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家小传

蒙定水教授,1951年出生于广西的一个小山村——横县莲塘镇杨彭村山平屯,此处背靠罗山顶,面朝长沙田,土地肥沃。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此处信息封闭,思想落后,一直影响着当地的经济和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亦未能从根本上脱离这种状态,当时麻疹、天花流行,尤以麻疹为甚。患麻疹在当地俗语称为“出纹”。蒙定水家中原本兄妹五人,他上有两位哥哥,下有弟弟、妹妹各一人。蒙定水的妹妹,小名九女,活泼可爱,聪明伶俐,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疼爱得不得了。儿时蒙定水和小他两岁的妹妹十分亲密,一起玩耍在乡间田野。可是天有不测风云,1957年前后,九女“出纹”,高热不退,面色不华,纹色暗红,不几天又见喘咳,呼吸困难,随后病情急剧恶化,没几日,始见口腔、鼻腔、脐眼流血,乡村郎中换了一位又一位,数日之后,病重不治,九女不幸在母亲怀抱中离去,年方五岁。现在看来九女应该是因麻疹合并肺部感染、心力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去世的。妹妹的不幸夭亡,对蒙定水幼小的心灵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但人死不能复生,失妹之痛还是深切的。为什么妹妹会离开呢?难道真的没有其他办法挽救九女吗?蒙定水百思不得其解。

时至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在扬帆起航,人民的生活水平与之前相比改善了很多,但群众的健康意识及医疗条件尚有不足。蒙定水的祖父有三兄弟,因在家族中依次排行七、八、九位,孩子们尊称他们为七公、八公、九公,蒙定水的祖父为八公。三兄弟均身体强健,地痞村霸亦怕他们几分。但他们的配偶身体大都较弱,其中九妈(九公之妻)最为可怜,弱不禁风。是年,九妈62岁,厄运不期而至。秋日一天,不知是不洁食物使然或是秋天寒邪入侵,九妈突然腹部剧痛,辗转不安,呻吟不止,随即呕吐,腹泻不止。几番折腾之后,九妈即汗出如油,气息如丝,乡里医生来诊,针灸、服药均无济于事,不出半日,九妈即撒手人寰。蒙教授之叔(九妈之儿子)从南宁搭车赶回老家时,九妈早已洗浴干净,寿衣入殓。举家痛哭,悲情难了。蒙定水目睹了悲剧的全部经过,不成熟的心中多了份想法,自己能否加把劲,努力学习,不说做医生也应该做一个有知识的人,认识世界、认识疾病。

蒙定水在初高中阶段经历了“文革”,虽然正常的工作学习秩序受到了干扰,但农家出身的蒙定水不为所动,以农民子弟特有的乡土气质和其本人与生具来的吃苦耐劳精神,默默地学习着。偶尔也有一些玩耍的想法,但九女之死、九妈不幸离世的情景历历在目。“好牛不用鞭打”,初高中六年,用蒙定水的话来说,“努力拼命,不敢有半点造次”。高中毕业时,蒙定水的语文、数学、理化成绩均在90分以上。这对一个身处动荡且又贫困加身的农村青年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中学毕业后,蒙定水回到了农村,但心心念念继续读书。1972年是“文革”期间高校招生的第二年。那时进高校读书不用考试,只需选送,蒙定水的名字在选送名单内。大约是1972年5月至6月的一天,广西中医学院赵耀先老师约见了蒙定水,直截了当地征求他的意见,问他是否愿意学医,如愿意的话是想学中医还是想学西医。并且具体告诉他学西医就读的学校是广西百色高等医学专科学校,学中医就读的学校是广西中医学院。对于两个截然不同的医学体系,蒙定水自然是一头雾水,但是“学院”这两字的诱惑确实是太大了,那高耸的校门,深幽的校园,无一不散发着文化气息。而且置身于中医殿堂更接近家乡地气,更能和儿时记忆中九女、九妈之死联系在一起。因为她们当时恰恰没有服用中药治疗(现在回过头来看,以当时的条件,尽管服中药也未必能挽救她们的生命),于是蒙定水毅然选择了中医,成为广西中医学院七二级医疗系的一名学生。

