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潮:唐朝人的家常与流行
- 李永志
- 2802字
- 2023-05-16 18:30:06
二、唐朝的主食与现代有什么差异?唐人的主食之旅
每个时代的饮食习惯或多或少能折射当时的社会发展情况,就唐人的餐桌饮食丰富程度看,唐朝民众的整体生活水平较前朝有了极大改善,这一点在主食上的表现较为突出。唐人的主食有哪些呢?唐人主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与现代人的主食结构相比有哪些差异?
粟米、稻和小麦三足鼎立
中原民众一直把谷物作为主食资源,这是从古至今的传统和生活方式。到了唐朝,逐步形成粟米、稻和小麦三足鼎立的主食资源结构,这一点与现代几无差别。
唐朝之前,人们的主食种类较少,北方地区广泛种植粟米(又称小米),粟米饭就是人们的主食。到了唐朝,上流社会的主食是粳米,而粟米饭是底层民众的“家常饭”。从先秦到唐前期,粟米占据了餐桌主食宝座长达千年。人们之所以选择粟米作为主食,主要是因为粟米适合北方种植,耐旱耐贫、产量高且稳定。唐初的税收政策中,明确规定唐人用粟缴租,“每丁岁入粟二石”,这也说明了在唐朝主食序列中粟米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随着全民的休养生息,唐朝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在谷物的种类有所增加的情况下,北方粮食以粟、麦为主。此外,唐朝的稻米地位也在持续上升,但因未大面积种植,稻米价格要比粟米、小麦贵一点。简而言之,在唐朝,最终形成了粟、麦、稻三足鼎立的主食结构。
唐人是“饼控”
唐代的饼花样繁多,品种有:胡饼、煎饼、蒸饼、汤饼、烧饼、髓饼、乳饼、膏环、薄饼、笼饼……唐人制作饼类的丰富程度远超我们想象,最有代表性的是蒸饼、煎饼、汤饼和胡饼。
据赵璘所撰文言笔记小说集《因话录》记载,唐人“世重饼啖”,这是唐人爱饼的真实论断。饼对于唐人而言,绝对是主食担当。他们可以单独吃饼,也可以饼配菜。白居易说的“午斋何俭洁,饼与蔬而已”,反映了唐人面食和蔬菜搭配的吃法。
蒸饼在唐朝是十分受欢迎的主食之一,“笼蒸而食者呼为蒸饼”。对于唐人而言,蒸饼是用笼蒸熟的面食,包子和馒头均属于这一类。这是上至达官贵人,下到平民百姓都喜欢的主食。《太平广记》中记载了唐朝姓崔的一家人吃饭的情形,做的是蒸饼,有六七碟小菜和酒搭配。这是唐人的日常生活。
唐代有售卖蒸饼的店铺。据《桂苑从谈》载,唐高宗时期有位外号“邹骆驼”的商贩,家住长安城靠近西市的怀德坊。他天生残疾,两肩高耸,背部弯曲,家境贫寒,靠卖蒸饼为生,每天黎明时分推小车卖蒸饼。这些普遍售卖的商业交易情况,说明蒸饼的流行度较高。
除了蒸饼,唐人还喜欢吃煎饼。据《太平广记》载,一个名叫孙光宪的人,一边吃着家人制作的煎饼,一边在炉火边取暖。这则轶事说明在家做煎饼是唐人家庭的一项烹饪技能。不仅百姓在家中制作煎饼,朝廷对煎饼也很重视,官府有给官员的煎饼福利。在《唐六典》中有记载,光禄寺为百官配置的膳食中,就有在正月七日、三月三日配发的煎饼。
当然,唐朝还有一种汤汤水水的饼类,被称为“汤饼”,比如水煮面条、面片等。欧阳修对汤饼的研究结论是:汤饼,唐人谓之为不托。这“不托”,有点类似现代拉面或者刀削面。唐诗中常有关于汤饼的记载,比如“菊花辟恶酒,汤饼茱萸香”,描述了吃汤饼的情景。当然,汤饼也在唐朝食肆中售卖。据《太平广记》载,“……宿一村店,其日雪甚,令主人造汤饼。”意思是在一个雪天,有位唐人露宿一个村庄的旅店,他要这家旅店的主人给他来点汤饼。
汤饼可以解决温饱问题,吃汤饼也是唐人特定时期的风俗。在生日时,唐人喜欢用汤饼来庆祝。清金埴《巾箱说》中记载,“今人生朝,设汤饼宴客,在唐时已行之。”说明了清朝人过生日时吃汤饼的风俗,可追溯到唐朝。同时,唐朝医生认为汤饼可以作为保健品使用。唐朝的医学书籍《食医心鉴》中,提到以饭养胃,可用汤饼治疗脾胃气弱、见到食物呕吐和瘦弱无力的状况。这体现了中国“药食同源”的饮食思想。
