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儿推拿学(现代学徒制医药卫生健康职业教育系列教材)
- 井夫杰主编
- 4332字
- 2022-11-15 18:39:19
第二章 小儿推拿基本知识
第一节 小儿推拿特点及作用
一、小儿推拿的特点
儿科古称“哑科”,由于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其诊法是以望诊为主,闻、问、切诊为辅;辨证以阳证、热证、实证为多,虚实夹杂者次之,纯虚证较少。因此,推拿治疗时其在手法、取穴及施术方面亦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一)手法操作特点
小儿推拿所用手法相对成人推拿较少,主要以推、揉、按、摩、掐、运、搓、摇等法为主,同时配合小儿复式手法进行施术。这些手法操作看似简单,但必须通过一定时间的手法实训和临床实践才能达到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操作娴熟。其操作特点主要是轻快柔和、平稳着实、操作有序、时间适宜、配合介质。
1.轻快柔和
小儿具有脏气清灵,穴位敏感,随拨随应的特点。因此,手法操作用力宜轻,速度宜快,均匀着力,不宜沉重缓慢。
2.平稳着实
平稳是指操作时要有节奏性,操作速度及用力始终如一,不要时快时慢、时轻时重。着实是指手法操作时要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具有一定的深透性。
3.操作有序
手法操作时应先做轻手法,后做重手法。如掐法、捏脊法应最后操作,以免引起患儿哭闹,影响后续操作和治疗效果。取穴时采用由上而下的顺序,先头面、上肢、胸腹,后背腰、下肢、足部,或操作时先推主穴,后推配穴,或先推配穴,再推主穴。临证时还应根据患儿病情的轻重和患儿的体位确定推拿顺序。
4.时间适宜
手法操作时间应根据患儿年龄大小、病情轻重及体质强弱而定,一般婴幼儿治疗1次,5~10分钟,若年龄较大者,病情复杂,时间可适当延长,但一般不宜超过20分钟。正如夏云集在《保赤推拿法》中所曰:“儿之大者,病之重得,用几千次,少则几百次。”
5.配合介质
手法操作时,一般应配合推拿介质以保护皮肤,便于操作,提高临床疗效。如临床常用的有滑石粉、麻油、水等。
(二)取穴特点
1.擅用特定穴
应用特定穴时是推拿治疗儿科疾病显著的取穴特点。小儿推拿特定穴呈点、线、面等特点,多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尤其以两手居多。《幼科推拿秘书·穴象手法》曰:“大拇指属脾土,脾气通于口,络联于大指,通背右筋天枢穴,手列缺穴,足三里穴。”特定穴虽无与十二经脉有无直接的络属关系,但都通过经络系统与脏腑相应。因此,手法作用于特定穴具有很好的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进而起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2.不拘于特定穴
由于小儿病情复杂,发病迅速,易虚易实,易于传变,因此,在临床取穴时应根据病证不同灵活选用十四经穴或经外奇穴。另外,小儿特定穴尤其适合6岁以下的儿童,且年龄越小效果越好,而对于6岁以上的儿童再用特定穴治疗效果欠佳。因此,治疗儿科疾病时不能拘于特定穴,可灵活选用十四经穴或经外奇穴,。
3.穴位配伍灵活
由于流派不同,小儿推拿在穴位的选择上有较大的差异和灵活性。如孙重三强调全身取穴,张汉臣强调局部取穴,李德修擅用独穴。小儿推拿穴位配伍方法一种是抓主证或主要病机,确定治疗该病的主穴,然后再随次证或随症配穴。正如骆如龙在《幼科推拿秘书·穴象手法》所曰:“审定主穴,某病证以某穴为主,则众手法该用者在前,而此主穴在后,多用功夫,从其重也。盖穴有君臣,推有缓急,用数穴中有一穴为主者,而一穴君也,众穴臣也,相为表里而相济者也。”另一种是经验配穴,其在临床运用中疗效确切,而且大多以歌诀的形式保存下来,易学易记,使用方便。如《针灸大成·按摩经》曰:“三关出汗行经络,发汗行气此为先,倒推大肠到虎口,止泻止痢断根源。”这些经验用穴为临证取穴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三)治疗特点
1.辨证为先
