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晋南北朝诗鉴赏
- 韩经太主编 钱志熙注评
- 3677字
- 2024-11-04 16:37:55
读懂诗意的中国——“新选中国名诗1000首”丛书总序
韩经太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也是一条充满诗意的道路,从悠远的历史深处走来,又向光明的未来高处走去,一路上伴随着历史风雨对生活真相的冲刷,也伴随着思想信念对人生理想的雕塑。所有这一切,又通过诗人的艺术语言凝练为文学形象世界中的华彩乐章,展示着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精彩与微妙。特别是历代名家之名作,在传诵人口的过程中被反复解读,自然而然地浸入人民大众的感情生活而塑造着整体国民性格,从而使我们这个盛产诗歌文学作品的文明古国具有堪称“诗意中国”的特色。而当今时代无疑是这种特色日益显著的时代,融媒体多元而高速的传播手段,助力中华诗词尽可能普及地走进千家万户,诗词大会的竞赛机制牵引着大众百姓的诗词习得,于是乎记诵名篇名句而着力于养成诗意交流能力,从大学讲堂到幼儿教育,处处弥漫着感受诗意的生活空气。随着中华诗词迅速普及的客观形势,真正热爱诗歌艺术继而更加热爱中华诗词艺术的读者,越来越意识到一个最浅显却又最深刻的道理,“诗意中国”需要“诗意阅读”,而在此讲求真正“读懂”诗意的解读之路上,从事文学专业研究而积淀丰厚的“学术名家”的特殊作用,日益凸显出来。这也是我们特邀当代学界名流来完成这一套“新选中国名诗1000首”丛书的“初心”所在。
“新选中国名诗1000首”丛书,在编选体例上兼备诗歌选本的“选释”功能和诗词鉴赏的“鉴赏”功能,而在更为重要的编选原则上,则有现实针对性地强调通观古今的历史视野和兼容道艺的诗学思维。如果说通观古今的历史视野具有超越当今学科壁垒的现实针对性,那道艺兼容的诗学思维就是对长期以来诗歌艺术研究相对忽略其艺术性分析的一种纠偏。更何况一篇精彩的诗歌鉴赏文章,往往是作者人格学养的浓缩式体现,尤其是对作品整体的解读把握,不仅包含着关于诗歌史发展脉络和思想史发展逻辑的深入思考,而且包含着“这一个”诗意典型世界如何具体生成的艺术性分析,这是空洞的理论表述根本无法替代的,而恰恰是我们这套丛书非常看重的。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一代也有一代之“选本”学。文学和学术,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时代,“诗意栖居”的西哲命题,在中国新时代阐释学的创意发挥下,不仅重新燃起了原始儒家“吾与点也”人格理想的精神火花,而且有望于激活原始道家“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的主体创造精神。惟其如此,就使“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马克思主义者之“初心”,成功实现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契合。这里不仅有学界人士所确认的“儒道互补”的整合阐释方式,而且有时代需求所指示的“中西参融”的辩证阐释路向,只有两者的成功结合,才能真正有助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追求天人合一而又讲求诗情画意的人文精神。天人合一是一个涵涉深广的思想命题,然而无论民胞物与的仁者襟怀还是以物观物的自然理念,其中都有孕育诗情画意的精神土壤,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最富诗情画意的思想文化。待到历史进入现代文明社会,诗意中国对于诗情画意的追求,在现代工业文明持续发展的历史背景下,更有其特殊的价值和意义。想必人们已经注意到,从经济发展的某个节点开始,出现了与城市化发展趋势相呼应的精神生活新取向,那就是希望把精神安顿在绿水青山之间!对于当代中国来说,这兴许是因为,经济发展在为国人提供了相应的物质基础之后,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生活质量的提升,越来越成为“人的自觉”的中心内容,而超越物质欲望的精神追求,总是与“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的审美相伴随。缘此之故,诗意中国的古典传统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当今中国人的性情自然之中,而读懂诗意的中国也因此而成为新时代美学追求的题内应有之义。
