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近年来,在卫生医疗领域,以药物治疗为中心的医学模式受到环境、资源、经济、安全等诸多挑战,积极推进非药物治疗医学模式已成为共识。中医传统功法和推拿,也就是《黄帝内经》中讲的“导引”“按蹻”之术,以其悠久的历史、普遍的运用、鲜明的特色,在国际医学领域独树一帜,成为世界“手法治疗之宗”,并被广泛应用于养生、康复、治疗、预防等领域。针灸学走向世界的实践再次证明,人体的经络蕴含着能调节机体功能的巨大奥秘。易筋经、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少林内功,看似不经意的拉伸与吐纳,即可使肢体与内脏共同构筑起生命的信息网络。与我们熟悉的药物治疗相比,它们显得如此的神奇和富有美感。因此加强对传统功法的深入挖掘和现代总结,是弘扬中医药文化、打造中国风格健康服务模式、提升中医药国际影响力的关键举措之一。作为与针灸同样具有非药物治疗标志性特色的推拿疗法,上海中医药大学早在1956年就率先建立了全国推拿现代教育机构——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改革开放之后,上海中医药大学于1982年首先设置推拿学本科班,1985年招收了全国首批推拿学硕士研究生,1997年招收了首位推拿学博士研究生,2001年首位推拿学博士后进站。通过60余年,尤其是近30年的持续探索,在国内率先构建了现代推拿人才培养体系,奠定了我国推拿学科专业建设的基本框架,形成了一系列有重大影响的教学成果和教学规范,实现了推拿学教育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历史性转变。上海中医药大学还在国内率先建立了融合生物力学、神经生物学及人工智能为一体的多学科研究平台,研究与探索手法、功法效应的作用原理,对推拿研究的标准化、客观化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这些成就,与本丛书总主编严隽陶先生的贡献是分不开的,他是新中国第一代推拿大家,也是一位推拿学现代化发展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是推拿界的“儒医”。

医学是科学,也是看待生命的一种艺术和智慧。中国传统功法关乎的是健康全过程,强调要既能够固护及鼓舞正气,又能阻断外邪引发的人体“内伤”。调身、调息、调神相结合,扶正祛邪,调整阴阳,动静结合,防治康护养与心身形神一以贯之,不但是中医天地人、精气神整体理念的集中体现,而且最能体现养生的主动性和对生命主体的尊重性,真正意义上把“人”和“自我体悟”放到了核心的位置上。

高田先生是国际气动装置领域著名企业SMC的创始人,多年来担任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名誉教授,倾注一身心血于事业,九十多岁了还充满活力地奔波在事业一线,堪称壮心不已的典范,也是我十分敬重的长者。他对中国传统功法兴趣浓厚,这得益于他对针灸推拿的亲自体验。他大力支持中医药传播,对中华养生、医疗功法应用与研究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与支持,并慷慨拨资专列项目,委托他的好友严隽陶先生领衔深入开展对中华传统疗法和康复养生思想的研究。这一份情怀,令人感动。其中也让我们体会到,中医功法之核心不光是形体的一举一动,而是“神能驭形”,要把自己的“心”也融入其中,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达到气血调畅、以致中和、延年益寿之效,功法之妙似也寄于此。

孟子曰:“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此功法大集的出版,正逢其时,正应此言,也融入了编者的智慧和付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求是》杂志上发表的重要文章《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中指出,要“加强古典医籍精华的梳理和挖掘”,要“既用好现代评价手段,也要充分尊重几千年的经验,说明白、讲清楚中医药的疗效”。这为我们加大对中医古籍和经典理论的挖掘以及进行现代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指南。我们当以更高的站位、更强的使命担当,用更大的自信、更开放创新的思维,解决我国推拿学科在国际主流医学中显示度仍然不高的问题,同时把功法传承作为探究生命奥秘和未知的一把钥匙,对接“健康中国”和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战略,以“国际水平、中国风格、中医特色”为主线,有力拓宽“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实践之路,让中医之光造福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

谨以此序,权作学习心得!

胡鸿毅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

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

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会长

202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