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一

钱铭怡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

中国心理学会理事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世界心理治疗学会会士

看到本书时,我被书名中的“陷阱”二字所吸引。在心理治疗本书用心理治疗指代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用心理治疗师或治疗师指代心理治疗师和心理咨询师。过程中有哪些陷阱呢?这让我很感兴趣。

本书作者基于对成千上万名来访者的研究,提炼出了来自来访者的依赖性陷阱、系统替代家庭陷阱、纵容陷阱、错误设置陷阱、痛苦陷阱、恶性自恋陷阱及无响应陷阱。

我们常常在心理治疗和督导实践中发现类似的陷阱。常有心理治疗师哀叹,自己做了所有的努力,使用了所有自己能够应用的专业技术,但所有的努力并未呈现该有的效果。这时,我们会检讨自己是否在治疗过程中哪里做得不对——评估不准确?概念化不完善?目标不合适?计划过于冒进?技术方法使用不当?当然,我们也会评估来访者的状况——来访者没有改变的动机?改变会给来访者带来丧失?来访者的问题或症状给他们带来不小的继发性获益?

这时,我们应该怎么看待来访者,怎么看待他们问题的成因,又该如何处理和面对上述问题呢?心理治疗师及其督导师们会因时因地、针对具体问题提出概念化的理解、解决的方法及处理的意见。但是,我们并未把这些内容进行归纳整理,更未能写成著作与更多人分享。

当我们面对困难的来访者时,可能无法及时意识到那些来自来访者的陷阱,也往往没有意识到我们应该及时与来访者讨论并指出他们自身的问题导致他们陷入了当前的困境。有很多来访者的陷阱对来访者而言是有功能的。本书的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我们继续为来访者提供治疗,反而可能在“助长”其问题和症状。

我们常常讲,专业人员在心理治疗中应实践善行的伦理准则。善行并不意味着我们即使面对治疗几乎无效的来访者,也要持续地做一些无谓的努力。怎样对来访者更好,或者对他的长久利益、人生更好,是需要我们考虑的。本书在此方面的提点对我们非常有启发意义。如果持续治疗对来访者的症状改善或个人成长无益,放手也许反而是善行的一部分。

除了来访者的陷阱之外,本书作者还列举了两种心理治疗师的陷阱:救世主陷阱和理想主义陷阱。当我们面对那些身世悲惨、遇到困难经历的来访者时,很多心理治疗师都会被激发出悲悯和共情的部分,甚至是助人情结,落入救世主陷阱;或者可能总是认为自己的工作能够最终帮助来访者达到一种理想的状态。本书作者指出,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心理治疗师需要警惕自己的救世主心态,这无益于心理治疗。我们需要打破自己可以帮助所有人的幻想,直面我们无法给予很多来访者进一步帮助的事实。

在遇到上述来访者及心理治疗师的陷阱时,如果我们持续地陷入其中而不自知,那么我们最终可能会发现,无论做了多久的心理治疗,无论我们做了什么,都无法使治疗工作取得进展,那时,我们自己可能会陷入无助与无望之中;这会令我们身心疲惫,无法更好地为更多需要帮助的来访者提供专业服务。及时发现心理治疗中的陷阱,该放手时放手,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给其他来访者留出更多的机会,也让那些无法真正获得心理治疗帮助的来访者能够去面对他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通过阅读本书,我体会到,来自来访者的陷阱可能最初给人的印象是愉悦的。因此,当你面对那些最初每次都会赞美和肯定你工作的来访者时,你可能会非常喜欢他们。但是在持续工作的过程中,他们的状况并无改变,你对他们的感受逐渐变为负性的,你越来越不愿意见到他们。这时,你就需要提高警惕了。这可能是来自来访者的某种陷阱,或者当来访者接受过多心理治疗师的治疗时,如果来访者见到你,对你说你才是那个对的人,那么你更需要注意,警惕自己是否遇到了来自来访者的陷阱。

当心理治疗师遇到这些陷阱又难以自拔时,寻求督导,倾听专业的资深人士的建议,及早发现,及时处理,是对来访者和对自己都适宜的选择。当然,也会有个别心理治疗师希望持续从某些来访者那里获得治疗费,对来访者不会主动放手并及时结束无意义的治疗。这并非为了来访者的需要,而是优先考虑心理治疗师个人的需要,这样做是否与善行的要求一致,需要心理治疗师认真进行思考。

我不了解本书的作者,也不认识本书的译者,只是与本书的审校者侯志瑾老师相熟。不过,我想向国内的心理治疗师推荐本书并非源自熟人的面子。通过阅读本书,我确切地相信,本书的作者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善于发现和总结问题。本书的作者对来自心理治疗师和来访者的陷阱进行了分类,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识别和处理方法,这是国内的心理治疗师需要学习的。另外,除了案例中来访者的名字是国外的译名之外,阅读过程中没有令人感觉本书是一本译著,这一点难能可贵。

2023年3月2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