1972年秋天,蒙定水进入广西中医学院学习,当时国家正在进行教育改革,高校缩短学制,连补习数、理、化文化课的时间算在一起,整个学习时间也就三年零六个月,这样短的时间要学完中医学院规划的全部课程,而且还要参加一年的临床实践,其困难可想而知。对这一时期的学生,老师不敢有太高的要求,有的学生抱有另外一种心态或学习态度,那就是敷衍,即得过且过。但这在蒙定水看来,选择不负责任的学习态度,无异于慢性自杀,和自己追求知识日后为民治病的想法是相违背的。于是蒙定水一头扎进书堆中,节假日有多少同学花前月下享受恋爱的甜蜜,而蒙定水却在苦读经典、背诵方歌。第一学期结束,讲授中医基础理论的李旭藩老师出了一道考试题,即命题论文“补脾好还是补肾好”。李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用所学的中医基础理论和有限的文献知识进行说理、讨论,以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也间接了解同学们的学习收获。蒙定水旁征博引,以不俗的语言风格和文字水平,写出了一篇论述性文章。文章大意是不偏颇补脾补肾,而是见虚补虚,既要重视先天,也不能忽视后天。说理有据,李老师阅完文章,认为蒙定水是可造之材,在全班同学交出的102份论文中蒙定水以96分的高分荣居榜首。

1974年8月,蒙定水回老家度暑假,刚好其大嫂生产,蒙定水喜添侄儿,时逢暑天,侄儿在襁褓中不慎感受暑热之邪,身热不退,体温达39.8℃。打针服药,体温虽稍能下降,但旋即又升高如初。蒙定水查看侄儿,面红高热,息粗,舌红苔黄干,脉洪数,指纹风关气关同见色红,病为暑热犯体,病位在太阳阳明经。蒙定水以初学者的勇气为侄儿试投了“银翘白虎汤”,仅灌服一剂,侄儿汗出,体温下降至38℃,次日复投2剂,体温再逐步下降,不再烦躁,两天后体温正常,身体康复。初试即验,蒙定水不仅对中医有了新的认识,而且对自己学习中医多了一份自信。俗语说:“刀快不砍自身柄。”意思就是医术再好的医生也很难诊治家人的疾病,因为太亲近了,容易患得患失,对亲人的病情很难诊查到位。但蒙定水没有这样的想法,用他的话来说,“练摊的时候也出过几回彩”,而在亲人身上并不少见。

1975年6月,家人打电话给蒙定水,说祖母病危,要他回去看一下,而且越快越好,晚了恐怕就不行了。接到电话,蒙定水马上到汽车站买票乘车径直回家。他到家一看,八十多岁的祖母躺在床上,全身冰冷,汗出如油,脉搏快而弱,几乎不能说话了。经了解,才知道祖母呕吐腹泻已经近一天了,再看舌象,舌质淡,苔厚稍腻而干。这属于西医学中的急性肠炎、失水性休克,中医学中的泄泻,湿困脾胃并发脱证(气阴两脱)。此时,送医院来不及了,蒙定水考虑片刻,决定在家自行诊疗。他立即赶到村里的医疗站,取回葡萄糖盐水以及氯化钾,配伍两剂以藿香正气散方为底的中药方,意为以现代医学之法来增液固脱,以中药藿香正气散来化湿和胃。治疗后2小时,祖母汗出减少了,脉搏逐渐有力,且腹痛腹泻也减轻了,也不再呕吐,并且有了患病后的第一次小便。两天后,祖母基本痊愈,能自行进食和下床活动了,祖母拉着孙子的手说:“送你学医,值了,很值了。”

