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我的岳父

2020年5月28日,一个老人-----我亲爱的岳父赵秀昌,默默无闻地走了。

那个上午,上帝伸出双手,捧一缕和煦的阳光,撒在他的身上,亲切地抚摸着他的脸,张开大嘴亲吻着他满是皱纹的额,紧紧地拥抱着他。他似乎不甘心就这样离开,伸出干廋如柴的手,拉着儿子景文的手,嘴张了张,可是没说出最后一句话,上帝就把他带走了。“爸爸啊,爸爸!爸爸啊,爸爸!”儿女的哭声,他好像没有听到,上帝也好像没有听到,就这样无情把他带走了。走了,就这样走了!

他是上帝带来的,他带着上帝的爱心,来到这个世界。94个春秋,他像老牛一样耕耘,为儿女,为他人,心中唯独没有他自己。

他当了大半辈子生产队长,榜样是他最有力的号令。那个初夏,春玉米已经长出半腿高了,他领着人们去玉米地里耪地。崔屯河西村南有个古老的小石桥,桥南一道大堰,堰西有一块地,地名叫大地,绿绿的玉米苗,带着崔屯人的希望,旺盛地生长着。他举起大锄,像个移动的小山,站在大地的中间,站在庄稼人们的中间,轻声地说:“都耪深一点,小心,别伤了苗。”瘦弱的他,又像一头不服输的豹子,锄头深深扎进泥土里,锄把拉进怀里。这个时候,胃病犯了,他用锄把顶着胸,顶着自己的肚子,顶着自己的胃。顶着,顶着,他咬着牙,汗水大滴大滴地滚到地上,滚到脚下的泥土里。终于熬过了撕心裂肺那一阵,他又挺起胸,甩开臂,迈开步,抡起锄头,拉动锄把,翻开了一道道带着香味的泥土。

在那个不开放的年代,他为崔屯办起了第一个香油房,村北老碾房旁边那间土房里,传出了哗啦啦炒芝麻的声音。油房很简陋,一口铁锅,锅下的灶里点着柴禾,旺旺的火苗跳起来,搅拌芝麻的葫芦转起来,香味在屋子里飘起来。炒好的芝麻放进木质的榨油机里,精明的崔屯人摁着杠杆,流着满脸的汗水,榨出香味扑鼻的油。从此,崔屯的上空弥漫着自从这个村子诞生以来从没有过的沁人肺腑的清香。那个清晨,他站在香油房的门前,看着东方的太阳,眯着眼笑。后来这个小小的油房里,竟然走出了宝连哥为代表的一代英才和企业家,他们成为最早给崔屯长脸争气的一代人。

在那个不开放的年代,他为崔屯建起了第一个轧棉花的厂子。那厂子就在赵景义现在大院靠街面的西房,每天人工轧棉机哗啦啦地响着,满屋子挤满了笑声,满屋子堆满了弹出的雪白的棉花和棉籽,满屋子飞舞着长长短短的棉絮。从此“轧棉花了!”的叫声响遍附近的大小村庄。陈虎胜的父亲陈汉卿大爷就是那个时候接棉花的名人。提起陈汉卿,提起崔屯轧的好棉花,三乡五里,无人不晓。后来,他又在这个大院里建起了崔屯第一个石棉加工厂。我只记得,那个中午,他蹲在那个门洞里,拿着那团轧好的石棉绳,嘴里飞着吐沫星子,眉色飞舞地给几个村民滔滔不绝地讲着,精瘦的脸上挂着一丝笑意。

在那个不开放的年代,乡下刚刚通了电,他就领着崔屯人,建起了自己的面粉厂,面粉厂在村子西边的老饲养棚靠北的三间土房里。合上电,粮食从电磨的上斗送进电磨机,雪白的面粉,金黄的豆面,土黄的玉米面,从下面的漏斗里流出来,流进鼓鼓的面袋里,流进崔屯人的心田里。从此,结束了崔屯人祖祖辈辈压碾子,推石磨的历史,从此,村北挨着葛风台家的那个老碾房,黑天白日不停地吱咛咛的声音没有了,从此,村子里那几个古老的石磨再没有转动过。

在那个不开放的年代,他带领村民建起了崔屯第一个孵鸡的暖房。走进热腾腾的暖房,满炕的鸡蛋,满炕的刚刚从蛋壳里钻出来的小鸡,让人振奋,让人惊喜,更让人敬佩是聪明的崔屯人。小鸡张开黄黄的小嘴,仰头喳喳地叫着,就像一群刚刚出生的可爱的婴儿。最初孵鸡,要请技术人,后来跟着孵鸡的崔屯人都成了技术人,他们可以自己孵,孵出小鸡,成色竟然比请来的技术人孵的还要好。每年春后崔屯的小鸡一筐筐卖往近处的村庄。“卖小鸡了!卖小鸡!崔屯的小鸡!”崔屯人骑着自行车,满载着整筐的小鸡,奔走在土路上,奔走在炊烟缭绕的小村庄,站在大树下,墙头边,挺着胸膛,大声地自豪地哟喝着。那些欢蹦乱跳的小鸡,喳喳地叫着唱着快乐的歌,走进了千家万户。

改革开放的春风还没有吹来,农村已经有了春的气息。他带领村民建起了景县第一个橡胶厂,橡胶厂就在村子老饲养院的院子里,最早的轧胶是烧煤,小青年们汗流浃背地推着最土的轧胶机,熏得漆黑的脸,满鼻子的胶沫子。每天清晨最早的笑声都是从那个院子里飞出。就是这个小小的橡胶厂,造就了崔屯以薛秀华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的业务员和成功的企业家。后来陈振起带领村民建起了景县第一个胶管厂-------华北橡胶厂。可以说没有这个老人最早的建起的橡胶厂,可能就没有华北橡胶厂的诞生。没有华北橡胶厂可能就没有现在闻名全国的景县胶管企业。也不可能催生出那么多的景县胶管企业家。

春天的脚步近了,这个老人应该是我们这片乡村里第一个报春的人。春天来了,田野绿了,小河的冰融化了,鸟儿登上枝头叫了。又是这个老人,建起景县第一个私人养鸡厂,他的养鸡厂就是在现在赵景文住宅上,那片地方,是他带着儿女们,用土车子,一车车,一铣铣,垫起来的,是多少个夜晚、多少个白天、多少汗水和辛酸换来的。主要的养鸡人就是他的小女儿赵景花。这个时候还很少听说有私人的厂子和企业。这个老人却走出了第一步,县委县政府的领导感到惊奇,老百姓更觉得新鲜。于是景县电视台台长马云生,亲自前来采访,把他的照片和事迹刊登在衡水日报上。

再后来,他在村公路的西边组织崔屯的几个人合资建起了私人面粉厂。最年轻的合伙人赵成峰后来接管了这个厂子。老人又在那儿盖起了自己的一片新房,养猪、卖煤,卖石子,卖灰板,还订做了汽车加油灌,给过往的汽车加油,在新房的院子里,种植了自己的一大片果树。赵成峰学着老人的样子,也做起类似的生意,再后来成峰在那儿建起了自己制砖厂,成为崔屯的成功企业家。

他奋斗了一生。说不上成功者,但可以当之无愧地说:他是成功者的引路人。可以说,崔屯走向成功的一代又一代人,是踏着他瘦弱的肩膀走向了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明天。

走进天堂的岳父,安息吧!!!

作者:刘宪华,写于2020年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