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研究创新和不足之处

本书的创新之处只是相对于国内学界对该领域的研究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第一,理论与方法层面。本书采用综合研究法,其中以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以政治学中关于少数族裔政治参与的理论与方法为主导,以社会学和民族学中常用的访谈方法为辅助,对当代美国华人政治参与进行综合研究,具有一定新意。第二,资料收集层面。①中英文资料:笔者在国内外收集了大量关于美国华人参政的中英文资料,包括美国华人学者的最新英文专著和论文; 美国华人社区发行的中文报纸,如《世界日报》、《侨报》和《星岛日报》关于华人参政的即时报道; 美国华人参政团体,如 80/20 促进会、美国华人权益促进会、百人会、波士顿华人前进会等的网站资料。②考察和访谈资料:包括笔者2007—2008年度在哈佛大学留学期间对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和费城华人社区的考察资料; 对美国华人民权活动家王灵智、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政治学系教授连培德、波士顿大学化学系教授潘毓刚、哈佛大学应用数学系教授兼 80/20 促进会秘书长何毓琦的访谈资料,以及与华人政治活动家吴仙标之间的电子邮件交流资料; 美国第一位华人女市长陈李琬若在暨南大学的演讲记录; 央视记者对骆家辉和赵小兰的访谈资料等。③1985年至1995年台湾学者的四篇相关的博硕士学位论文为本书提供了丰富的美国华人参政史料,国内学界鲜有使用。第三,观点层面。本书提出的新观点有:对当代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的定义、内涵和外延的界定; 影响当代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的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 当代美国华人精英参政的四种模型; 当代美国华人精英型参政团体和草根型参政团体的政治参与; 仅参与选举政治是不够的,当代美国华人参政应继续走参与选举政治和非选举政治相结合的多元化道路等。

虽然笔者曾在美国华人社区做过考察,亲身经历 2007年美国地方选举和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对美国的选举制度和选举文化以及华人参政有亲身体会,但当代美国华人社会复杂多元,不同地域、不同群体、不同阶层有不同的利益诉求,需长期参与当地华人社区的活动,才能深入了解他们的政治态度、政治心理、政党认同、参政方式和参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障碍。虽然笔者在美考察期间收集了大量关于美国华人参政的中英文资料,但回国后由于教学任务繁重,家庭琐事多,未能把它们全部融入到本书的写作中去。完成本书撰写后发现,原来关于当代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研究的资料是如此丰富,研究的视角是如此之多,如果时间允许,几乎每一章都可以再深化研究,写出一本专著。故只能寄希望于未来,如果继续进行研究,当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也期待学界有兴趣的同仁关注当代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研究,把当代美国华人参政问题的研究水平推上一个新台阶。总之,由于笔者学力有限,本书可能还存有很多叙述不当或理解错误,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1 陆宇生:《美国华人参政的回顾与前瞻》,《华侨与华人》1989年第1 期; 梅伟强:《美国华人参政史探讨》,郭梁主编:《战后海外华人变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 1990年版; 沈立新:《美国华人参政的历史与现状》,《社会科学》1994年第11 期; 孟令明:《90年代美国华人参政剖析》,《八桂侨刊》1997年第3 期; 梅伟强:《世纪之交的美国华人:从漠视政治到积极参政》,《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7年第4 期; 郭玉聪:《美国华人的参政热潮及存在问题》,《南洋问题研究》1998年第3 期; 李其荣、傅义朝:《从旁观者到参与者:战后美国华人政治角色的变化》,《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 期; 李学仁:《1997年美国华人参政回眸》,《侨务工作研究》1998年第3 期;庄礼伟:《美国华侨华人如何在中美政经关系中发挥作用》,邱苏达主编:《侨务课题研究论文集(2000-2001年度)》(下),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政研司,2001年; 朱华钧:《从华裔移民赵小兰入阁谈华人参政》,《海内与海外》2001年第6 期; 庄礼伟:《美国华裔社群的生存环境与参政路向》,《社会》2001年第9 期;庄礼伟:《美国政治环境与美国华裔:冲击反应》,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编:《华侨华人研究》(第五辑),香港:香港荣誉出版有限公司 2001年版; 李其荣:《向主流社会迈进---近三十年美国华人参政分析》,张存武、汤熙勇主编:《海外华族研究论集·妇女、参政与地区研究》,台北:华侨协会总会 2002年版; 庄礼伟:《百人会在美中关系及华裔权益问题上所起的作用》,《东南亚研究》2003年第5 期; 阮征宇、白庆哲:《论美国华人的参政意识及其实践》,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编:《华侨华人研究》(第五辑),香港:香港荣誉出版有限公司 2001年版;万晓宏:《80/20 促进会与美国华人参政新策略》,《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3年第3 期; 庄国土:《从移民到选民:1965年以来美国华人社会的发展变化》,《世界历史》2004年第2 期;万晓宏:《试析当代美国华人参与选举政治的方式》,《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6年第1 期;万晓宏:《当代美国华人精英参政模型分析》,《暨南学报》2006年第6 期;万晓宏:《美国亚裔参政分析:以 2007年马州地方选举为例》,《世界民族》2010年第2 期;万晓宏:《当代美国华人草根型参政团体研究:以波士顿华人前进会为例》,《八桂侨刊》2011年第1 期,等等。

2 Pei-te Lien,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Asian Americans:Voting Behavior in Southern California,New York & London:Garland Publishing,Inc.,1997.

3 Pei-te Lien,The Making of Asian America through Political Participation,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2001.

4 Pei-te Lien,M.Margaret Conway and Janelle Wong,The Politics of Asian Americans:Diversity & Commu-nity,New York:Routledge,2004.

5 [美]翟文伯、吴仙标、王碚著,邱宏达、杜芝友编:《力争上游:华人在美参与政治的问题》,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1986年版。

6 Amy L.Freedman,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Ethnic Minorities:Chinese Overseas in Malaysia,Indonesia and the United States,New York & London:Routledge,2000.

7 Jun Xu,The Political Behavior of Asian Americans:A Theoretical Approach,Journal of Political and Mili-tary Sociology,2002,Vol.30,No.1(Summer),pp.71-89.

8 Kan Liang,Making of History:The 80-20 Initiative and the Role of the Chinese Americans,张存武、汤熙勇主编:《海外华族研究论集·妇女、参政与地区研究》,台北:华侨协会总会 2002年版。

9 Ger Yeong-Kuang,Ethnic Identity and Ethnic Political Development:The Experience of Chinese Ameri-cans,Ph.D.dissertation in the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1985.

10 郭岱宗:《美国华人政治参与之研究》,(台湾)淡江大学美国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1992年,第11~12 页。

11 林启文:《华裔美人参与政治活动之研究(1965-1993)》,(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民族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1993年。

12 汪树华:《美国华人政治参与之研究》,(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民族与华侨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1995年,第3 页。

13 [美]安东尼·M.奥勒姆著,董云虎、李云龙译:《政治社会学导论---对政治实体的社会剖析》,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9年版,第324~325 页。

14 [美]塞缪尔·亨廷顿、琼·纳尔逊著,汪晓寿、吴志华、项继权译:《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8年版,第1 页。

15 郭秋永:《政治参与》,台北:幼狮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93年版,第28~33 页。转引自汪树华:《美国华人政治参与之研究》,(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民族与华侨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1995年,第45~46页。

16 程同顺编著:《当代比较政治学理论》,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第58~59 页。

17 [美]塞缪尔·亨廷顿、琼·纳尔逊著,汪晓寿、吴志华、项继权译:《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8年版,第5~7 页。

18 周平:《民族政治学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年版,第272~27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