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掮客的嘴皮子

杨昌隆是煤BOSS的佼佼者,他起家方式靠‘命’,靠山吃山,单纯的迫于生计。

十几年前,村办乡办矿山都赔钱,老杨硬着头皮和亲戚朋友租赁井口,亲到一线施工,节源开流赚吃食。

后来股份重组,自然是大头,小股东也全是亲戚朋友,七八年前市场突然好了,开始慢慢发家,近些年更是一年翻一番。

杨家只有杨英一个儿女,万般宠爱,初中送到京城读书,教育舍得下本。对亲戚朋友也很好,杨家好多亲戚都在附近的一个小区里。

传说中煤BOSS买房论栋送亲戚,杨昌隆是这样做的,但动机可不是让亲戚作伴,他痴迷的东西,了解情况的人都得翘拇指。

吃够没文化的苦,他对教育非常非常重视,亲戚家每个后辈,成绩怎么样、什么爱好、该怎么培养均有针对性计划。

梦中杨英虽然是独生女,却有二十多个各行各业的兄弟姐妹帮衬。

这样的长辈,活该人家发达。

杨家住到别墅区差不多三年,门前停着两辆豪华车,正是秀水运输公司看到的那两辆。

季宇瞳一下车就揽着范式的胳膊,生怕被风吹跑似的,两两一对登上台阶,客厅落地大玻璃后面,三个中年人和老头在一圈沙发中谈笑风生。

八成又是找自己麻烦,嘿嘿,看我绕晕你们。

李国昌西装笔挺、精干威严。

李国盛极度随意、发型凌乱,一手拿烟,一手喝茶,不认识的人肯定会错以为是哪个穷亲戚。

昌盛集团的二老板,实职市场规划部副总,不参与具体生产活动,常年在外跑市场、跑人脉,熟悉公司运营的人应该明白,这才是真正的二把手。

四人走到长沙发前,他们同时坐直,季宇飞还没开口介绍,范式已经躬身,“两位李总好,小侄范式,请多指教。”

几人同时纳闷,互相看了一眼,又看向旁边的后辈,眼里全是疑惑,李家老大就算了,虽说互联网兴起,李老二可是个隐形人,自家公司里的人都很少认识。

范式呵呵一笑,“小侄记性还行,记得高一放暑假到运输公司看父亲修车,一辆豪车从眼前驶过,父亲说是昌盛老板的车,当时后座玻璃开着。”

“嘿,你小子总是出乎意料,这本事可真厉害。”杨昌隆笑着让四个年轻人坐到长条沙发。

李老二随意摆摆手,“有心了,我对你可没什么指教的。”

本是句客套话,没想到范式顺杆爬,“李二叔,我们可是同一种人,您最方便指教。”

这没眼力的语气把他逗笑了,“什么同一种人,家资丰厚?”

“您这是笑话晚辈,我和宇飞是光屁股长大的兄弟,我不像他背负着很多家庭,我喜欢与人打交道,市场规划有一种专门生意,叫管理咨询公司,小侄准备注册一家技术服务公司。”

四个长辈,包括旁边的三人,还以为自己听错了,老头直接朝他弹过来一个指甲盖大小的纸团,“扯什么淡,管理咨询公司与技术服务公司是一回事?”

范式不慌不忙弯腰捡起纸团,“大伯,杨叔,我好像说过这事,技术公司卖手艺、咨询公司卖智力、招标公司卖专业、人力公司卖人脉,我迟早都会做,小侄甚至还想做事务所,经纪人、中介、猎头、这不都和李二叔做的事一样嘛,李二叔为自家做,我为所有人做,职业掮客,很有意思。”

“哈哈哈~”

四人同时大笑,老头笑骂道,“小崽子口气不小。”

范式抠抠下巴,原来你们沟通过了,旁边三个同辈替他尴尬,第一次正式的商业社交行为,可不能搞砸了。

范式为了增加说服力,从四人中间起身,直接坐到李家兄弟所在的对面长沙发,挨着李老二,“李二叔,我很明白,做这些事需要广阔的人脉圈子和很多实干人才,所以我准备从技术服务做起,小侄之前所说并不矛盾,我,有技术。”

李老二看他说的很认真,也收起不屑,“是,你可能有点财务天赋,数学成绩好,和技术沾边?”

“我作证,算盘的机电技术很好!”季宇瞳突然大叫。

猪队友!

范式露出一个抱歉的微笑,“天下无人敢说自己机电技术好,这是外行人找打,李叔见谅,但小子的确懂自动化技术,懂装备配套,懂设备管理。”

话音一落,所有人表情顿时像看神经病一样。

杨昌隆为了化解尴尬,向远处的佣人招招手,示意过来上茶。

范式根本没受他们影响,本职专业若被你们看扁,趁早改学校,和郭怡你侬我侬过小日子去。

站起来拍拍屁股,在他们惊愕的目光下,绕到远端,先鞠躬,“大伯,三位叔父,有些话听了,是需要付钱的,小侄给你们解决一个眼前的大难题,鄙人第一次提供智力服务,三位看着办。”

范式没等他们反应,接下来一通机关枪,把三人镇住了。

“冶炼铸造的事随后再说,小侄先说说四位叔父共同的一个生意,采煤。正值行业黄金时,想必诸位前辈所属矿井开采技术相对落后,因为小,也因为投资巨大,炮采方式居多吧!?