此外,在大唐还流行胡饼这类时尚主食。胡饼是自汉朝起由西域传入的,到了唐朝,胡饼有点类似在某种容器中烤熟的饼。白居易《寄胡饼与杨万州》所言:“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说明胡饼是用火炉烘烤而成的。
对于唐人爱吃胡饼的记载非常多。据《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开成六年正月六日,立春节,赐胡饼、寺粥。时行胡饼,俗家亦然。”说的是在寺庙里和民众中都流行吃胡饼。唐人偏爱胡饼的原因有二,一是胡饼耐储存,容易携带外出,不会动辄坏掉。白居易把胡饼邮寄给远方的朋友即说明这个道理。二是吃起来容易饱,耐饥饿。
食物的交融是一种文化传承,唐朝的一些主食也都带着“胡”的特色,如胡饼、胡麻饭等,可见人们对外来物种的接受程度高,而外来的人们也把唐朝的食物吃法带回自己的国家,就这样不断催生新的食物种类。
唐人的饼类制作越发精致。例如,在《酉阳杂俎》中记有一种五色饼,具体的制作方式为:刻木莲花,藉禽兽形按成之,合中累积五色竖作道,名为斗钉。色作一合者,皆糖蜜。五色饼的制作从形状、颜色到配料,字里行间都让人感受到一种特别精致的味道,这份精致业已远超当时人们对温饱的追求。
米食的爱好
除了小麦做成的饼类,米食在唐人看来也是不可或缺的。饭是将谷物颗粒煮熟或蒸熟,不同产区的谷物颗粒也不同,稻米产区多以稻米为主,粟米产区多是粟米饭或黄米饭。唐人吃饭时一般都会配有菜肴,有的喜欢将米食与鱼产品搭配,王建在《荆门行》提到“看炊红米煮白鱼,夜向鸡鸣店家宿”,许浑在《夜归驿楼》中提到“早炊香稻待鲈鲙,南渚未明寻钓翁”,说的就是南方“饭稻羹鱼”的传统饮食习俗。
稻米饭所含营养成分相对较高,口感较好,属于精粮,在唐人饭类食品中占据高位。但是,由于初期稻米产量较小,并非平民百姓的经济条件所能负担得起的。我们从唐朝稻米与粟米的价格差异上,也可看出稻米在唐人餐桌上的贵重程度。《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多次记载了僧人圆仁所见的粮市及粮价情况,莱州“城外西南置市,粟米一斗五十文,粳米一斗九十文”。吃上一顿白米饭,对于普通平民百姓来说是一种奢侈,而粟米作为平民百姓经常食用的主食品种,经常出现在唐朝史料中。《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提到,“山村县人,殆物粗硬,爱吃盐茶粟饭”,即为此证。
除稻米饭、粟米饭外,唐人也会吃什锦饭。唐人制作什锦饭的选料比较丰富,他们将鱼、肉、菜、奶等料一起烩煮。当时,广西流行的什锦饭多以荷包饭的形式出现。它把米饭、杂鱼、肉等以荷叶包裹,使用蒸的烹饪方法,饭香味美。
唐人食用粥的情况非常普遍。粥一般是颗粒食物,有以整个颗粒进行熬制的,也有碾碎成粉再进行熬制的。“粥美尝新米”的白居易即是喝粥达人。在唐人看来,喝粥不仅能填饱肚子,还有养胃等食疗作用。比如,用梨熬粥,可治疗烦躁。又如《全唐诗》中记载了白居易的食疗方法,“……乳和地黄粥。岂惟厌馋口,亦可调病腹”。这段内容,说的是唐人用黄牛或水牛的乳汁与粥一起熬制,能治病。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提到了喝粥可以“补益劳损,润大肠,治气痢,除疸黄”。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到了唐朝,已进入一个花样百出、推陈出新、精致制作的时期,主食的变化尤能体现时代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