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名画全知道(新版)
- 马帅编著
- 1756字
- 2023-04-23 19:30:04
游春图
入选理由
名画档案
画家小传
展子虔,生年不详,卒于604年,勃海(今山东阳信)人,历经北齐、北周,到了隋朝,展子虔做过朝散大夫、帐内都督等。擅长画宗教造像、车马、人物、楼阁和山水等,尤以山水成就最高。据著录,他还作有《宫苑图》《弋猎图》《北极巡海图》等,在洛阳、长安等的许多寺庙也可以见到他的壁画创作,但流传于世的只有《游春图》这一幅。
名画欣赏
展子虔的山水画成就很大,他的《游春图》对推动绿水青山的画法起了重大作用。他以巧妙的经营和丰富的色调,画出了春光明媚的湖山景色。一片江南烟水,翠油葱茏,春波荡漾,表现了山川的美丽和辽阔,给人一种“人在山中游,马在道上走,岸边有桃花,水中有行舟”的立体感。
这幅画的特色首先在于构图置景的境界阔大,气宇轩昂。从山峦坡石的勾写,到离离落落的远近树木,甚至精致细密的网纹水波都被描绘得形如真物。展子虔采用一种图案化、势若布弈的意念空间处置方式,通过表现山水坡树整体势态若断若续的绵延盘旋,通过对山脉蜿蜒态势的回环曲折有意无意的表现,使平远、高远、深远的景象得以壮阔的体现。画卷开始,近处露出倚山俯水的一条斜径,路随山转,直到妇人立于门前的竹篱边,才显得宽展。由此向上,山隈岸侧,树木掩映,通过小桥,又是平坡,布篷游艇,融于其中。下端一角,便是坡陀花树,围绕山庄。在整个意境中,势若奔趋的山峦无疑是画面主旋律的呈现,而树木的略略点缀则使山峦显得更为峻厚。
画面采用俯视法取景,将远景、近景一同向中景聚拢,使各种景物完整地统一在一个画面中,而且以青绿钩填法描山川、树木,繁花和远山上的树丛则直接用色点染,朴拙而真实地描绘了自然春色,重叠的山冈、平远的河水构成了全图“远近山川、咫尺千里”的效果,游春的男女纷纷涌向山间水湄,他们有的骑马伫立水滨,有的乘船泛于水中,有的在岸上迟疑不进,有的望春波翘首待渡,增添了画面的欢快气氛。而且,作者运用了粉托手法使这些人物显得格外醒目,就好像是画龙点睛一样,一下便凸现了游春的主题。
展子虔的《游春图》曾被宋徽宗亲笔题名,这幅作品表达出了赞美春天、赞美河山的乐观情感。《宣和画谱》对展子虔曾给予这样的称赞:“写江山远近之势尤工,故咫尺有千里趣。”展子虔的山水画比起六朝前山水画那种“水不容泛,人大于山”的稚拙画法要成熟得多。据史料记载,展子虔所画的《仙山楼阁图》以青绿勾勒为主,笔调甚为细密。《游春图》中的色彩也主要以青绿为主,对春山春树的青绿进行的强调虽然没有完全脱离六朝的稚拙气息,但在山的空间布置等许多方面,已较以前大为发展,青绿山水之体已确立,展子虔的这种画法被后人称为“青绿法”,展子虔的青绿山水画风开唐代李思训父子青绿山水(或称金碧山水)的先河。所以古人说《游春图》是中国山水画进入“青绿重彩,工细巧整”新阶段的标志之作。
画外音
中国山水画的起源,传说在黄帝时“造山写形”就已初现端倪。晋时正式创立,顾恺之《庐山图》《雪霁望五老峰图》(皆已失传),是这一时期山水画代表作。而隋朝展子虔所绘《游春图》则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
后人称展子虔为“唐画之祖”。有人把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展子虔称为唐以前杰出的四大画家。
绘画知识
简称“院体”“院画”,是中国画的一种。一般指宋代翰林图画院及后宫廷画家比较工致一路的绘画。也有专家认为是专指南宋画院的作品,或泛指非宫廷画家而效法南宋画院风格之作。为迎合帝王宫廷需要,这些作品多以花鸟、山水、宫廷生活及宗教内容为题材,作画讲究法度,重视形神兼备,风格华丽细腻。鲁迅在《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中曾说:“宋的院画,萎靡柔媚之处当舍,周密不苟之处是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