经济发展百姓富裕,将会促使企业增加安全投入,也就意味着很多资金单薄的中小矿井面临关停。现在肯定急需扩建释放产能,局限于炮采技艺瓶颈,大概急需普及机采。

矿山行业本身落后与其他制造业,机械化的前提,简单采购投入装备并不能实现。所以,诸位前辈缺的是人,大量的、海量的机械电气技术员和工程师。

我听说很多民营企业与专业院校签订了校聘协议,从人性角度分析,这是望梅止渴,小企业没实力与大企公开竞争人才。

听说有的老板,直接与上大专院校的学生签订定向协议,企业负责缴费,他们只负责学。

我想,还是人性问题,这种方式,慈善大于实效。何况他们要三年学习、实践三年,等他们合格,最快六年过去了,差距越拉越大,诸位前辈企业怎么在市场竞争?”

从不屑一顾到认真倾听,四人很吃惊,三人完全懵逼。

当然不是吃惊于范式的分析,这些问题自家事自家知,吃惊的是一个从未接触企业的高考生,把他们经营的难题,一击而中。

三人看向季父,老头一摊手,“我肯定没说过,我自己都搞不明白。”

李国昌突然叭叭拍手,“有意思,谁告诉你这些的暂且不说,这可不值得叔叔我出钱。”

范式依然很客气,“李叔,我的专业是电气自动化,虽然没有开始学具体技术,但事物的本质一样,装备原理相同,您也可以理解为我学的是机电专业,没人告诉我这些,从别人零零散散的话语中、报纸电视的新闻中猜出来的。”

“猜!?”

就知道你会想歪了。

“您别误会,自动化不是纯粹的学术型专业,是应用整合,只要是设备,我都能给您点建议。”

“是嘛,哈哈,还是全能人才。”

等他笑完,范式才接着道,“李叔,您又误会了。我是搞技术的,玩的是实操和逻辑,用不着和您吹嘘。”

老头此时插嘴,“算盘,太无礼了,年轻人…”

李国昌和杨昌隆同时伸手制止季父的话,眼神一动不动盯着范式,“咱还是说说人的问题。对于设备,你说的再专业,哥几个也不懂。”

范式内心腹诽一句:土包子,嘴上接茬一点不慢。

“设备问题就是人才问题。生意嘛,不能一棵上吊死。小子斗胆猜一猜,昌盛现在大概采用的办法是找技术服务公司培训现有工人,再与设备供应商签订维保售后协议。同时有可能是向成熟大矿急聘退休人才,或者外包开采队伍,让出一部分利润,让包工队来解决技术人员问题。”

四人这次真的来了兴趣,他们商讨两年,考察一年,这个年轻人三言两语全说中了,不得不认真对待。

“好,我为刚才的轻视道歉。范式是吧?你有什么建议?洗耳恭听,若…若有助力,我做主聘你做昌盛技术顾问。”

范式微微一笑,充满自信,“李总,咱们进入主题,说建议前,我得先告诉您,目前这些办法,一个也不能用,治标不治本不说,将来全是天坑,会拖死一个企业。”

李家兄弟表示他们在认真听,老头也饶有兴趣看着这位熟悉的书呆子。

“很多人对煤矿的印象,还停留在洋镐、橛子、铁钎、铁铲等人工挖煤方式,其实哪有纯粹卖力气的矿工,新时代的矿工全是各种设备操作员。若凭工人卖力气出煤,证明这个矿井很落后,必然会被关停。

首先否定高薪聘请大矿技术人员,他们面临的问题与昌盛一样,机械化八十年代就开始了。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同样叫开采设备,内核是两种东西,到现在更是三五年一代。

聘请老员工,不说效果如何,他们只是比新员工更快入手而已…但是,三年后,五年后,十年后呢?这是极其短视的人才储备行为,不是一个企业长久生存之道。

至于外包工队,长久来看,比招聘老员工的伤害更大,因为他们急于求成,赚走了本该属于安全的一部分利润。

与厂家签订维保协议,是被动的销售捆绑,设备天天有问题,厂家会驻地吗?即使能,又是一个开支,如果不能,那完蛋了,最快也得一天才到现场,加上处理故障时间,停机一秒都是巨大的损失。

我猜,这些问题有人也提过,昌盛一定权衡过利弊,大概以为自己财大气粗,不需要。

现在这样选择,就是给以后的企业挖坑,天下行业都在波动中前进,传统能源企业,不可能一路飞扬。

十年,考验的是一个企业的内功,这些解决办法,都建立在一个前提上。那就是昌盛为所属矿山采购了大量的设备。

一套按照三千万计算,每个矿井一套工作、一套备用,加上一套检修。诸位前辈控股六座,那就是十八套、近六亿。

其实还不止于此,开采运输一体而动,开采机械化,掘进必然机械化,整个运输系统能力也得跟上,大概又得六亿元。

昌盛和杨叔的公司估值多少?我听说全部十几E?设备采购占到资产八成,这是梭哈式竞争,商场大忌。

五年后这些设备就会磨损淘汰,再来一次采购??您想一想,到时候,海量的采掘机械因维护不善、使用不善,堆满贵公司,除了卖废铁,别无他去。

五年,十二亿,机械化即使能回本,恐怕连一批成熟的员工都没有培养出来,还有贷款利息呢。

这种违反商业逻辑的活动,绝对不可能正常回本,除非不走寻常路,超层越界超能力生产,这又是找死行为…”

范式说的口干舌燥,停顿一会,趁他们陷入沉思,朝一旁的三人得意挤眼。

吹嘛,别说四个,四百个也撑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