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搞钱第一挂,粮食粮食!
- 大明崇祯:朕不做亡国之君
- 竹油拌饭
- 2902字
- 2023-05-22 14:45:08
魏忠贤和田尔耕离开后,朱由检开始考虑西厂和南镇抚司的负责人选。
魏忠贤是太监,那么西厂负责人也得要是太监才能与魏忠贤抗衡。
而且负责西厂的太监必须得是自己人。
原主之前只是一个藩王,身边服侍的人员本就有限,其中信得过还需要有些能力的太监就更少了。
从原主的记忆以及朱由检自己从后世了解到的信息来看,朱由检真心感觉身边能用的人手太少了。
在信得过的太监中,王承恩算一个。
这位可是经过历史考验的,是唯一一个最终陪着崇祯皇帝在煤山那棵歪脖子树上吊的人物。
虽然王承恩在能力方面没有多少记载,但是这份忠心是值得信赖的。
而且朱由检身边需要这样一个人陪侍左右。
所以,王承恩不适合去掌管西厂。
还有一个叫曹化淳的太监,也是在历史有记载的人物。
这位也是在崇祯还是信王的时候崇祯身边的老人了。
根据历史记载,曹化淳后来掌管御马监,从只属于皇帝的禁军腾骧四卫中精选人员,为大明编练出了最后一支敢战、能战,并且在剿灭流寇以及抗击建奴中打出了赫赫声威。
这也是个人才啊。
朱由检自然也是打算要编练一支直属于自己的禁军的。
所以,曹化淳还是继续做他应该做的事吧。
除了这两位以外,就只剩下一位叫方正化的太监了。
朱由检对于方正化的印象可是不浅,主要是来自于后世的一些影视作品。
在这些影视剧中,方正化武力高强,据传还是东方不败的原型。
而根据史料记载,方正化到也确实有几分武力。
在流寇进攻到京畿范围时,崇祯命方正化带着几名太监守保定城。
只是最终在方正化亲自击杀了数十个贼人后力竭殉国了。
其中重点不是方正化武力有多强,而是崇祯让方正化担任地方官,说明方正化还是有几分才能的。
实在是没有更好的人选了,朱由检也只能勉强用之负责组建西厂。
至于南镇抚司负责人的人选,朱由检暂时没有合适的人。
对于明末的锦衣卫人物,朱由检有记忆的很少。
其中有名的是一个叫李若琏的锦衣卫,在李自成攻破京城时力战殉国。
不过,此人目前还不是锦衣卫人员,而是要在崇祯元年才会考上武进士加入锦衣卫。
直接将一个小白提拔放在南镇抚司这个关键位置上,是害人害己。
所以,朱由检也只能暂时放下锦衣卫南镇抚司的负责人选了。
随后,朱由检便将方正化召来,传达了组建西厂的旨意。
方正化虽是信王府的老人,但是地位并不高。
入宫后也只是在司礼监担任一个普通的秉笔太监。
这突然得到圣眷眷顾,一下子就提升到了能够与大名鼎鼎的九千岁魏忠贤抗衡的地位。
面对这个馅饼,方正化也是有些晕乎乎的。
不过并没有过于失态,很快便整理好情绪,表现的沉稳有度。
经过一番对奏之后,朱由检初步认可了方正化的能力和潜力。
西厂只是一个监督东厂的部门,真正的事务并不是太复杂。
经过一番历练之后,方正化的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手里的两把刀已经收服,正在磨锈,再过几天便能稍稍堪用了。
而这两把刀在朕的手中第一次出鞘的目标也已经选好了。
那就是通敌卖国,给建奴和蒙古送粮送铁的山西八大商。
这是朱由检搞钱开的第一个挂。
山西八大商以范永斗、靳良玉、王登库为首,大肆走私,为建奴和蒙古提供了大量的粮食和铁器,还为建奴提供大明情报,甚至在建奴入关劫掠之时为建奴开门引路。
在满清入关夺取了大明江山后,这八大商成为了满清的八大皇商,
可见他们对于满清江山的建立贡献了汗马功劳。
虽然为建奴做这些事的人远不止这八大商,但是最肥的最有名的就是这八大商了。
不拿他们开刀还找谁。
朱由检为了剿灭陕甘地区的匪寇的启动资金,主要就落在这八大商身上了。
但是抄家这八大商估计最主要的收获也就是一笔不菲的银两。
安抚流民救灾最需要的还是粮食。
大明的粮食主要还是掌握在以士大夫、藩王、勋贵为首的大地主手里。
在北方连年旱灾的年景,北方大地主手里的粮食应该也不多。
粮食主要还是在南方。
比如京城,每年都需要南方通过漕运向京城运输几百万石的粮食。
另外,朝廷每年还需要通过盐引吸引商人向北方边镇从南方运输军粮。
粮食在南方也就五钱银子左右一石,但是在北方就需要至少一两银子以上才能买到一石。
若是朝廷大规模向市场购买粮食,势必会引起粮价大幅攀升。
而且朝廷也拿不出这么多银子来购买这么多粮食啊。
该从哪里搞粮食来安抚那些饥饿得正在造反边缘徘徊的饥民们?
