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八段锦释义和渊源
一、八段锦名称释义
“八段锦”这一名词始见于东晋葛洪《神仙传》(《四库全书》本)。其文云:“士大夫学道者多矣,然所谓八段锦、六字气,特导引吐纳而已。”北宋末晁公武(约1105—1180)在《郡斋读书志》中也著录:“《八段锦》一卷,不题撰人,吐故纳新之术也。”
八段锦作为中国传统养生医疗功法的代表之一,对其名称的释义有很多说法。第一种表达法是:八段锦是八节连做的健身运动。“锦”,原为织锦,在这里喻为精美可贵,也含有“集锦”之意,而为何只用八节术式,可能与北宋盛行太极八卦学说有关。第二种表达法是:“锦”字从“金”,从“帛”,在古代是贵重而又精美之物品的总称,意为该功法极其珍贵而又艳丽;“锦”字又有“织锦”之意,比喻功法连绵不断、循环往复;“锦”字还有“集锦”之意,表示对前人好的、有效的功法动作的精选和提炼;“八”可以看作是一个约数,表示如八卦那样,功法中含有多种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以及它们之间的循环运转之意。故八段锦可以看作是精选前人功法动作,遵循人体内外联系和动作的内在规律,以连绵不断、简单易行的身体练习为手段,以强健身体、预防疾病为目的的保健练习方法。第三种表达法是:八段锦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著名动功功法。“八段”是指功法的节数,“锦”是指功法的珍贵和奥妙。第四种表达法是:八段锦是一种由八节肢体导引动作组成的程式化导引术。因其术式简单,歌诀易记,人们像喜欢锦缎那样喜欢它,故以“锦”命名。
综上所述,从不同学者对八段锦名称的解释演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八段锦是通过总结中国古代传统功法的精华,逐步形成的一套养生医疗功法。八段锦中的“八段”之称谓,我们从《修真十书》《延年却病笺》等古籍文献中所载内容来看,功法口诀之后附图八幅,说明当初八段锦在功法形成时可能就是八节动作,故称“八段”。也有学者考证与宋代流行太极八卦学说有关系,但有牵强之感。在八段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八段锦中的“锦”既有表示该功法的犹如锦帛般的精美珍贵和连绵不断之意,又有集前人功法大成之意。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八段锦”这个名称内涵包括了坐式八段锦、立式八段锦和两者在发展演变过程中的各种功法变化。通过查阅文献发现,目前关于八段锦的相关研究中,在八段锦的概念使用上存在着一些问题,有的文献将八段锦专指立式八段锦,有的文献则指代全部八段锦内容,因此,会带来一些误解和误导。但根据目前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国家体育总局颁布依据立式八段锦编创的健身气功八段锦以后,对立式八段锦的研究更加深入,习练人群增加,社会普及程度更高。社会对坐式八段锦的知晓程度则较低。随着依据坐式八段锦进行编创的健身气功十二段锦的推广,对坐式八段锦的研究和习练推广也会慢慢深入和发展。
因此,我们在今后对八段锦概念使用中需要注意保持八段锦的历史原貌,最好能明确区分“八段锦”“立式八段锦”“坐式八段锦”等不同概念,并恰当使用。
二、八段锦的历史渊源
八段锦在古代早期文献中专指坐式八段锦。坐式八段锦比立式八段锦形成年代更早,功法动作和口诀完整,流传广泛。但到了近现代,立式八段锦逐渐取代坐式八段锦而变成八段锦的专指名称。坐式八段锦渐渐演变成十二段锦等名称。在梁世昌所著的《易筋经图说》之前的关于“八段锦”的名称均特指坐式八段锦,而立式八段锦则被称为“引导诀”“安乐歌”等。立式八段锦与汉代《导引图》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导引图》中挽弓式与“左右开弓似射雕”相似。《导引图》中人物双腿并拢静立,下颌微收,足跟微抬,与“背后七颠百病消”颇为相似。《导引图》中人物右臂侧上举、左臂侧下伸,与“调理脾胃须单举”的动作相似。《导引图》中人物弯腰抬头,双手触地,与“两手攀足固肾腰”的动作相似。