1976年,因学习成绩优异,蒙定水毕业留校。留校工作无疑为蒙定水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学习和实践的舞台。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蒙定水感到个人的知识和临床有很大的局限性,他渴望有机会走出广西中医学院,到外地寻找名家学习。机会终于来了,1985年5月,时任广西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院长陈淦清找到蒙定水,问其是否愿意外出进修学习,蒙定水不假思索做了肯定的回答。是年6月,蒙定水终于坐上了火车,远到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进修学习。龙华医院是一所传统的中医医院,那里有浓郁的中医文化氛围和深厚的中医文化底蕴,有着与时代共同辉煌的中医名家,如吴圣农等。在这家散发着中药芳香的医院里,蒙定水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他在跟随吴圣农临证时,听到吴老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虽然和经典上说的一致,但看到吴老以健脾养胃的处方救治了不少重危病人时,才体会到经典所说并非泛泛之言。在龙华医院,蒙定水不光用心汲取中医的精华,也向经验丰富的西医医生学习。学习他们诊断疾病的技巧和方法,学习他们细致入微观察病情的方法。在这段学习期间,蒙定水救治了一个急诊病人,使他在该院小有名气。在龙华医院学习3个月后,蒙定水便被安排到急诊科单独值班。医院急诊患者多,急诊科内有30多张留观病床,这些留观床上躺满了各个科的重危患者,每天两名急诊医师值班,其中一人的主要任务就是负责诊查这批留观的30余位患者。有一晚,蒙定水诊查到一位糖尿病留观患者,该患者生命体征大致正常,但深度昏迷,身冷,汗出。蒙定水考虑到其意识障碍应该与血糖偏高或偏低有关,而且低血糖昏迷可能性偏大。此时他立即查病人的血糖,结果令人大吃一惊,血糖低至1.2mmol/L。患者是低血糖重症,经注射葡萄糖后,渐渐转危为安。但引起低血糖的原因在哪里?患者当时所输入的液体成分和胰岛素的量都是经过严格计算的,当班护士也都完全按医嘱给药。经了解,病人用的是进口胰岛素,蒙定水找来药品说明细读,发现进口胰岛素含量和国产的比量是翻倍的,同等容量的药液,胰岛素的量即翻倍。蒙定水立即把这一情况和护理组进行交流,避免了重复事件的发生。当时整个医院都传开了这件事,都说广西来了一位进修生,学习认真,工作细致,难得。在上海龙华医院的学习历时一年,使蒙定水再次认识了中医养脾胃补后天的重要性,也学习了西医详细诊治的方法。这些收获,都为蒙定水日后临床实践提供了指导和借鉴。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蒙定水善于思考和摸索,也善于接受前人的经验,更善于总结个人在实践中的心得体会与教训。在蒙定水看来,大凡诊疗疾病,都有急慢两个不同阶段,急性阶段,病情凶险,要尽快做出判断和确定治疗方案,以免危及生命。但蒙定水更重视在疾病缓解阶段的调理和防治,把急性事件的发生有效地控制下来后,再对病人做出进一步治疗。而在疾病缓解期的治疗中,蒙定水又十分重视对脾胃的呵护和调理,他认为:先天之精,耗一点就少一点,如果没有后天之精供养和补充,先天之精是不能维系太久的。当然后天水谷精微的吸收和转化,也有赖生命元阳的温煦,这是两个相辅相成的生命元素,孰轻孰重,全靠个人临证变通。

如蒙老遇到的一名患者,广西中医药大学体育部教授的父亲,年逾七旬,就诊前3天突然脐周胀痛,阵发性加重,呕吐不能进食,腹胀难忍,大便不通,矢气少,近两天出现低热,口干,口苦。查体见腹胀、痛而拒按,左中下腹触及团块物,舌红,苔黄燥而干。X线提示腹部多处气液平面。西医诊断:不完全性肠梗阻(查因),中医诊断:腹痛(湿热蕴结,腑气不通)。经讨论有三种治疗方案:一是手术治疗;二是使用抗生素输液治疗;三是中医通腑行气与输液增液。经家属商量,采用第三种方法。蒙老用大黄100克水煎300毫升,液体保留灌肠;大承气汤一剂水煎成200毫升,分二次内服,同时进行输液、电解质及能量支持等。用药后两小时,病人便意频频,解出团块样硬便盈盘,腹痛明显减轻,次日精神继续好转,腹痛消失,腹胀减轻,左下腹块状物消失,舌苔转白有津,脉象平和,再以参苓白术散三剂善后。这例不完全性肠梗阻,为粪石所致,已有肠源性毒素吸收,感染性休克早期之危候,《伤寒论》急下存阴证悉具,因诊断明确,治疗思路清楚,故药到病除。