朱由检绞尽脑汁,苦思冥想。
粮食,整个大明一年的粮食产量到底有多少?
朱由检从自己的记忆中搜寻着有价值的信息。
根据朱由检了解到的信息,整个大明的耕地有八百万顷,也就是八亿亩。
明朝的一亩地和现代的一亩地差距也不是太大,大概也就比现代的一亩地少了十分之一的面积。
在北方,由于气温的原因,每年只产一季粮食。
土地贫瘠的地方每亩产粮不到一石。
北方地区大概有三亿亩耕地,每年产粮两亿多石。
明末记载人口有六千万左右,但是实际上还有很多隐户,所以明末的实际人口应该不低于一亿。
而北方一京四省人口大概有四千万左右。
按照每人每天两斤粮食计算,一人一年需要六石粮食。
所以,正常年间北方的粮食产量是能够自给自足的。
而南方一京九省约有五亿亩耕地,而且南方粮食产量更高,大部分地区都能种两季粮食。
南方一年的粮食产量理论上应该不低于十亿石,甚至十五亿石。
而南方人口大概六千万左右,每年也就消耗不到四亿石粮食。
南方每年理论上应该有很多富余粮食的。
但是朱由检也知道这仅仅是理论数值。
实际上在南方还有很多土地用来种植经济价值更高的桑树和棉花了,用来制作丝绸布匹。
比单纯的种植粮食收益更高。
所以,即使是江南等鱼米之乡,还不一定能达到粮食的自产自足,还需要向江西、湖广等地购买。
经过一番思索,朱由检大致拟定了几个搞粮的方向。
第一个,从陕西、河南、山西等灾区大地主中购粮。
但是在连绵大旱之下,这些地主手里的余粮怕是也不多了。而且这些地主惯用的就是在灾年用自己手中的粮食兼并灾民手中的土地。
所以想要从灾区地主手中把粮食抠出来并不容易。
即使用银子从他们手里买也买不到多少,而且价格必然让朱由检承受不起。
不过,直接在灾区筹粮能够减少粮食运输路程,减少消耗。同时在时间上也具备很大的优势。
这一点是朱由检渴望优先在灾区就地筹粮的关键。
虽然会很困难,但是朱由检并不想放弃。
只是一时间没有什么好主意。
第二个,就是从南方筹粮运到灾区去。
但是这一点同样也非常的困难。
在这个时代不仅交通困难,交通工具的效率也不高。
一辆马车最多也就拉个六七石粮食,从南方运到北方灾区,道路艰难,人吃马嚼之下。
一辆马车能够顺利运到灾区的粮食怕是还不到三石了。
转化率还不到一半,甚至只有三分之一了。
代价太高,需要耗费大量的银子。
至于各地官仓的粮食,怕是不敢指望。
虽然第二点也很困难,但是朱由检也不能放弃,不然去哪儿再搞来这么多粮食。
至于第三个,就是从海外搞粮食了。
不过,大明禁海两百多年,运输资源也非常有限。
而且海外的粮食也不是人家白给的,同样也需要银子购买。
而且受限于运力,也不能指望太多。
甚至,朱由检现在手上连一艘船都没有。
至于大明水师的那些破船,也只能在近海游弋。
“哎,头痛啊头痛,就没一个是简单的。”
“朕只是想让灾民们有口吃的不要造反啊,让朕多活几年而已,竟然要付出这么大的代价。”
“朕是不是搞错方向了?”
“要活命就得必须这么做吗?到时候流寇来了,朕直接南下,也能在南方苟延残喘个十几年吧?”
“朕实在是太难了!”
朱由检越想越崩溃,心里都开始产生自我怀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