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文明中的船文化

地中海文明中的船文化

欧亚大陆和非洲大陆被称为传统的旧大陆,地中海既被这相对独立的三个大陆环抱,又是连接这三个大陆的海上枢纽;它融进了三大洲的河流,也融进了三大洲的文化;它给予利用、开发它的三大洲以平等机会,也静静目睹着其中的生存竞争。终于,欧洲人成为地中海文明的主人。与大河文明完全不同,这个文明的基调是蓝色的。

克里特的商船与战舰

古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个经世流传的故事。腓尼基城邦推罗的国王阿革诺耳有一个美丽的女儿,名叫欧罗巴。一天,天神给她一个奇异的梦:两块大陆—亚细亚及其对面的大陆—变成两个妇人正争吵着要占有她。其中,那个温和而又热情的妇人亚细亚说,这个可爱的孩子欧罗巴是她诞下并养育的。而另一个妇人却像偷一件宝物一样地抱着她,要把她献给持盾的万神之王宙斯。后来,欧罗巴真的骑上了宙斯变成的公牛,公牛驮着她走出草原,走近海岸,跳入海中,来到克里特岛,做了宙斯的人间妻子。从此,收容她的那块大陆用她的名字“欧罗巴”命名。多么动人的传说!它生动演绎了腓尼基人把欧亚两大洲连接起来的历史事实,也强调了克里特在古希腊乃至欧洲文明中的历史地位。

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提香的画笔下,腓尼基少女欧罗巴被强行抱至天神宙斯化身而成的公牛背上,来到克里特岛,成为宙斯的妻子(Titian,The Rape of Europa,1560—1562,波士顿伊莎贝拉·斯图尔特·加德纳博物馆藏)

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从国际空间站拍摄的这张照片展示了克里特岛被一片蓝水环绕的梦幻般的美丽场景,画面上的银光是由于海水反射光线形成的(2011)

的确,腓尼基人登上古希腊和欧洲大陆必须先到克里特岛,因为克里特岛处于地中海地区得天独厚的中央位置,拥有辉煌的文明。

克里特岛是古希腊文明的发源地。它位于地中海东部,东西长约250公里,南北宽约60公里,与深入地中海的伯罗奔尼撒半岛隔海相望,犹如爱琴海的门户。它向东可登陆小亚细亚连接西亚文明诸地区,向东北穿过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可进入黑海,向南可连接东北非的古埃及,向西越过爱奥尼亚海则是意大利和西西里半岛,克里特岛的商人们可以在一直看到陆地的情况下航行到地中海沿岸的所有国家。特殊的地理位置,构成了克里特岛与海洋的天然联系,成为最早的海洋文明发祥地。

从克里特岛的米诺斯文化早期的遗迹可以看出,克里特人很早就把海洋作为生存空间,擅长渔猎。公元前3000年时克里特岛东部地区就形成了一个海上贸易中心,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画有船只的物品,船身有带龙骨的横梁,被认定是腓尼基毕布勒人造的船。研究判断,从那个时期开始,克里特人就发现了腓尼基毕布勒人的优质海船,他们向毕布勒人购买性能优良的船只和雪松板,甚至派兵驻扎在毕布勒,建造适应他们需求的、性能更加优良的商船。有了这些具有坚实龙骨的海船组成的船队,克里特人的海上贸易活动日益兴盛。

公元前2000年以后,克里特岛进入了青铜器时代,一些奴隶制城邦逐步建立,手工业和农业逐步分工,考古发现的这一时期的青铜双面斧、短剑、长剑以及金质和银质的工艺品都很精美。米诺斯文明有自己的文字,尤其是岛中央的克诺索斯王宫是米诺斯文明的代表。王宫经过数次毁建,新王宫时期(前1700—前1500)最后建成的王宫面积达2.2万平方米,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千门百户、曲折相通,三大洲的珍奇宝物齐聚于此,其繁荣程度令人惊叹。

与大河文明不同,克里特文明对海洋、海上贸易具有绝对依赖性。因而,最能体现米诺斯文明的是其造船业和航海业。从现存的壁画和工艺品看,米诺斯工匠已经能建造船头高翘、单桅桨帆的船,船身使用优良木材建造,有龙骨结构,船上建有牢固的舱房,船尾置长桨做舵,并建有小舱房避风雨,建造思路显然是为了有利于海外远航。有的船使用数十名乃至上百名桨手,显然是战船,船尾还有铜质冲角,也昭示着“船”向“舰”的功能发展。传说克里特国王米诺斯是第一个组织海军的人,他在东地中海沿岸建立了几百个商栈和最早的殖民地;他用海军舰队武装保护海上贸易、占领海外市场;他使商船和战船专门化,他的船队控制了东地中海海上贸易网,从塞浦路斯运回铜,从努比亚(今苏丹境内)换来金,从西班牙买来锡,向当时最富裕的埃及运送皮革、木材、肉类等大宗货物。集欧、亚、非三大洲的资源,以克里特岛为中心的蓝色文明从此繁荣昌盛起来。

