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前言

施寒微

这部《中国文学史》是对中国语言及文字传统进行研究的成果。中华文明拥有全人类最为丰富的文字遗产,从中折射出各种跌宕起伏的命运与经历,特别是人们在思考世界以及人在天地间位置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聪明和智慧。想要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我们就必须了解中国的文学。从广义上讲,这个文学既包括诗歌和小说,也包括哲学,以及多种多样的知识记录和付诸语言的对世界的理解。当然,中国文化的特点并不仅仅体现在书面记录的知识中,还包括了音乐传统、风俗习惯等其他元素。但是,语言和文字对中国不同年代、不同群体的人来说,都在其学习与塑造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并且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我之所以会写这部《中国文学史》,是想要更好地了解那些擅长读写的中国精英们的精神世界。当然,我也清楚自己在写作的时候,是循着前人在经典化过程中开拓的道路前行,这其中也包括我的老师们。现代意义上的文学史是从18世纪才出现的,中国20世纪的文学史撰写者们依照的也是国际上通行的方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部《中国文学史》可以看作是形成于近代的国别文学史范畴下的当代研究成果。

文学史中也会有转折、摒弃或者新发现,这个过程历经各个朝代、不同世纪,从来不会终结。因此,研究书面流传下来的资料对每个想要更好地认识中国的人而言都必不可少,对那些具有中国血统,身份因此与这种传统联系在一起的人也是如此。这或许会让人感到是一种负担,但几千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吸收和研究丰富多样的传统非但不会抑制我们的创造性和自由,反倒会让我们更加有创造力,更加自由。

对中国人来说,中国文学从某种程度上是他们建立自我认知的基础,对这个世界丑陋一面或者成功人生的思考渗透其中。不论是《诗经》,屈原的《楚辞》,司马迁的《史记》,还是《搜神记》这样的故事集,或者《金瓶梅》《三国演义》《红楼梦》这样伟大的小说,抑或是谢灵运、杜甫、苏东坡的诗,鲁迅、郭沫若、巴金以及20世纪诸多女作家的作品,当我们想要解释过去,决定未来的时候,所有这些文学作品都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

就这样,中国文学在中国是人们互相理解的平台,同时,它作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又将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联系在一起。这些文化之间的交流已经有悠久的历史,对边远地区或遥远国度叙事题材和学说的研究在中国一直享有重要的地位。人们还没有接触现代西方文学和创作的时候,包含有叙事题材及诵读形式的佛经就早已经来到中国,在这里经过适应性的改变,同时促进了新的文学作品的产生。

我们要不断地重新认识各种传统,借此更新和加强我们的自我认知,并坚持思考和质疑,能明白这一点的人,就能够体会到探究自己和“他者”的文学传统能够带来多么大的乐趣。正因如此,能够与中国和中文世界的读者分享我最初用德语撰写的这部《中国文学史》,我感到非常高兴。

2020年6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