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嵇康传
  • 王晓毅
  • 1152字
  • 2022-11-03 16:34:41

引子

在一个十分遥远的年代,有一户姓奚的人家,因躲避仇人的血腥报复,扶老携幼从原籍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北渡长江向中原地区落荒而逃,最后在谯郡铚县(今安徽宿县)的嵇山脚下定居了。[1]为了彻底摆脱仇家的追踪而不留痕迹,必须抛弃原来的姓氏。然而,在注重宗法血统的中国古代社会,偷偷改易姓氏毕竟是件耻辱的事情,为了求得心理的平衡,他们选择了“嵇”字为姓。“嵇”与“稽”同音,既暗示着自己与原籍会稽的历史联系[2],又使仇人无从查找。于是,嵇山下出现了一个新的嵇氏家族。

说不清多少岁月过去了,当年的避难者和复仇者都早已化为历史的尘埃。嵇氏的后代虽然未遭到祖上留下的遗祸,但在高门大姓把持地方政治的时代,此寒素家族,没有能冒出光宗耀祖的显赫人物。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东汉末年的战乱。

在汉魏之际的社会大动荡年代,嵇氏家族所居的谯郡[3],由于诞生了曹操,也给沛、谯地区的寒素土豪带来了平步青云的机会。在曹操开始起兵的艰难岁月,这一地区的许多家族集体参加了曹操的部队,于是若干年后的曹魏帝国中,沛、谯出身的官员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这些当年的土豪寒素与高门大姓的后代相融合,构成了曹魏新贵,开尔后魏晋南北朝士族社会之先河。正是在这场社会大崩溃与大改组的历史机遇中,默默无闻的嵇氏家族出现了第一位正史留名的人物嵇昭,字子远,于曹丕登基的黄初年间,任“督军粮治书侍御史”一职,官阶六品(相当于大县的县令),是中央政府负责监察军粮事务的专员,因而嵇昭的家室自然要迁至其任职的首都洛阳附近。像当时大多数官员那样,这位侍御史亦被修建乡间庄园别墅的风尚所裹挟,在距洛阳约80公里的河内郡山阳县附近购置了园宅,定居下来。[4]

本来,一个微不足道的六品小官是不可能载入史册的,理应像芸芸众生一样在历史的记忆中被扫荡得干干净净,然而其小儿子嵇康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不仅使史家不得不记下了其父嵇昭之名字与官职,而且其山阳县新居附近的秋山,亦被当地后人改名为“嵇山”。

[1] 《晋书》卷四十九《嵇康传》:“其先姓奚,会稽上虞人,以避怨,徙焉。铚有嵇山,家于其侧,因而命氏。”

[2] 嵇康兄嵇喜作《嵇康传》说:“家世儒学。”实际上欲盖弥彰。侯外庐认为:“《嵇氏谱》述康先世,仅举父兄……嵇喜所作《康传》,则极笼统地说:‘家世儒学。’俱未举出其先世有怎样辉煌的人物。”“考康家居谯,乃曹魏发迹之地,则其父由贱族而攀附升腾,实极为可能之事。”(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三卷《嵇康的心声二元论及其社会思想、逻辑思想》)

[3] 曹操为谯县人,谯、铚二县汉代属沛国,相邻。曹魏时改谯县为郡,辖铚县。

[4] 嵇昭早亡,故嵇康母兄购置产业的可能性不大。从曹魏历史地图看,山阳位于河内郡之野王、汲县屯田重镇之间,而督军粮治书侍御史工作可能又与监察屯田军粮有关,故山阳别墅庄园置于嵇昭时可能性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