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弄与嘲笑:被困住的男孩
丹与马里奥、罗比等孩子的谈话
在一个长方形的小房间里,我和8名七年级男生坐在一起。这个年龄的孩子可以说各不相同。其中一个叫马里奥,他比别人都高,身体发育得更成熟,显然已经进入了青春期。他的头发又黑又长,前面几绺斜搭在额头上。在我年轻的时候,这个发型一定是理发师剪坏了的结果,但在马里奥和他的同伴眼里,这就是时尚。
另一个男孩叫杰克,是马里奥的朋友。杰克的个子看上去要小很多,他有一双机灵的蓝眼睛,一头金发又细又软,会给人留下天真无邪的第一印象。但杰克并不简单,能言善辩,机智诙谐,这也是他在群体当中最突出的优势。在这群男孩中,虽然高大的马里奥有时候也能说了算,但是更多时候,掌握领导权的是小个子杰克。
另一个男孩叫罗比,是这次谈话的核心。罗比的个头在马里奥和杰克的之间。他胖乎乎的,并不像其他几个男孩一样看起来擅长运动。他深棕色的头发好像从来没梳理过,身上的衣服也皱皱巴巴的,好像前一天晚上穿着睡觉似的。
这几个男孩来我这里并不是为了集体治疗,至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治疗。他们当中没有任何一个人被诊断出有特别的情绪问题,而且也都不是所谓“坏”孩子、差等生、捣蛋鬼,他们的学习成绩都还不错。总之,他们没什么不寻常的表现。
但是,“没什么不寻常”,正是他们来我这里的原因。
在这所学校,恶意捉弄和嘲笑同伴已经变成了一件寻常事,大家都见怪不怪了。这几个孩子就是典型代表,因此校长专门把他们挑出来与我谈话。
在捉弄嘲笑这件事上,他们几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杰克通常是攻击者,一旦他发现某个同学身上的缺点,不论这缺点是真是假,他马上就会抖出来,比如起个相关的外号。他利用一切机会大做文章,并且争取更多人来参与这项“娱乐”。马里奥是杰克的死党,他高大的身材配上杰克机敏狡猾的头脑,他们简直就是班级里的无敌组合。其他男生经常被夹在中间,一会儿成为靶子,一会儿又变成攻击者。就像丛林法则一样,强者才能生存。有一小部分男生是经常被攻击的目标,罗比就是其中一员。有一天,他因为数学测验没及格,被其他男生嘲笑了一番,哭着跑出了教室。
我想引导他们一起讨论一个话题:捉弄和嘲笑,是否会对人造成伤害?
一起来的还有詹姆斯和欧内斯特,两人是好朋友。我先问他俩:“你们觉得嘲笑别人有什么不好吗?”
詹姆斯说:“没什么不好啊!我天天都嘲笑欧内斯特,他也嘲笑我,可我们还是好朋友啊。”
“你们都互相嘲笑什么呢?”
“怎么说呢,比如我会嘲笑他的鞋。”这时候大家都看向欧内斯特的鞋,那是一双朴素的老式平头鞋,男孩们都笑了——显然他们都明白笑点在哪里。大家一笑,詹姆斯的底气比刚才足了不少:“你看,这鞋也太土了!这鞋是他家自己做的,是他爸爸给他做的。他们家所有人都穿自己做的鞋,连他姐姐都是。”
“欧内斯特,詹姆斯这样嘲笑你的时候,你会很生气吗?”
欧内斯特说:“我的鞋不是自己家做的,我喜欢我的鞋。”
詹姆斯说:“好吧,可是这鞋太像是木头做的了。”
欧内斯特说:“金德伦博士,你知道吗,詹姆斯的妈妈每天给他带的午饭都是奶酪三明治。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这些奶酪是领救济领来的,放在家里太多了,所以天天拿来给他当午饭。他妹妹可以吃麦当劳什么的,可他只能吃奶酪三明治。”
“好了,其他人怎么看?朋友之间这样相互嘲笑,合适吗?”
杰克说:“还好吧,多好玩呀,没人会真的介意。”
“要是真的过头了呢?要是有人真的不高兴,觉得被伤害了呢?”
大家沉默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尽管我相当了解男孩,但在那个时刻,我还是很吃惊,这些男孩竟然一点儿都不知道自己的言语和行为会对他人造成怎样的影响。
我补充道:“捉弄和嘲笑,有时候的确会伤害别人,对吗?”
有几个男孩表示同意。
“那么,怎么才能知道自己是否伤害了别人呢?就拿罗比来说吧,那天你们都在场,你们有什么看法?”
又是一阵沉默。男孩们面面相觑,对我的问题一头雾水。他们并不是不想回答,而是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解读罗比的感受,他们甚至觉得根本没必要去解读别人。
最后,一个叫兰迪的男孩回答了我的问题。兰迪属于班里的中立者,他对自己的回答显然信心不足,但这已经足以让他成为本次讨论中最有见地的思考者。兰迪的回答是一个问句:“是不是说,如果有人哭了,那就说明玩笑过头了呢?”
“太对了!但是,如果在把别人弄哭之前,我们就能停止嘲笑,是不是更好呢?难道只有看到有人哭了,我们才能知道自己做得过头了吗?还有什么办法,能提早发现自己可能会伤害到别人呢?”
男孩们再一次沉默了。这对他们实在太难了,即使那几个上课时对老师的提问对答如流的孩子,这时候也一筹莫展。他们坐在椅子上局促不安,想说些什么来打破僵局,但是没有成功。他们被困住了。
在这个年龄段,如果一个男孩不会写字或者不会阅读,那么身边的每一个成人都能清楚地意识到这个男孩需要帮助。然而,却没有人注意到在男孩群体中普遍存在着“情感文盲”。除非是发生了极端事件,比如校园枪击、醉驾被捕或者自杀,这个时候人们才去关注男孩的情感需求。成人应当扪心自问,难道只有看到有人哭了,或者悲愤地跑出去了,或者撞车了、杀人了、自杀了,我们才能开始反思是否出了问题吗?才去关注男孩是否受伤了吗?
我们还应自问,为什么有这么多男孩丧失了情感认知的能力?为什么他们如此漠视他人的感受?是什么把男孩隔绝在情感世界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