蒙老主要从事心脑血管疾病和老年病的中医防治,在这一专业领域内积累了丰富经验。在治疗过程中蒙定水教授十分注重对后天脾胃的呵护及调养,认为有后天即可充养先天,也可以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在蒙定水看来,后天怎么重视都不为过,健脾养胃的治疗方法,可以是对脾胃疾病本身,也可以为他脏之病而设。如患者李某,男,58岁,烧卤店老板,因胸骨后及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3个月就诊。查体:形体肥胖,舌胖苔厚白腻,脉弦滑。入院后诊断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冠脉造影示冠脉三支病变,狭窄均在90%以上。一次性置入永久性支架六枚,置入支架后,患者胸骨后疼痛诸症顿减,但身重、胸闷、腹胀、大便软溏等一系列湿浊内阻之证依旧存在。患者因长期嗜食肥甘厚腻,血脂代谢紊乱。蒙老认为患者血脂乃脉络内之痰,久之必痰瘀互结。患者虽为痰浊内阻证,但实质是油脂纳入太多,脾失健运,故除湿必先健脾,脾健才能祛湿。于是投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二陈汤、半夏白术天麻汤等加减,做成膏方长期调治。经治年余,体重有所下降,胸闷腹胀基本消失,舌转淡、苔薄白,脉弦稍缓,查血脂相关指标正常,冠脉造影复查,血流通畅,支架畅通。

蒙老从事的是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防治研究,认为后天的补充及脾胃功能的恢复,在某些疾病或疾病的某些阶段实在是太重要了,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蒙老经常变被动为主动,常借助现代医学的某些方法、手段和措施来协助中医治疗从而达到目的。用蒙老的话来说,这也是中西医结合。

如患者叶某,男,92岁,3年前患脑梗死,出现延髓麻痹,咽反射减弱,吞咽障碍。同时患有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疾病。自患脑梗死后,患者每每进食后呛咳,气喘,发热,经多家医院诊治,有时症状或能缓解,但经常复发,每次发病过程及主要症状、体征基本一致。患者形体瘦弱、面色img白,神清,语气低微,时有咳嗽,痰白而黏,尿清而频,大便干结,数日一行,双下肢凹陷性水肿,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脑CT示双侧颞叶梗塞软化灶,肺CT示双肺炎症,考虑坠积性肺炎。中医诊断为中风后遗症(肺脾两虚,痰湿蕴肺)。蒙老认为诊断是明确的,西医的治疗方法几乎全用完了,但中医应该还是有药可用的。问题在于患者咽反射较弱,吞咽障碍,且长期摄入不足,患者的胃肠功能减弱,脾胃运化功能更差。蒙教授拟方,以四君子汤、生脉饮、清金化痰汤相互出入,煎成汤剂备用,同时以纤维胃镜把空肠管置入胃内,再利用胃蠕动的原理,让空肠管漂到空肠内固定。此后,在较长时间内,以健脾化痰的中药和胃肠营养液从空肠管内滴入,经几个月的治疗,患者病情稳定,精神好转,营养状况改善,体重增加,吞咽时的咳嗽、气喘和发热现象明显减少,出院前已把空肠管拔除。出院后随访半年,患者病情稳定,在家中安养。

蒙老从医四十余年,十分注意处理医生和患者及患者家属的关系,他本人和他领导的科室很少有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发生。蒙老认为,杜绝和减少医疗纠纷,要从三个环节上做好工作。一是有良好的医疗技术,能及时正确诊断和治疗疾病,并对疾病的发展做出正确的评估。二是要有优良的服务态度,而其中最主要的是换位思考,如果我是患者或者患者家属,我最希望医生做什么,那就是好的医疗服务。蒙老认为医疗服务必须是到位的,发自内心的,而不能流于形式。三是与患者及家属做好沟通工作,即通常所说的解释工作。把自己放在和患者及家属平等位置上进行沟通,这是十分重要的。如患者胡某,男,86岁,冠心病心绞痛发作入院。入院后进行检查,发现患者血压高,心脏大,心动过缓,心电图提示心肌缺血,心脏彩超提示左心室节段性运动障碍。入院后经治疗,患者心绞痛症状消失,心率增加。考虑到患者年龄偏大,心肌缺血严重,蒙老给患者及家属提建议,进行心脏冠脉造影,必要时支架植入治疗,然后在较长时间内可选择中医药治疗,否则病人有心源性猝死的可能。但患者及家属以年龄偏大为由,未听劝告,坚持内科保守治疗,患者最终在入院后1周病情恶化去世。对于这个结果,患者家属始料未及,开始难以接受。但由于蒙老在之前的说理、解释、劝告,患者家属觉得于情于理都应该接受这一事实。临走时,家属不仅没有提出其他异议,反而连声感激。类似例子,蒙老从医四十年经历中不胜枚举。

这就是名老中医蒙定水,他以淳朴的医德、精湛的中医技术和对病人极端负责的精神,在八桂大地上继续为广大病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