克里特岛克诺索斯王宫遗址

现代人对克诺索斯王宫的想象性重构

米诺斯文化遗址的壁画,画面上有海船和陆上的定居点(约前1800)

克诺索斯王宫遗址的海豚壁画,彰显了海洋文明的显著特点

据说,在当时的克里特,所有城市都不用设防,因为这个国家拥有一只强大的海军足以保护该国不受侵犯;这个国家贸易所到之处,强大的海军承担着保护和占领海外市场的职责,于是,克里特岛的统治者被称为“海上之王”。克里特海军成为保护米诺斯王朝海上商业活动、增加国家财富的有力工具。

古希腊的三层桨帆战舰

古希腊文明最初也离不开江河之水。古希腊神话说,是先知先觉的普罗米修斯撮起泥土,用河水润湿,塑造了人。的确,大地是人类共同的母亲,江河是母亲温馨的乳汁,孩提时代的人类,谁能不仰仗她、依恋她呢?然而,母亲似乎不那么公平,她赐予古希腊的财富,没有大河文明的国家多。古希腊全境山岭连绵,群山把各地分割成小块,内陆交通阻塞,缺少肥田沃土,因而也缺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条件。它不得不过早地离开母亲,去寻找新的生存之道。于是,它找到了地中海,找到了这片蓝水。

从地图上看,希腊半岛是那样深情地伸入地中海,将两侧的水域分成两个小海,东为爱琴海,西为爱奥尼亚海。据说,古希腊本土除了北部以外,没有一个地方距离海有超过50公里的距离。公元前20世纪左右,迈锡尼城邦国家和迈锡尼文明发展起来。与其他入侵的游牧部落不同,迈锡尼人效仿克里特人,面向海洋发展,到公元前16世纪时已吸收了大量的“米诺斯文化”。他们建立起一支令人生畏的海上力量,抓住各种机会进行商业活动,也进行劫掠的海盗活动,并在罗得岛、塞浦路斯和小亚细亚西海岸建立海外殖民地。迈锡尼的生产力迅速发展,金属冶炼和手工业制造技术水平逐渐超过了克里特岛,逐步瓦解了克里特的经济霸权和海上霸权。公元前15世纪,迈锡尼人攻占和劫掠了克里特岛,势力从希腊半岛扩大至整个爱琴海,取代克里特成为地中海的海上强国。公元前1450—前1100年是迈锡尼文明的鼎盛时期,古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周边的阿提卡、优卑亚、斯巴达、雅典、科林斯等沿海城邦都相继兴盛,被迈锡尼文明所包容。

公元前12世纪,迈锡尼同盟与小亚细亚的特洛伊发生了一场著名的战争,史称“特洛伊战争”。荷马所著史诗《伊利亚特》追记了这场战争。据《伊利亚特》记载,迈锡尼一方共派出29支舰队共1116艘舰船,其中阿提卡50艘,优卑亚40艘,每条船上的水手人数一般为50人,最多的达120人。迈锡尼同盟的舰队由阿伽门农率领,历经10年,最后用木马计攻克了特洛伊城,取得了胜利。这支舰队的总数显然有所夸大,战争实况已不可考,但古希腊人的航海活动和海军发展较早,舰队强大,是合乎史实的。

迈锡尼战士头像(前14—前13世纪)

用铜片制成的迈锡尼战士的盔甲(约前1400)

公元前8世纪后,希腊诸城邦兴起,开始大规模地移民,进行广泛的殖民活动。其殖民的范围,较近的包括爱琴海北岸和希腊西北部的一些地区,较远的包括东方的赫勒斯滂、博斯普鲁斯海峡和黑海沿岸许多地区,西方的意大利、西西里岛,以及法国南部和西班牙东南部地区。此后的200年是希腊海上贸易的鼎盛时期。其间,在地中海和黑海沿岸有大约250个希腊的商业贸易货栈。希腊商船可以从黑海各港口出发,沿多瑙河上行,到达北欧各国;在相反方向上,它们还可以穿越红海和印度洋,甚至进入印度河谷地。为了保护海外贸易,在海上战胜敌人,希腊人对腓尼基人的帆船作了进一步改进。其中,以雅典人建造的三层桨帆战舰最为著名。

古罗马塔布拉伊利亚卡(Tabula Iliaca)的浅浮雕,描绘了特洛伊战争的场景,可看到海上的舰队(左下)和陆地上的攻城战(约前1世纪,罗马匹皮托尼亚博物馆藏)