《理瀹骈文》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必如内治者,先求其本,本者何也,明阴阳识脏腑也。”因此,小儿推拿也应以中医学基础理论为指导,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只有明确病变的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等属性,才能从复杂多变的疾病现象中抓住病变的本质,把握病证的标本、轻重、缓急,采取相应的手法以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使气血复归于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小儿发病,因其生活不能自理,饮食不能自调,因此发病易“外为六淫所侵,内为乳食所伤”,临床上小儿发病多以外感或饮食所伤等因素居多。因此,推拿治疗时只有辨证精准,方能确定治则治法,选穴组方施术,达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祛其邪”,从而达到治疗疾病之目的。正如骆如龙在《幼科推拿秘书》中所说:“先辨形色,次观虚实,认定标本,手法祛之。”若脱离了辨证论治,仅仅某病取某穴,可能起不到治疗作用,甚至有害或贻误病情。正如夏云集在《保赤推拿法》中所曰:“认症宜确,若不明医理,不辨虚实寒热,错用手法,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2.治法单一
由于小儿发病以外感、饮食内伤、热性病居多,而且在病因病机方面较成人相对简单,故在治法上相对单一,临床治疗多采用解表、消导、清热等治法。
3.施术及时
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且具有“发病容易、传变迅速、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易生变证”的病理特点。因此,临证时必须谨慎果断,要求小儿临床辨证比成人更及时、更精准,方能截断病情发展,促进疾病康复。除此之外,对于危重患儿,不宜单独使用推拿治疗,须结合中西医疗法,以保证推拿治疗安全有效。
4.强调补泻
补虚泻实是推拿治疗的基本治则,尤其是治疗小儿疾病特别强调手法补泻的运用。手法补泻是指通过手法作用力的大小、操作的方向、时间及频率的不同给予机体一定的刺激,发挥手法补泻效应,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其中,手法刺激的强弱、手法操作频率、手法操作方向及手法操作时间与手法补泻有密切的关系。《推按精义》谓“治实证,手法宜重;治虚证,手法宜实而轻。”《按摩经》曰:“大肠有病泄泻多,脾土大肠久搓摩。”“肚痛多因寒气攻,多推三关运横纹。”周于蕃《小儿推拿秘诀·卷二》曰:“急摩为泻,缓摩为补。”但在临床治疗时,并不是单凭以上某一个因素就可以达到补虚泻实的目的,而是上述因素综合应用才能实现。一般情况下,凡用力轻浅、操作柔和、频率舒缓、顺经操作或逆时针摩腹,并持续时间较长的操作手法为补法,对人体有兴奋、激发与强壮作用;反之,凡用力深重、操作刚韧、频率稍快、逆经操作或顺时针摩腹,并持续时间较短的操作手法为泻法,对人体有抑制、镇静和祛邪作用。若手法的强度、频率与操作时间适中,在经络走向上来回往返操作,或在腹部顺逆方向等量施术的手法为平补平泻。同时,手法补泻的效果还受到个体差异、病变部位、穴位及病情轻重缓急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手法补泻作用的操作,必须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灵活应用方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防止出现虚虚实实之误。正如夏禹铸《幼科铁镜》曰:“推拿掐揉,性与药同,用推既是用药,不明何可乱推……病知表里虚实,推后重症能生,不谙推拿揉掐,乱推便添一死。”
二、小儿推拿的作用
小儿推拿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理论指导下,通过手法作用于体表特定穴位或部位从而达到平衡阴阳、调整脏腑、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舒筋通络、理筋整复之功效,起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一)平衡阴阳
人体阴阳双方处于相对动态平衡状态时,生命活动便处于“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如因六淫、七情或跌仆损伤等因素的作用使阴阳的相对平衡状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导致一系列“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如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虚生外寒,阴虚生内热等。临床可表现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多种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病证。
