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叙事学是一门颇具理论难度的学科,这与其创建初衷有一定关系。顾名思义,叙事学应当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各种叙事现象,但那些为学科打基础的经典叙事学家却宣称不做“阐释的侍女”,“叙事学的目的就是做分类和描述工作”,这不啻将自己的理论囚禁在高高的象牙塔之内。平心而论,叙事学的武库中还真有不少可用于阐释的利器,可惜的是由于某些理论过于“精深细密”,作为工具方法似乎有点沉重,要把它们搬动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

叙事学领域的书籍目前已多到让人应接不暇,但在学院派的高头讲章之外,似乎还应该有一本轻松活泼的趣味性读物,它可以引导读者绕过那些理论上的巉岩巨石,于不经意间来到一个可纵览云飞的隘口。笔者在叙事学领域内跋涉三十余载,深知行路人只要听说前头有美景,往上攀登的劲头就会立马大增。事实上不管多么复杂深奥的研究,其始发必与研究者的某种好奇心有关,而好奇心引发出的兴趣一旦熊熊燃烧起来,旁人眼中再枯燥的工作在研究者那里都会变得有滋有味。

叙事即讲故事,展示讲故事活动中那些好玩有趣的侧面,意在把读者带到相关问题(有些可能还是前沿问题)的入口处——许多人就是在兴趣驱动下选定自己学术研究的志业。梁启超在东南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还说做学问时“你只要肯一层一层的往里面钻,我保你一定被他引到‘欲罢不能’的地步”,我想只要走进了学问的某个入口,再要退出来恐怕真是“欲罢不能”了。

本书设计了101个问答,一问一答的形式便于迅速切入话题,回答之后的评点用三言两语作归纳。问句在这里并不重要——其功能只在吸引眼球请君“入縠”,重要的是回答中涉及的理论和观点。这101个问答分别归属在“缘起”“故事”“叙事传统”“讲述”“策略”“感知”“可能的世界”和“人与物”等名下,但这种分类并不绝对,许多条目从性质上说都在“两可”甚至是“多可”之间。似此读者不必拘泥于本书次序,随手翻阅甚至是从后往前读都未为不可。为便于理解,本书举述对象除脍炙人口的中外叙事经典外,也引入了一些流行的影视作品。为适应短平快的当代阅读节奏,每个条目连问带答千余字,以适应一部便携书的篇幅标准。

作为一本趣味性读物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著作,本书许多内容虽然源自笔者此前的著述,但一些复杂的理论阐释已经删繁就简,文字表述也尽量避免佶屈聱牙。学术著作中的作者不苟言笑,个人趣味与喜好只能藏匿于字里行间,但在本书中一些有意思的东西可以大大方方显露出来,所以写作本书时笔者感到一种难得的惬意。但是必须承认,受文字篇幅限制,每个条目对相关话题的探讨都是点到为止,不可能作酣畅淋漓的发挥。趣味不能代替努力,本书充其量只能唤起读者对叙事学的好奇心,要想窥其堂奥还须下大功夫作认真仔细的进一步阅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1世纪以来集中推出了一系列叙事学方面的论著和译作,读者制定自己的阅读书目时可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