伴随着中华传统诗文走进学校课堂,各式各样的诗歌选本,犹如雨后春笋,琳琅满目,层出不穷。于是,自然就有了人们对选本的选择。而正是在选本之选择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精品”的价值。“新选中国名诗1000首”丛书作为北京语言大学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的规划项目,其“名家选名诗”的选题立意已经充分表达了追求“精品”之“初心”。一般来说,当下的读者不再会为了一种诗歌选本的问世而兴奋,除非像《钱锺书选唐诗》那样给唐诗之美再添上文化名流的影响力。当年,钱锺书的《宋诗选注》曾以其独到的编选眼光和更其独到的注释话语,产生了跨越特殊历史时期的文学影响力。然而,《钱锺书选唐诗》有选而无注,相信很多人会感到遗憾。弥补这种遗憾的机会当然很多,“新选中国名诗1000首”丛书中的由葛晓音撰写的《唐诗鉴赏》(200首),以其特有的精选眼光和精妙解读,必将成为唐诗爱好者的最佳选择。由唐诗而扩展至宋诗,于是又有莫砺锋的《宋诗鉴赏》(200首),进而扩展至由《诗经》时代直抵当下的整个中国诗歌历史,于是还有赵敏俐的《先秦两汉诗鉴赏》、钱志熙的《魏晋南北朝诗鉴赏》、张晶的《辽金元诗鉴赏》、左东岭的《明诗鉴赏》、蒋寅的《清诗鉴赏》、张福贵的《现当代诗鉴赏》(各100首)。总之,“新选中国名诗1000首”所推出的八部选本,覆盖了诗歌史发展的各个时代,而借此推出的八位“选家”,也代表了当代诗歌各阶段研究的一流水平。在琳琅满目的诗歌选本中间,由此八位“选家”合作完成的这个选本系列,显然是极富特色的。
八位“选家”的集体合作,自然而然地赋予“新选中国名诗1000首”之选诗、注解和鉴赏以“名家解读”的整体特色,而八位“选家”的学术个性,又自然而然地呈现出彼此不同的个体风貌,在此整体特色和个体风貌之间,是一种彼此默契的诗学追求,其间当然有学术共识的坚实基础,但更为重要的默契,犹如本序开头之所言,一是“通古今之变”的大历史视野,一是“道艺不二”的诗歌美学精神。
“通古今之变”的通观历史眼光,必将聚焦于“五千年”传统文化和“一百年”现代文化涌动冲撞的历史大变局,并因此而追求对中华诗词的整体观照和全面把握。在我们看来,诗意中国的精神意态,是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而又吸收新文化的智慧营养,并在古今大变局的历史转型过程中经受严峻考验而茁壮成长起来的诗性生命之树,其风采光华兼备古典美和现代美而得两端之妙。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传统”不是外在于“当代”的“他者”,就像“现代”的价值并不仅仅是为了替代“古典”那样。自从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被分为两大学科以来,各自表述的学科性思维实际上已经遮蔽了许多历史真相。其中最显著的一点是将中国古典诗歌和中国现当代诗歌分为两橛,不利于古今之间的融会贯通。“新选中国名诗1000首”丛书和2020年5月出版的《中国名诗三百首》有意识地突破这一点,将中国古典诗歌和中国现当代诗歌贯通起来予以选析,这对于读者诸君通过观古今之变的大历史视野领会诗意中国当具一定的启发意义。
至于“道艺不二”的诗歌解读,关键在于主题阐释与艺术分析的浑然一体,为此,首先需要诗意解读者具有特殊的诗性审美的艺术鉴赏力。鉴于当今许多文学论著很难显现作者的文学鉴赏能力,导致文学研究缺少“文学性”的现象,“新选中国名诗1000首”丛书格外重视每首诗的艺术鉴赏,试图通过这1000篇出自知名专家笔下的鉴赏文章,有效提升全社会“文学阅读”的艺术水准。从完成质量来看,八位“选家”对此是非常用心的,他们一方面深入每首名诗产生的历史文化语境,阐发每首名诗蕴含的思想底蕴和精神高度;另一方面又在诗歌史的纵向延展和横向渗透方面,揭示每首名诗所达到的艺术高度和独特魅力。这对于读者诸君妙悟诗歌真谛当有重要帮助。八位“选家”在选释的过程中,既有对前贤选释本精华的采撷,又有青出于蓝的独到之见。如或不信,请读者诸君对读本丛书中的葛晓音的《唐诗鉴赏》和2020年热销的《钱锺书选唐诗》,莫砺锋的《宋诗鉴赏》和钱锺书的《宋诗选注》。其他各卷同样如此,都对之前出版过的各种选本有所超越。
鉴赏是本丛书的核心所在,我们希望八位“选家”将名诗的选释定位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学精神的总结和传承上进行。八位“选家”对此非常自觉,鉴赏时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学精神以及中国智慧的发掘,荦荦大者如天人合一、诗中有画、民胞物与、家国情怀、现实关怀、忧患意识、通变意识等。可以说,八位“选家”对诗意中国的精神意蕴和诗意栖居的哲学命题,都有深入的思考和真切的体认。我想这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核心价值观的凝定,和整个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必将产生积极的助益。
需要说明的是,本丛书所选诗歌采取广义的诗歌概念,外延包括诗、词和部分散曲作品,所以唐代之后的部分选了一些词和散曲。这既是出于本丛书力求选释中国文学史上的诗歌“精品”的“初心”,也是为了更全面地反映诗意中国的丰富形态。此外,为了统一体例,避免将一人的各体作品分散在书中的多个部分,本丛书采取以人为纲的编排方式。
最后,我本人作为“新选中国名诗1000首”丛书的主编,借此总序撰写机会,向热情参与此项目的八位知名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我相信,中国名诗之精选精品的“精品”打造,是为学术研究服务社会创造机遇,将使知名学者面向大众读者贡献自己的诗性智慧,从而共同提升新时代中国人诗意生活的质量。
2022年元旦前夕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