今人复原的希腊三层桨帆战舰“奥林匹亚号”

三层桨帆战舰,船身窄长,因木桨在船的两边各排列成三层而得名。船长约40—50米,宽约6米,排水量约100吨,船上配有198名桨手,上层60人,中、下层各54人,后备桨手30人,每支木桨长约4米。划桨时水手按统一口令合着节拍一致行动,由两名舵手掌握航向。为了避免三层桨相互撞击,各层桨伸出的船舷孔保持一定的大小,以制约其上下活动的幅度。船上两个桅杆都安装了风帆,作为辅助动力,但在作战时只划桨驱动。桨帆战舰向木桨风帆战舰的发展是一大进步,但使用的还都是冷兵器,战船上的主要武器是位于船首下面的冲角。技术决定战术,当时海战主要战法是接舷战,有3种形式:一是冲角撞击。在船艏吃水线处有一个突出约3米的金属冲角,是三层桨帆船主要的战斗部位,作战时用以冲撞敌舰,即利用船只自身重量和划桨获得的速度,用船艏巨大的包青铜冲角撞击敌船,使其舷破沉没;二是侧舷切桨。即沿敌船一侧紧紧擦过,用金属冲角将其一侧船桨齐刷刷切掉,从而使其失去一侧动力,只能原地打转,然后将其撞沉或擒获;三是接舷战斗。即在船上布置配备矛、剑、弓、标枪等冷兵器的军士,当两船接舷时,军士们强行跳帮登船,与敌人展开白刃格斗,消灭敌人,夺取敌船。这些战术的实施对舰船高度、速度和机动性能提出了要求。为此,雅典人不惜降低船的适航性和舒适性,减少货物容量和最大航程。三层桨帆船代表了当时海军最先进的装备技术,使希腊海军屡屡得胜。在此后大约两千年的时间里,这种长而吃水浅的战船始终是西方世界的主要作战船型,撞击和跳帮也一直是海军作战的基本战术。

古希腊把海军带进了木桨风帆战舰的时代。

从牛拉桨叶轮到罗马舰队

作为古代罗马国家发祥地的意大利半岛,位于地中海中央,北以阿尔卑斯山脉为界,地形狭长,形似皮靴,三面环海,有漫长的海岸线。

罗马人于公元前753年在半岛中部的台伯河畔建立了罗马城和城市公社,于公元前509年建立了奴隶制的罗马共和国。此时,罗马共和国不过是一个小国寡民的城邦,北面有一度统治过罗马的强国伊达拉里亚,南面有一些拉丁城邦和萨莫奈部落,意大利半岛南部沿海和西西里岛则是希腊人的殖民地。此后的200多年,罗马人发动了多次战争,占领了拉丁城邦,打败了萨莫奈人,征服了意大利南部希腊人的移民城邦,控制了整个意大利半岛的大部分地区。之后,它又开始向西地中海地区扩张,由此与海上强国迦太基形成了尖锐的对抗。

迦太基遗址(位于突尼斯首都突尼斯城东北17公里处)的浅浮雕:一名迦太基男子驾驶着一艘带有两个桅杆的轻便小艇在海上航行(约200)

迦太基原是腓尼基推罗城邦建立的殖民地,位于今北非的突尼斯境内,商业发达。非洲北部的农作物,中部的象牙、金砂乃至奴隶都从这里出口,不列颠的锡,西班牙的金、银、铅等矿产也在这里集散。在罗马共和国建立的时候,迦太基人的贸易已经一直向西扩展到北海和西部非洲。公元前508年,迦太基与罗马签订了一个条约,规定:“罗马人及其联盟不应航行过美丽海角(位于迦太基城北不远的地方-笔者注)”,如遇风暴或被敌人赶到那里,“不能在那里停留5天以上”,不得购买任何东西;乘罗马船只去利比亚、撒丁出卖货物的人,要有书记介绍和国家担保等。此时迦太基的强势是明显的。公元前480年,迦太基人沿着西非洲海岸航行到喀麦隆,至公元前3世纪已经占有北非西部沿海、西班牙南部沿海、西西里的大部、科西嘉、撒丁、巴利阿里群岛等地,成为西地中海强国,垄断了西地中海的贸易。有评论说,当时迦太基的“商船和战船挤满了它的繁盛的海滨。从西西里岛到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是迦太基的一个内湖”。迦太基的海军实力也很强大,舰队拥有数百艘战船,舰船多为五层桨大船,不仅数量多、装备先进,水手也有丰富的航海经验和海上作战经验,冲撞、侧击、接舷和破坏战斗队形等战术使用娴熟。公元前348年和前306年,迦太基又先后两次迫使罗马与其签约,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如禁止罗马船只航行过西班牙的马斯提亚(帕洛斯角以东),禁止罗马与非洲、撒丁岛之间的贸易,而迦太基承认罗马对拉丁姆的主权。古罗马不是一个海上强国,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海上武装,不得不在两个世纪的时间里听命于迦太基,承认迦太基在西地中海的控制权,甚至听任迦太基占据其家门口极具战略意义的西西里岛,封锁罗马东向的贸易通道。据说,一个迦太基的船长曾高傲地说:“罗马人不得到我们的允许就不能在海里洗手。”

