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二书

很奇怪,我能清楚的记得生病时的某一件事,但却记不起来它的细节,甚至不记得我当时是怎么想的。就好像不是我做的,我应该是站在第三视角。

就比如和我的主治医生圆医生的交谈,我只记得在七八点左右,具体哪天也记不清了。我好像跟她提过我的童年经历——第一次讲的好像不是这个。

那就先说第一次交谈吧。

我不记得自己当时的心情了。只记得自己一直在念着两本书——一本是恐怖小说,另一本是关于性侵的。

本来想提一提这两本书的书名,让大家认识认识,但又怕冒犯到这两本书,所以暂且用《冒险》和《女孩》来称呼。

我和圆医生……

不知道为什么,一提到这个称呼心里就怪怪的,好像以前很多人在我耳边喊过这个称呼。而在我耳朵里汇聚而成的声音就好像很多护士推着失血过多的病人在喊“医生”。

我们聊了很多这两本书的内容和我的感想。可能我生病是长久积累下来的,但这两本书也是爆发的一个原因。

《冒险》应该是我看过的第一本长篇恐怖小说,篇幅很长,因为要上学我花了几个月长看完。

在每个周末我日夜不分地阅读中,我能感觉自己正在潜移默化的被它影响——当然,不排除我的心理素质太差这一原因。

我很胆小,这点我承认。并且在现实与书籍之间我更愿意相信书上的,我常常会把书中的东西代入现实。凭借超强的共情和想象能力,我总能或多或少地在现实生活中把书上的东西投影出来。

如果是恐怖小说,可想而知我在现实生活中的投影会是什么样的。

我不会在现实生活中看到那些恐怖、血腥的东西,但我会从那些东西的背后挖掘到一些其他的,并能从现实生活中找到这导致在我的世界里,这两个世界是重合的,所以我才会在发病的时候分不清两个世界的东西。

在《冒险》之前我还读过其他能震碎我三观的书,比如说《十宗罪》和《掌中之物》,都是极其变态血腥的。我读这些的初衷是想开扩自己的视野,不想让自己太无知(指人性方面的),但不可否认的是都给我造成了心理阴影。

《冒险》里大大小小的反派都有一个共同的性质,那就是多多少少都有点精神病,这可能是我第一次观察精神病。作者写得很好,让你一步步去了解反派,让你知道情有可原,有时候会对他恨不起来。

这就是很关键的地方,上面我说到自己的共情能力很好,所以我会跟着作者的思路,去体会那些病人的感受。

很恐怖,假如你是那个精神病…

偶尔还会做做噩梦,最严重的时候就是一直到凌晨三点左右都没法入睡。

有时候发现自己真的是太勉强自己了,我觉得以后真的可以少看点这些。

目前《冒险》对我的影响还不大,最多是失眠一段时间,而另一本《女孩》则是一看完就再也没去过学校。

我只记得对里面女主的遭遇很心疼,并且特别讨厌以及厌恶那个侵犯她的人——一万个恶心。

但我的关注点大多在作者身上。

对这本书我也算慕名而来,以前就听说过这本书,但苦于没有机会阅读。听说它的作者就有同书中主角一样的遭遇,并且在写完这本书之后他自杀了。这次也是想透过这本书看到作者。

这本书看完,我念的不是主角的名字,而是作者的名字。因为没有从书中得到太多有用的东西,我专门去搜了关于她对这本书的一些专访。网络上的资料零零散散的,基本上没有完整的视频,很多片段内容也都是重复的。

我从这些资料和她所写的《女孩》,可以看出她整个人生的阴影,并且她在不断通过自我麻痹的方式来减轻自己的痛苦,但都无济于事。于是她尝试通过文字来排解这些。用了很长时间去摸索,尝试忘记过去。

此时文字是她唯一的信仰,她想通过进入书中世界,来逃避现实中那些难以接受的过去。也妄想将自己的苦难通过文字排出,并让那些同她一样经受这些的女孩看到,希望给予她们一份帮助。

可是当她走到了这条路的某个地方,不小心看到了路的尽头,她发现这条路是无解的。

就如同她说的:“文字是最徒劳的。”她写了那么多字,那么多年,什么都没有改变,世界上还是有那么多像她一样的女孩子还在经受着这些,每年被性侵的女孩子数量还在增加。

我很害怕这句话,“文字是徒劳的”。

我与她一样,都在用文字蒙蔽自己,像创可贴一样掩盖着自己的伤痛,总以为书海文字会化为一叶孤舟,带自己离开痛苦。可无论她怎么敲击文字救援的大门都没有任何的回应,还是只有自己和痛苦的一片寂静。

而我与她不同的地方便是——她是性侵,我是校园欺凌。

(其实很不想说这些,但后面会说到,我也得提一提,并且也觉得自己应该正视这些了。)

她将文字变成了救星和信仰,但她总有一天会发现,这些东西其实救不了自己。而救别人那就另当别论了。

有一个博主也说到这点。“她把文字当作了信仰,而当她发现那个满腹经纶的“学者”用学术词哄骗她的时候,她完全不敢相信——自己一直奉为信条的文字竟然欺骗了她。”这也是她崩溃的一大原因。

后来即使她结婚了,父母也很关心她,她还是没能走出这件事的阴影,而且越来越严重。

她不止一次地自杀。新闻上写着,“在她第n次后离开了人世…”

在她的自述中曾说到过一个词——“解离”。这是一个精神病上的学术语,听她讲述的很像性格分裂,但好像并不是。后来我生病的时候也有过类似病症,不知道是分裂还是解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