推拿治病遵循《黄帝内经》“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的原则,根据辨证分型,术者采用或轻,或重,或缓,或急,或刚,或柔等不同刺激量的手法,使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壅滞者通之,结聚者散之,邪在皮毛者汗而发之,病在半表半里者和而解之,以改变人体内部阴阳失调的病理状态,从而达到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邪去正复之目的。如应用轻柔缓和的一指禅推法、揉法与摩法,刺激特定的募穴、俞穴及其他配穴,能补益相应脏腑的阴虚、阳虚或阴阳两虚,而使用力量较强的摩擦或挤压类手法,则能祛邪泻实;对阴寒虚冷的病证,要用较慢而柔和的节律性手法在治疗部位上进行较长时间的操作,使患者产生深层的温热感,则有温阳益气的作用。此外,自大椎至尾椎轻推督脉,可清气分实热,在同一路线上重推督脉,则能清热凉血,以泻血分实热。
(二)调整脏腑经络气血功能
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七窍、皮肉筋骨等,通过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表里内外,联络全身,行气血,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的作用,才能保证脏腑肢节生理功能正常,并相互协调,形成一个健康的有机整体。若经络不通,则经气不畅,经血滞行,可出现皮、肉、筋、脉及关节失养而萎缩、不用,正如《灵枢·经脉》中说:“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若脏腑功能失调可导致脏腑气血阴阳的虚实变化和脏腑之间关系的异常,导致百病丛生。
气的含义有二:一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二是指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或动力。气有化生、推动、固摄、温煦等作用。气的主要病证有气虚、气滞和气逆三类。血是循行于脉管内富有营养作用的赤色液体,主要由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通过心肺的作用变化而成,它随血脉循行全身,为各脏腑、组织、器官提供营养,以维持它们的正常生理功能。如因某种原因导致血液运行障碍,脏腑、组织、器官等就得不到血液的濡养,其生理功能便会失调、障碍,甚至丧失,从而产生血瘀、血虚或出血等多种血分病证。
推拿调整经络、气血、脏腑的功能是通过手法作用于经络系统来完成的。因为推拿施治时,一是运用各种手法在人体体表“推穴道,走经络”;二是在脏腑投影的相应体表部位施以手法能起到对其“直接”按摩的作用。这样,一方面可由手法的局部作用,对受术部位的经络、气血、脏腑病证起到直接的治疗作用。如外伤所致的局部瘀血肿痛、麻木不仁,以及受寒所致的胃肠痉挛,饮食不节引起的胃脘闷胀等,均可通过手法的局部作用而得到调治。另一方面,由于手法的刺激激发了经穴乃至整个经络系统的特异作用,从而改善、恢复这些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如推拿脾经可起到益气健脾的作用;拿按合谷穴,可治疗牙痛、面瘫;推按三阴交、中极穴,可调理小儿的遗尿及尿频等病证。这都是推拿整体性调治作用的体现。正如《厘正按摩要术·运法》所曰:“外八卦在掌背,运之能通一身之气血,开脏腑之秘结,穴络平和而荡荡也。”
(三)舒筋活血,理筋整复
中医学所说的筋骨包括筋膜、肌肉、肌腱、腱鞘、韧带、关节囊、滑膜等组织。这些组织可因损伤而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如关节错缝、关节半脱位及软组织损伤粘连等。通过手法作用于穴位经络或肌肉关节可起到舒筋通络、解痉止痛、理筋整复及松解粘连的作用,起到治疗疾病之目的。如小儿肌性斜颈通过揉、捏、拿、拨及牵扳手法作用于局部可起到松解粘连、舒筋解痉之目的,恢复患儿的颈部活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