《导引图》中人物双手上举过顶,与“两手托天理三焦”的动作相似。后世流行的立式八段锦总共有5个动作和《导引图》中动作相似。立式八段锦动作雏形和《导引图》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关于“八段锦”这一名词的最早记载,见于东晋葛洪《神仙传》。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之“子部·三六五·道家类”第1 095册收录东晋葛洪《神仙传》,在《神仙传》“卷五”的“栾巴”条中记载:“……士大夫学道者多矣,然所谓八段锦、六字气,特导引吐纳而已……”由此可见“八段锦”“六字气”是葛洪所处的东晋比较流行的锻炼方法。但由于我们缺乏相关佐证文献,所以目前无法确认就是后世流传的坐式八段锦,但也反映出在当时的社会上比较流行一种名为“八段锦”的导引功法。但之后历经了南北朝直至隋唐时期,有关八段锦的记载未见于典籍。伪托晋许逊所作《灵剑子引导子午记》中有“引导诀”的记载。其中有一部分功法歌诀“仰托一度理三焦,左肝右肺如射雕,东肝单托西通肾,五劳回顾七伤调,游鱼摆尾通心脏,手攀双足理于腰,次鸣天鼓三十六,两手掩耳后头敲”共八句和后世的立式八段锦功法的内容相似。但文献研究认为该书系托名许逊,实为南宋时人的著作。目前能见到的最早记载立式八段锦动作雏形的著作实为南朝梁陶弘景所著《养性延命录》。在书中“导引按摩篇第五”中记载有后世立式八段锦的相似动作,如“狼踞鸱顾,左右自摇亦不息”和“五劳七伤往后瞧”的动作颇为相似,“握固不息,顿踵三还”与“背后七颠百病消”的动作是相近的。但在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所创作的《养性延命录序》中指出,该书是据前人撰写的《养生要集》删节而成。《养生要集》收集了魏晋之前多家养生要语,内容繁多,通过“删弃繁芜,类聚篇题”,编成《养性延命录》。所以,到南朝梁时,立式八段锦的动作雏形基本形成,但尚无“八段锦”或“引导诀”的名称。
一直到了宋金元时期,坐式八段锦才得以定型并流传。南宋文学家洪迈在《夷坚志·乙志·卷九·八段锦》篇提及:“……多独止外舍,效方士熊经鸟申之术,得之甚喜……尝以夜半时起坐,嘘吸按摩,行所谓八段锦者……”北宋末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卷十六之“神仙类”中也著录“《八段锦》一卷,不题撰人,吐故纳新之术也”。但这两书都没有记载八段锦的具体功法内容,不能证实就是后世流传的坐式八段锦。目前,最早对坐式八段锦进行功法动作描述记载的是《修真十书》。在该书中共有两段文字记载了坐式八段锦动作。该书《杂著捷径》卷十九中记载了“钟离八段锦法”,卷二十三中记载了曾慥所作的一首《临江仙》,词中记载了坐式八段锦的动作,其中还整合了六字诀的动作。南宋时,内丹术盛行,而由于成吉思汗与丘处机的关系,道教在整个元代兴盛一时。在此背景下,坐式八段锦成为当时流行的一种修炼功法。由此可以推测坐式八段锦可能在北宋时已经出现,在南宋时已经比较流行,并在南宋中后期进行了整理定型继而被载入《修真十书》。
北宋蒲虔贯著有《保生要录》,文中提及“小劳术”。在“调肢体门”中指出,“故手足欲时其屈伸,两臂欲左挽右挽如挽弓法或两手双拓如拓石法或双拳筑空或手臂前后轻摆或头项左右顾或腰胯左右转,时俯时仰或两手相捉细细扳,如洗手法或两手掌相摩令热,掩目摩面”,和现在的立式八段锦比较相似。作者提倡“养生者,形要小劳,无至大疲”,所以将其中的导引功法称为“小劳术”。9个动作中有5个动作类似立式八段锦功法。在南宋前后立式八段锦的主要动作趋于定型,功法口诀渐趋歌诀化。
发展至明清时期,坐式八段锦盛行一时,并流传广泛,在很多养生书籍中均有记载。如冷谦的《修龄要旨》记载了延年六字总诀、十六段锦、八段锦等多种功法,其中记载的“八段锦导引法”就摘录了《修真十书》中“钟离八段锦法”的总诀部分。高濂在《遵生八笺》之三《延年却病笺》中也记载了“八段锦导引法图”。明嘉靖、万历年间王圻的《三才图会·人事十卷》、万历年间学者周履靖编集的《赤凤髓》、明末清初医学家曹无极的《万育仙书》、清康熙时期冯曦所编《颐养诠释》均记载了“八段锦导引法”。在明清时期,由于八段锦的广泛流行,当时的一些养生家在习练之际,结合个人领悟,对功法进行了重新编排或内容删增,形成了十六段锦、十二段锦及八段杂锦等功法名称。
