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学史1(修订本)
- 游国恩等主编
- 1553字
- 2023-03-14 15:22:06
说明
本书是为高等院校中文系编写的中国文学史教科书,为了适应教学需要,本书在取材和章节安排上力求符合教学实际。在内容上,希望能给予同学以比较全面系统的文学史知识和正确的历史观念。本书的编者力图遵循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原则来叙述和探究我国文学历史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给各时代的作家和作品以应有的历史地位和恰当的评价。但是限于我们的水平和能力,我们在本书中所已经达到的和我们企图达到的还有很大的距离,同时也要指出,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我国文学史还只有简短的历史,有关中国文学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还有待于文学教学工作者、文学研究工作者长期深入细致地研究讨论,才能得到解决。
为帮助教授本门课程的同志进一步了解本书,这里特就全书的结构、材料安排的一些问题说明如下:
文学的概念是随着文学的发展而逐渐明确起来的,正确认识文学对象或划分文学范围,对研究文学史有实际意义。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努力依照各个时代文学发展的实际状况勾画出它们的面貌,同时还注意到各种文学形式的发展和相互影响,以及它们的源流演变。本书除有专章论述文学艺术的起源外,对各种文学形式的发生发展都有所论述,说明它们的发展线索和继承关系。也正因如此,同时注意到在文学发展最初阶段,散文中的文学作品和历史、哲学著作常常很难划分,就是两汉以后,在一般学术论著和实用文章中也有很多富有文学意味的散文,因此,本书在先秦文学中叙述了历史著作和诸子哲学著作,两汉以后叙述了少数对后世文学有影响的学术著作、历史传记和政论文。
文学思潮的论述是文艺思想史的专门任务,但因为一个时代的文学思潮,或表现为文学的创作,或表现为创作的风尚,或表现为理论的批评,都和各个时代的文学发展有极密切的联系,对文学创作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本书对文学思潮的发展也作了适当的论述。
本书叙述上古至“五四”运动以前的文学,即通常所说的古典文学部分。至于分期,目前史学界尚有争论,有些同志虽然提出了一些新的分期办法,实际上做起来也有困难,因此,我们仍按照北京大学一九五五级集体编著的《中国文学史》分全书为上古至秦统一的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代文学、元代文学、明代文学、清初至清中叶的文学、近代文学——晚清至“五四”的文学等九编。除末编按社会形态划分外,其余则基本以主要封建王朝作为分期的标志。在我国封建社会漫长的发展中,封建王朝的更替,往往是长期阶级斗争的自然段落,它或多或少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带来了若干新的特点,它也对文学的发展起制约作用,影响着一个时代的文学风貌。因此,尽管以主要封建王朝作为分期标志,不是严格的科学划分,但它也有助于我们掌握我国文学的发展,我们还是采用了这种办法。
本书由游国恩(北京大学)、王起(中山大学)、萧涤非(山东大学)、季镇淮(北京大学)、费振刚(北京大学)主编,并按历史顺序分别由游国恩主要负责先秦两汉部分、萧涤非主要负责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部分,王起和季镇淮主要负责宋元明清近代部分。编写工作采用个人执笔集体讨论的方式进行,最后由主编审查定稿。参加执笔和集体讨论的还有廖仲安(北京师范学院)、孙静(北京大学)、李修生(北京师范大学)、沈天佑(北京大学),他们还参加了全部或部分定稿工作。此外吴文治(中国人民大学)、邓魁英(北京师范大学)、裘汉康(中山大学)和北京大学的研究生陈铁民、孙玉石、张菊玲、李银珠、李灵年、李有德、孙文光也参加了初稿的写作,图书资料工作由施于力(北京大学)担任。
冯至同志最后审阅了全稿,提出不少宝贵意见。还有一些同志也给予我们很多帮助。在这里,特向他们表示感谢。同时,我们也希望本书出版后,能得到更多同志的批评指正。在编写过程中,我们还参考了国内学者的有关论著,吸收了它们的研究成果,文内未一一注出,在此一并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