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功法应用与研究丛书”总序
“中华功法应用与研究丛书”是由日本SMC株式会社会长高田先生热情资助,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精心组织,由国内功法研究的著名专家和功法流派的资深传人,将中国历代具有养生医疗价值的优秀传统功法,从应用与研究两个方面进行编撰的丛书。
中国传统功法,古代称为“导引”或“道引”。晋代李颐认为,导气令和,引体令柔。因此,在近代又有“气功”与“功法”之称。功法,在中国几千年的流传中,常与推拿、按摩的手法结合应用。1973年,在中国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墓中的帛画导引图,有44个导引姿势,其中一部分是单纯的功法运动,一部分是结合手法操作治疗病痛,或借助器械进行的运动锻炼。在各个姿势图的旁边,还标以该运动的功用,以及适应病症的文字。足见功法导引既是养生防病的方法,又是治疗疾病的手段。
功法导引,在几千年的传承历史中,经过历代传承者的整理、总结、扬弃、融合,形成了丰富的种类及流派,有“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六字诀”“少林内功”等,还有具有功法性质的各种拳术,如“太极拳”“八卦拳”“形意拳”“查拳”等。武术与功法有同有异。其同者,都是人体肢体运动,具有前后相连的运动规范,并结合呼吸及意念活动,即“形”“气”“神”三结合。其异者,武术的各种拳术,目的是为对抗与搏击,锻炼力量与技巧;而功法锻炼,则是为了提高人体的功能,增强抗病能力,及时恢复机体的各项正常生理功能。由于两者有相同的特点,所以习武术者大多会选择不同的功法进行锻炼,以壮体固本,更好地掌握拳术的架势和套路,在对抗中取胜。以养生防治疾病为目的的练功者,也会结合一些轻灵的拳术锻炼体质,更好地平衡躯体的功能,抵御疾病。练功和习武,常表现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由于应用的目的不同、适用的对象不同,不能混为一谈。
本丛书所选择的功法内容,主要定格在具有养生和医疗(康复)作用的功法方面,如“八段锦”“易筋经”“六字诀”“五禽戏”“少林内功”“马王堆导引术”等六类功法的应用与研究。同时将名为拳法的“太极拳”也纳入本丛书,因为“太极拳”在中华大地几百年的传承过程中,其主要作用表现为养生和医疗(康复),并在海外广为传播,久负盛名。
这套丛书所列的功法,以往已有大量的相关书籍出版(包括影像资料)。我们本次编撰的思路,则是着力于功法的养生、医疗(康复)作用的应用和研究。21世纪以来,人类已经进入一个有望人人享有健康的时代。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48年对健康的定义是:“不仅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在躯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处于完满的状态。”这种大健康的概念,把人既看作是生物的人,又看作是社会的人,即有思维活动和情感的人。维护健康、保持健康,在充分发挥医疗(康复)功效的同时,更需要发挥养生防病的积极作用。“中华功法应用与研究丛书”即具有这样的双重作用。
中国及海外学者,在演练、推广中国传统功法的过程中,不仅分别对呼吸、精神、肢体的作用作了大量的观察研究,而且对这三者相互的关系效应也作了观察和分析。在这一方面,本丛书的撰写者在各分卷中都有收集和展示。这不但能使一般的功法习练者,对他们习练的功法增进认识与理解;而且对临床及研究人员作深入探索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丛书能及时出版,既有赖于高田会长慧眼识珠,大力资助,使之玉汝于成,也是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领导悉心组织、积极推进的结果,更是一大批优秀的传统功法研究人员与资深传承人倾心奉献的结果。在此,对他们的辛勤付出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总主编严隽陶
2021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