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这不是鸡汤,是酒

在这本书里,我又说了很多话。

说了这么多话,有时候我也在想:这些话是对自己有用,还是对别人有用?是因为别人喜欢而说,还是因为自己要说才说?

我把这些话又看了看,我确信这些话不是“鸡汤”,是“酒”。

这壶“酒”是干什么用的呢?

很多人经常喝酒。喝酒除了是一种社交,能带来一种气氛,实现一种情感上的拉近,我觉得,它似乎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醒脑。

为什么说喝酒能达到醒脑的效果?

人说话的时候有两种意识。

一种叫自觉意识。比如说,你坐在主席台上说话,你就得正经发言,不犯错误。这是一种角色的要求,你必须这样讲,你讲的话一定要符合你的角色。

一种叫潜意识。做梦时说的话就反映了潜意识。

喝酒时说话是什么意识在起作用呢?也是潜意识,它是人的心理活动中未被觉察的部分。梦里说的话,醒来就会忘掉,而喝酒时说的话,其实并不会全忘掉。

在喝酒的时候,人往往会进入这种状态:血液循环加快,身体微微出汗,眼神略微蒙眬。在这种状态下,说的话半真半假,半明白半不明白,结果就是——我说出了部分真话,你看清了部分真相。这个时候,人说出的话里,真实的那部分,其真实的程度往往令自己吃惊,令听者咋舌。

所以大家经常会觉得喝酒有这样一个特别的功效:喝酒的时候,不仅能把话说透,也能把事和人看清。

这就是一个醒脑的过程。

在这本书里说的话,大体上,我觉得就是这样一壶“酒”。你喝下这壶“酒”之后,我希望我们之间能达到这样一个契合,那就是我说出了真话,而你看清了真相。

当然,可能也有人说,你说的难道不是“鸡汤”吗?我觉得不是。

“鸡汤”是一种保健品,经常喝一点,有益无害。并且,当你真正陷入困境,或者感到极度不适,却没有“药”的时候,“鸡汤”其实也是一种“药”。

我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孤儿在路上走,赶上下雨,他没有伞,脚也走破了,更没人搭理他,最后他走到一家人的屋檐下躲雨。

出于常人的善良之心,屋里的大姐把这名孤儿迎进屋,让他洗干净,给了他一套衣服,又给了点吃的,第二天雨停了才让他走。

临走的时候,大姐说了两句话。

第一句是,要相信世界上有好人。

第二句是,只要你认真做事,就一定有回报,一定能养活自己。

多么普通的两句话。可是这个孩子是个孤儿,在遇到大姐之前,他从没有听过这样的话,于是他将这“鸡汤”一样的话,当“药”一样喝了下去,牢牢地记在了心里。

后来他来到一个家具厂打工。因为心里一直记着大姐的话,就好好做人,好好做事,从不偷懒,再后来老板多次提拔他。最终,老板不干了,把厂子盘给了他。又过了若干年,他竟然把厂子做大了,做成了集团公司。有了钱之后,他拿着100万现金回去看望了那位大姐。

这个故事触动了我,我意识到要让“鸡汤”成为“药”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喝到它的人在这之前没有被滋养过。这个时候,“鸡汤”才有用。

当然,我说的这些话肯定不是“白水”。“白水”能用来维持生命,但是谈不上有营养。我们说一个人讲的话像白开水,就是说这个话讲得没有什么意义,比如,说永远正确的废话。在这本书里,我想我不是在重复“永远正确的废话”。

如果一个人讲的话都是真理,对驱散当下的烦恼特别有帮助,当下就能帮助别人解决问题,那他的话就是“药”。

但在这本书里,我不提供“药”。

我觉得,在这本书里,我把我了解到的真实、我看到的真相,以及它们背后的道理真诚地表达了出来,我讲给大家听,其实就是给大家斟了几杯“酒”。让我们干了这杯“酒”,一起来品一品。

是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