉动了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总值的增长,助力广州经济起飞。另一方面,工业开始向重型化工业转型过渡,石油、汽车、钢铁等行业被确认为支柱产业,重工业对工业生产总值的贡献比率不断上升。随着2004年重工业比值首次超过轻工业,广州工业化进程逐渐步入重工业化阶段。到2012年,广州的工业体系发展已经相对成熟,重化工业格局形成,三大支柱产业成为优势产业,传统轻工业仍旧保持快速发展,地位相对稳定。

“十二五”期间,广州产业发展的“9 +6”体系被确定,并确定了推动金融保险、商贸会展、文化旅游、现代物流、商务与科技服务、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电子产品、重大装备和生物健康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时尚创意等产业的发展方向。其中,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电子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是广州工业体系发展的重点领域,在此时期,上述15个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十三五”期间,广州更注重突出创新驱动的作用,更科学地进行产业发展区分,将智能装备及机器人、生物医药与健康医疗、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与新能源汽车、都市消费工业、生产性服务业等产业列为重点建设产业,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三个产业成为整个工业经济发展战略的主引擎,有力地支撑起了广州现代制造业体系的竞争力。在此期间,创新驱动产业发挥引领作用,工业发展朝着更深更远的方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