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找到一条通往男孩内心世界的路

《培养高情商男孩》英文精装版于1999年4月8日出版。12天后,科伦拜高中发生了枪击事件,两个高中男孩血洗校园后饮弹自尽。类似的悲剧在不同城市上演,全国掀起了一场关于愤怒与暴力男孩的痛心探讨:这样的事是怎么发生的?是什么让他们下此狠手?为什么学校暴力事件层出不穷?而且,正如枪击案两天后有个男孩在我们学校大会上询问的那样:“为什么那两个家伙的爸爸妈妈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

所有人都震惊了。新闻媒体的讨论几近白热化。一些被长久忽视的、造成男孩暴力的关键因素,如今终于浮出水面。

科伦拜高中的悲剧体现了我们在本书中探讨的一些男孩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都是隐性而不易察觉的。比如青春期的残酷文化,它专门向那些不擅长社交或是不随大流的男孩下手。再比如男孩与男人在情感教育上的普遍缺失,这让我们所有人都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全国讨论的重点从迪伦·克莱伯德和埃里克·哈里斯的心理问题,转向了广泛存在于男孩群体中的各种问题:不断攀升的自杀率、酗酒嗑药、未经诊断的抑郁症、学习成绩不好、极高的车祸受害者比例……这已不再是对个别案件的关注,方方面面的讨论渐渐揭开了问题的实质。

我们作为儿童心理学家治疗过无数男孩。我们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个特殊的视角来了解男孩的行为与感受,这或许是你平时无法觉察或理解的。我们在全国各地给家长办讲座、与记者交流,对于人们是如何理解男孩感情生活这件事,我们既备受鼓舞又感到失望。失望在于媒体总是想寻找一些简单的答案——比如“雄性激素导致暴力行为”的理论——来解释男孩复杂的心理状态。我们与明尼苏达州州长杰西·文图拉先生一起上过脱口秀,他在节目中脱口而出:“我也曾是个男孩,挨打并没有伤害我,就是有点儿没面子罢了。”他还提倡学校应当恢复体罚,这让我们倍感失望。打骂男孩或是让男孩参加军训,这些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令我们备受鼓舞的是,很多父亲来到养育男孩的讲座现场(以往台下只有母亲),这让我们既感动又满怀希望。他们有的分享个人的成长经历,有的借此机会表达对儿子的温柔。“我的父亲就是一位大男子主义者,我和他之间很少有肢体接触。”一位父亲说,“如今我有两个儿子,一个11岁,一个8岁,我常常拥抱他俩。在听了你们的讲座以后,我觉得自己做得对。”此外,有一位母亲说:“我读遍了关于养育男孩的书,只有这一本不仅让我懂得了我儿子,也让我懂得了我丈夫。”每当听到这样的评价我们就开怀大笑并感激不尽。

说实话,《培养高情商男孩》的写作过程对我们来说也是一次意味深长的心路之旅。我们重温了自己的童年,重温了我们与兄弟、父亲和男性朋友的关系,更加深刻地了解到往事对我们现在生活的影响。我们两个男人在创作中不断沟通、求同存异,在此过程中我们必然要面对自己的情感盲区,扫清自己的情绪障碍。因为这次合作,我们对自己作为男孩、男人、丈夫和父亲的职责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同样,我们希望《培养高情商男孩》能够引导诸位读者,无论男女,找到一条通往男孩灵魂深处的路径——在那里你们会看到男孩的痛、男孩的爱,看到他们在追寻所谓沉默的男子汉时,情感世界是怎样从颓废而至荒芜的。

丹·金德伦
迈克尔·汤普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