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沙船入京

大年初二的一大早,朱天启高坐在皇极殿的龙椅之上,大殿里,五十几位官员分文武站成了两列,文官这边为首的是户部尚书徐光启,武官这一列则是清一色的锦衣卫百户。

这些人便是被任命为各布政使司新设税务司的省级税务官员和监察官员

朱天启站起身来,扫视了一眼殿内的官员们,一脸正色地开口说道:“各位爱卿,这才刚刚过完正旦节,连年都还没过完,朕于情于理都是不该这个时候把你召来宫里,给你们交派差事的,可赋役改革之事,刻不容缓,朕也只能是委屈你们了!”

这些官员和锦衣卫们都是徐光启和朱由检精心挑选出来的,而且年前也对他们进行了“业务培训”,他们也都早已知道自己接下来要去办什么差事,所以还是有心理准备的,此时都齐声施礼道:“臣不敢,能为皇上分忧,是臣等的荣幸!”

这话虽然听起来只是场面话,但是这些官员们此时却是说得真心实意,对于朝廷的安排,他们不仅没有感到不满,反而还都把这次的差事当成了一个机遇,表现得十分积极。

毕竟这新开的税务司衙门,可是既不受地方官员管束,也不归六部统领,而是直属于皇上领导的,这差事一听就既有前途,又有钱途,他们能不积极吗?

平台之上的朱天启则表现的颇为感动,满意地点了点头,“各位爱卿都是朕的好臣子,将来也势必是我大明的股肱之臣,朕定然会记住你们今日对朝廷的付出的!”

“臣等定然不负皇上期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众臣也都纷纷向朱天启表起了决心!

接见完了这些新任的税务司的官员,朱天启便当即命他们带领属下府州县级的税务官员和监察官员,即日离京,前往属地赴任了。

之所以这么着急,在大年初二就把人派出去,主要还是想要“打”那些反对赋役改革的大臣们一个措手不及。

为了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赋役改革的准备工作一直都是在秘密进行的,新税法的拟定除了主要负责人徐光启之外,也只让几个信得过的户部官员参与了,并且已经严正警告过他们,对此事必须保密。

甚至全国的各省府州县虽然之前都接到了朝廷的命令,让他们提前备好一处新的官府衙门,却并没有告诉他们这处衙门的具体用途,因而直到如今,所有的大臣都还被蒙在鼓里。

大臣们虽然知道皇上推行赋役改革之事的决心已定,他们已经无力阻拦,但自然也不会乖乖认命的,早就做好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打算。

只是他们恐怕既想不到朱天启这么快便悄无声息地拟定好了新税法,并已经做好了所有的准备工作,也更想不到几千名新任的税务司官员已经被派往全国各地赴任,而新税法将随着这些官员的到任,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开来!

正月初五的时候,五十艘漕运的平底大沙船顺着京杭大运河的通惠河进入了京城,这些沙船不仅各个载满着货物,而且每艘沙船上面都有不少官兵护卫,戒备森严,当头的一艘船上,更是站着两名身穿飞鱼服,腰挎绣春刀的锦衣卫,这一切都无不彰显着,这些船上所载货物的重要性。

船只靠岸之后,两名锦衣卫便急匆匆地下了船,往宫里去了,而听闻消息的朱天启,更是当即亲自接见了他们。

两名锦衣卫步入大殿,跪地施礼。

“卑职马英叩见皇上!”

“卑职赵括叩见皇上!”

朱天启抬了抬手,“平身吧。”

“谢皇上!”马英和赵括二人应了一声,这才站起身来。

马英随即便从怀中掏出一封奏疏,双手捧起,呈到了朱天启的龙书案前,“皇上,这是张大人命卑职带回来的!”

王元宝上前把奏疏接过,呈给了朱天启。

朱天启则一边展开奏疏,一边问道:“怎么,国丈没有随船一同回京师来吗?”

马英赶忙回答:“回皇上,张大人说他还要在安南看守粮米,接应漕运的船只,要等到所有粮米都运完之后再返回京师!”

朱天启听了这话,也不禁有些感动,赞叹道:“国丈真乃我大明忠臣之典范啊!”

说完这话,朱天启看向了马英和赵括,点头一笑说道:“你们二人也辛苦了,为了朝廷的差事,过年都没能回家吃上团圆饭,也着实委屈了你们!”

马英和赵括听了这话,赶忙跪下施礼道:“卑职不敢,为皇上分忧,为朝廷出力,本就是卑职的本分,卑职不敢有半点儿委屈!”

朱天启听了这话却是哈哈一笑,说道:“委屈还有什么敢不敢的?你们都是朕的好臣子,朕自然也不会亏待了你们。”说到这里,朱天启叫了一声:“王元宝!”

一旁的王元宝赶忙躬身应声道:“奴婢在!”

朱天启随即吩咐:“前一阵儿徐尚书和孙督师不是给朕送来了不少宝贝吗,你去挑选两件儿合适的赏给他们吧!”

“奴婢遵命!”王元宝点头应下。

马英和赵括也赶忙跪下叩首谢恩:“卑职谢陛下恩赏!”

朱天启微微点了点头,便挥了挥手指,“退下吧!”

马英和赵括当即施礼告退,退出了大殿之外,跟着王元宝领赏去了。

朱天启这才仔细看起了手中这封来自张国纪所上的奏疏,奏疏开头张国纪先是写了些向朱天启拜年的吉祥话,随后便是正事了。

据张国纪的奏疏中所报,此次漕运最终共调集了运载量四千石以上的平底大沙船一百余艘,首次便派出了五十艘前往安南运粮,如今这批粮米已经运抵了京师,共运回粮米二十万石。

第二批沙船也有五十余艘,运载量比这第一批船只多不少,如今也已经到达了安南,正在装船,不日便可返程。

张国纪的奏疏里写的这些,倒都是好消息,只是朱天启算了一下,按照现在的运输效率来算的话,大概得要运上七八趟才能把张国纪在安南所购的一百七十万石粮米全部运回京师,即便两批沙船交替往来不辍,估计最少也得运上个三四个月,不论是运输成本还是时间成本都还是挺大的。

可是这也没有办法,毕竟这个时代的交通运输太过落后,短时间内也也无法得到有效改善,不过只要粮食能够不间断地运回来,足以供应赈灾之用,问题也不是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