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我们最常听到的诗,也是在清明时节,我们对亲人以及祖辈们的思念。
清明节在公历04-06日,拜清(清明拜祭祖先)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至后10天,有些地方的拜清活动长达一个月。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它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清明节源自早期人类的祖先信仰,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关于清明节的来历,有两种主要的说法。一种是清明节最初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另一种说法是清明节起源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此外,清明节还有荡秋千和放风筝等活动。荡秋千的历史非常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放风筝则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筝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总的来说,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而且清明节,也融汇了寒食与上巳两个节日习俗。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的禁火、冷食风俗与上巳郊游等习俗活动相融合定型;由于寒食节的禁火、冷食习俗移置到清明节,北方一些地方还保留着在清明节禁火与吃冷食的习惯。
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地位。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这实际上不过是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的一个官方认定。
清明节风俗丰富,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
清明节不仅有祭扫、缅怀、追思的主题,也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春秋二祭,古已有之。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蕴含着精神信仰和节俗礼仪等内容,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节形成的重要因素。
清明节扫墓祭祖习俗,经历代沿袭已成为固定的礼俗主题。每逢清明时节,人们无论身处何方,都会回乡参加祭祖活动,缅怀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