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开阖枢与气化论

伤寒六经辨证是中医最重要辨证方法之一,其核心是六经气化理论。《黄帝内经》中通过开阖枢学说来阐释三阴三阳的生理、病理机转,以门户为抓手,把开、阖、枢三者以门转动的形式,动态地展现气化过程。

一、开阖枢的渊流

《素问·阴阳离合论》云:“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其内涵是应用开阖枢理论来说明三阳、三阴经络之生理功能。历代医家皆重视其学说并发展之,诸如陈修园、唐容川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位即叶天士、徐荣斋。叶天士指出:“上焦不开,下焦不行。”徐荣斋指出:“开阖枢乃六经之关键。”此理论已经上升至气化层面,即“开中有阖,阖中有开,开阖之中离不开转枢”,体现了六维立体论、整体观。

二、开阖枢之生理

太阳主开。太阳为三阳之表,主皮毛,为外界之屏障。气机通畅,血脉调和,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若太阳毛孔闭阻,则会出现气机闭阻、血脉不通、水液停留而上泛等诸候。

阳明为阖。阳明主受纳水谷化精汁,主转化糟粕,故阳明为阖,阖的是津液。伤寒热入阳明,往往由气到腑,形成阳明腑实证。

少阳为阳枢,出则太阳,入则阳明,也称半表半里之枢,枢的是气机。少阳主三焦,主气、血、水。

太阴为开。病从三阳进入三阴,太阴首当其冲,故为阴分之表。其功为血液周流,津液上达。

少阴为枢。少阴为水火之脏,水火既济,阴阳交合,国泰民安。

厥阴为阖。厥阴为阴分之里,为两阴之交尽,手厥阴心包代君行令,使阴血敛而火不作。

三、开阖枢之病理

太阳为开,可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开机障碍,阳气不能达表,寒邪郁于体内,不能宣泄,故出现头身疼痛、发热、咳喘、脉浮紧等太阳表证。

一种是开得太过,卫外之阳失固,可出现面色㿠白、自汗、乏力等。这种情况极易发生外邪入侵,邪气内陷,五脏受累,可出现太阴、少阴、厥阴证。

阳明为阖,也可分为两种情况。

一为阳不入里,可形成阳明气分证。

二为阳不下归,可形成阳明腑实证。

少阳为枢及半表半里之阳受阻,可引起气、血、水失调,可表现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的证候。

太阴主开,主要以传输水谷精气。太阴不开,亦可表现两种情况。

一为太阴失开,则壅滞不通,形成腹胀。

二为开泄太过,形成腹泻。

少阴为枢,全身的津液、气血、水火之转化,皆靠少阴枢机作用。若少阴失枢,则水湿泛滥,脉络痹阻或烦躁面赤,手足厥逆。相比而言,少阳之枢如户枢一样,能进能出,能开能阖,能上能下,出者从表,入者从里,是表里出入之枢。

厥阴为阖,主要阖的是血,纳入气中,若厥阴失阖,气绝于里则火反浮于上,故可引起头晕、头痛、失眠、口干、口渴等症状。

四、六经之开阖

(一)三阳的开阖

邪入太阳,当开不开,闭合太过;邪传阳明,当阖不阖,或闭塞太过;邪入少阳,当枢不枢,或枢转太过,皆产生三阳疾病,当汗、下、和而解。三阳取之于少阳,重在一个枢字,让邪气转枢而出。

(二)三阴的开阖

邪入太阴不解,邪气内陷,可形成腹满,自利益甚,由虚寒证转成全身性虚寒证,直接进入厥阴,三阴交尽。若阳气来复,厥阴之邪也可以从少阳而出。三阴之中,取之于少阴,重在一个枢,邪气可以出太阳。

(三)阳开阴阖

合病也,太阳不解,内陷少阴,形成太少两感证。麻黄附子细辛汤,少阴之邪,太阳而开。

(四)阴开阳阖

阳明腑实证,泻下太过,腹泻不止,邪转太阴,太阴病不解,阳气来复,形成便秘。由开到阖,也可以由阖到开。

(五)阳开阴开

太阳为阳开,太阴为阴开。太阳不开,肺受邪故出现寒热、咳喘、痰饮等症状。故予桂枝汤、麻黄汤、桂麻各半汤、大小青龙汤、葛根汤,主要根据病情的轻重、兼夹证的多少来决定用方。

太阴不开,则湿郁发黄等出现湿温病。阳开与阴开的联系,阳开正常,太阳膀胱气化通利,则小便自利,湿邪自有出入,黄疸自能消退。后世医家根据这个治疗原则常常在调脾的基础上加用开太阳之品。如杏仁、橘红之品可增加疗效。

(六)阳阖阴阖

阳明为阖,厥阴也为阖。厥阴与阳明是木与土的关系。在生理上,胃纳水谷化为津液,轻者归肺,浊者归肝。故古人提出厥阴不治,求之于阳明。厥阴阳回是关键,阳回取之于阳明。

(七)阳枢和阴枢

少阳为阳枢,少阴是阴枢。少阳侧重于半表,少阴侧重于半里。少阳枢机不利,故出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少阴枢机不利,故出现或寒或热、或表或里的不同证候。少阳病喜呕,少阴病欲寐。从阴阳来辨,呕为阳证,主出;寐为阴证,主入;喜呕而不得呕,欲寐而不得寐,这是枢机不利的典型表现。

开阖枢之理就像我们家里的门,白天经常打开可以透气通风,而晚上需要关门可以“防盗”,防止虚邪贼风。而控制门开关的枢纽在于少阳与少阴。太阳为开,可以调节呼吸,通调水道;阳明为阖,胃肠吸收营养,主纳而不出;少阳为枢,可以调节气之往来、津液之传导、上下之流通。太阴为开,能传输水谷精微,散布于全身;少阴为枢,血液周流于全身,血行不到便是病;厥阴为阖,阖的是血液,阳气实则生,阳气衰则四肢厥冷主死,故余提出厥阴主生死之说。

五、六经之病理

太阳之虚在少阴,少阴之实在太阳。

少阳之虚在厥阴,厥阴之实在少阳。

阳明之虚在太阴,太阴之实在阳明。

虚实之辨,脉之辨,有力无力。

当外邪侵入后,即会当开不开,或开泄太过,当阖不阖,闭塞太过,当枢不枢,转枢太过,皆可造成病理之象,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伤寒之要意,邪气由太阳到厥阴,正气由厥阴到太阳,升降出入,阳气为基,气化为要。

伤寒与杂病之病机不同,但人体之脏腑一样。故伤寒之六经,百病之纲要,生死之枢机。伤寒一百一十三方,旨在恢复六经开阖枢之生理功能。为医者,重在知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