但在明清时期立式八段锦相比坐式八段锦而言没有太大发展。明冷谦《修龄要旨》收录明代王廷相《摄生要义》中的“导引约法十六势”。在坐式八段锦基础上融入立式八段锦的动作,改称为“十六段锦”。明代养生家胡文焕在其编辑的《类修要诀·卷上》中载有“许真君引导诀”。明代御医龚居中在《福寿丹书·安养篇》中载有“吕真人安乐歌”。
进入近现代以后,坐式八段锦逐渐被立式八段锦代替。山阴娄寿芝的《八段锦坐立功图诀》(芳草轩藏版,光绪二年刊行)中载录了坐式八段锦功法和立式八段锦功法。作者提出了“坐功与立功不同,坐功重在养心,立功重在练形,坐功以杜绝妄念为要……”“坐立两功,一动一静,足可相辅,故为合刻……”的观点。杨践形(1891—1965)于1941年编印的《指道真诠》中载录了“十二段锦”和“八段锦”。其中“十二段锦”内容采用“钟离八段锦”术式,根据《寿世传真》的说法,称之为“十二段锦”,并名之为“文八段锦”;“八段锦”内容即立式八段锦,并名之为“武八段锦”。
而立式八段锦在近现代的快速发展,是因为随着西方体育文化的传入,社会的动荡,人们也不再安心于修身养性,而是倾向于追求运动的快乐与冲动。所以,在明清时期不被重视的立式八段锦,经过无名氏的整理,梁世昌在光绪初刊出的《易筋经外经图说》附录中配的“八段锦图”并加以说明,立即引人瞩目、风行一时,并迅速超过了坐式八段锦并流行开来。其刊印的内容为“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须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这是目前所见关于定型立式八段锦动作歌诀最早、最完整的文献记载,也是把古称“引导诀”的内容第一次冠以“八段锦”的名称。在明清发展的基础上完全歌诀化,并剔除了坐式八段锦的内容,成了后人习练立式八段锦的范本,影响深远。在民国还有从事体育教育的王怀琪编创的简易王氏八段锦,在当时的中小学传授,并对动作进行了规范化描述。
20世纪50年代,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由唐豪、卓大宏、马凤阁等人编著的《八段锦》,共计整理出了四套八段锦动作,前三套为立式八段锦,第四套是安徽医学院马凤阁整理的坐式八段锦。但此坐式八段锦动作和传统动作相比有比较大的差别,故流传不广。卓大宏、马凤阁二人整理的部分在立式八段锦的歌诀语言上完全相同,只是在具体功法上略有差别。唐豪整理的与前述二人在语言与内容上有差别,在功法上采取的是马步式。但该书仍以梁世昌所刊内容为蓝本,故差别不大。
此后,对坐式八段锦的推广少有报道。2010年前后,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组织,由北京体育大学杨柏龙教授根据传统十二段锦的术式主持编创了“健身气功十二段锦”,可以说是对坐式八段锦的改良。而立式八段锦的发展则比较快,在多本著作和中医院校的气功学教材中均有著述,并逐渐把“八段锦”这一名称用于专门指代“立式八段锦”。在2000年前后,由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组织,北京体育大学杨柏龙教授根据传统立式八段锦的术式主持编创了“健身气功八段锦”,并对外向其他国家进行教学传播,并开展了多项八段锦对不同人群和疾病的干预临床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组织专家对八段锦进行整理和制订技术规范并将其纳入了中医学适宜技术范畴。
八段锦作为中国原生的传统健身方法,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根深蒂固、不可分割的关系。其功法口诀与养生、防治疾病的意义与中国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经过漫长历史长河的发展演变,它已经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功法内容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