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叔伦

732—789,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江苏金坛)人。历任抚州刺史、容州刺史兼容管经略使,后人称之为“戴容州”。在任期间,政绩卓著,以清明仁恕见称。诗风朗练。贞元五年(789)四月,上表辞官归隐,在返乡途中客死于清远峡(今四川成都北)。今存《调笑令》词一首,开宋代边塞词的先声。有《戴叔伦集》。

调笑令戴叔伦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注释】

①胡笳: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吹奏乐器,似笛。

【赏析】

唐代西北边境邻吐蕃、回纥,边事频繁,故唐人诗词多有言征戍之苦的篇目。这首词正是这样一首边塞词,描绘一个老兵在雪晴月明之夜,因思乡而悲极愁绝的情景。

“调笑令”本是欢乐的曲调,作者却以旧瓶装新酒,赋之以悲凉的感慨。词开首一唱三叹,以边草起兴,令人感慨唏嘘。边草是边塞的白草,秋天变白,冬天枯干。归期渺茫的老兵以边草自喻,思乡之切与怨怅之深交织在字里行间。

后两句写晴雪、明月,本是寂寥、旷远之景,愈发衬托出老兵的孤苦无依,可谓“以幽景写哀情”。

最后三句,胡笳之音哽咽不息,直诉愁肠满怀的心情,旷远疏淡中,字字血泪。古来征战,多有“醉别故里空戍边”的千古长叹。

词的品赏知识

边塞词概述 边塞词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词,兴起于唐代。这类词思想性深刻,想象力丰富,艺术性强。

词本是言情之作,而边塞词更是饱含了当时世人爱恨恩怨的血泪。究其丰富的情感内蕴,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情感类型:平戎之志、异域之感、忧思之怨、亡国之痛。这首《调笑令》当归为忧思之怨,深刻反映了边疆战士的征戍之苦、思乡之苦,感情基调十分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