今人对古代迦太基的想象性再现。前面的圆形港口是迦太基的军事港口(Cothon),迦太基的所有战舰都停泊在那里,背景为拜尔萨山和突尼斯湖(突尼斯迦太基国家博物馆藏)

公元前3世纪,为了夺取迦太基占领的西西里岛,罗马人开始尝试造船。作为一个陆上民族,他们很勇猛,也很急功近利。他们砍伐大树,做成大木筏,试图用人类最原始的漂浮工具渡过海峡,登陆西西里岛,打败迦太基人。于是,由几百个木筏组成的新型罗马军团出现在海面上。每个木筏中间都有三头牛在转圈圈,它们在拉动一个绞盘,绞盘带动最简单的桨叶轮,以此推动木筏前进。罗马人太有创意了,他们把农耕文明的先进生产力接种到海上,制造了举世无双的牛拉明轮船。然而,这种牛拉绞盘带动桨叶轮的木筏没有行之有效的操舵设备,在很深的海峡中航行时又无法使用篙,遇到湍急的海流时几百个木筏被冲向四处,其结果可以想象。

罗马人开始认识到,没有真正的战舰就不可能战胜迦太基这样的航海民族,取得地中海的霸权。于是,在迦太基人占领的西西里岛对岸的海滩上,罗马人又制造了另一番不同寻常的景象。几千名罗马军团的士兵坐在木板搭起的台子上,有的干脆坐在沙滩上,按照统一的口令,挥动手中的木杆练习划桨。与此同时,罗马的工匠们也在拆卸一艘遇到海难漂流到岸上的迦太基战船,研究它的结构,测量它的部件,绘制造船图,努力学习迦太基人的造船工艺和技术。他们在希腊技师的帮助下,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把整片整片的森林变成了罗马舰队。这支舰队由160艘战舰、30000名划桨手组成,但可以想见,这支新建立的罗马舰队缺乏技术高超的水手,船身笨重,冲撞、侧击等海战战术运用不熟练,相对于迦太基海军来说,很难取得优势。为弥补这些不足,罗马人只能出奇制胜,把自己在陆战中短兵相接的格斗优势发挥出来,于是,他们发明了一种叫“乌鸦吊”的登船工具。“乌鸦吊”是一块5米长的接舷吊板,能灵活地左右摇摆,吊板的前端装有铁钩,当敌船接近时,可以放下吊板钩住敌船,形成一个“接舷桥”,勇猛善战的罗马士兵通过“接舷桥”迅速登上敌船甲板,进行陆战式的厮杀格斗,变劣势为优势。

古罗马牛拉浆叶轮(De Rebus Bellicis,15世纪)

罗马的三层桨战舰,使用的乌鸦接舷吊桥大大削弱了迦太基人在海上的军事实力,使罗马人在地中海西部形成了自己的海军优势

从一个有着陆军传统的民族转向发展海军、敢于和善于海战,罗马人的学习精神值得佩服。在罗马人的造船事业中,除了“乌鸦吊”以外,其他的武器装备制造技术,都是向其他民族学习来的。他们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从公元前264年到公元前146年,罗马人和迦太基人进行了长达100多年的三次布匿战争(迦太基为腓尼基人所建,罗马人称腓尼基人为“布匿”人),直至胜利。这一时期,罗马海军广泛使用的主要是三层桨战船和“彭特”型战舰。“彭特”型战舰的大小和桨数与希腊的三层战舰相似,兵器为弩炮和弹射器,还有在接舷战时用来拖住敌船的吊锤、“乌鸦吊”和跳板。到了后期,连迦太基人都相信,他们的对手绝不是海战的新手。的确,善于学习的罗马人不断地改进和提高战舰的性能,包括向海盗学习。在后来的亚克兴海战中,罗马人使用的舰船就采用了海盗船的先进技术,并在船艏和船艉都装上金属冲角,且重视弩炮和弹射器的发展,逐渐将其作为主要兵器。这种船保证了以后的罗马舰队在三次布匿战争中大获全胜,并从此建立了长达5个世纪的海上霸权。

亚克兴海战(Laureys a Castro,1672,伦敦英国海事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