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普通话概说

第一节 普通话的内涵、由来及其地位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它从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方面确立了普通话使用的标准,是我们国家的标准语、通用语。

“普通话”这个词是怎么来的?普通话等于北京话吗?“华语”、“国语”等同于“普通话”吗?通过本章的学习,相信对上述问题定能有深入的了解。

一、普通话的由来

民族共同语是民族内部共同用来交际的语言,是识别一个独立民族的主要标志之一。汉民族共同语最晚在上古的夏商周时期就产生了,当时的民族共同语叫“雅言”,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语言就是雅言;汉代的民族共同语叫“通语”;唐宋时期,人们写文章、作诗词时非常注意使用“正音”(国家颁布的读音);明清时期的共同语叫“官话”;民国时期的共同语叫“国语”;新中国成立后的共同语才叫“普通话”。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它作为我们国家通用语的地位是历史形成的。

第一,作为北方方言代表的北京话,数百年来作为官府的通用语言传播到了全国各地而发展成为“官话”。

第二,“白话文运动”以后,作家们自觉地运用普通话进行写作,涌现出一大批作为普通话书面语规范的典范作品。

第三,“国语运动”在口语方面增强了北京话的代表性,促使北京语音成为全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

第四,北方方言区自身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和人口优势等客观条件奠定了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的地位。

“普通话”这个词早在清末就出现了。1902年,学者吴汝纶去日本考察,日本人曾向他建议中国应该推行国语教育来统一语言,在谈话中就曾提到“普通话”这一名称。1904年,近代女革命家秋瑾留学日本时,曾与留日学生组织了一个“演说练习会”,拟订了一份简章,在这份简章中也出现了“普通话”的名称。1906年,研究切音字的学者朱文熊在《江苏新字母》一书中把汉语分为“国文”(文言文)、“普通话”和“俗语”(方言)。他不仅提出了“普通话”的名称,而且明确地给“普通话”下了定义:“各省通行之话。”20世纪30年代,瞿秋白在《鬼门关以外的战争》一文中提出:“文学革命的任务,决不止于创造出一些新式的诗歌小说和戏剧,他应当替中国建立现代的普通话的文腔。”

“普通话”的定义,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几十年一直是不明确的,也存在不同的看法。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10月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将汉民族共同语的名称正式定为“普通话”,并同时确定了它的定义,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1955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为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而努力”的社论,文中提到:“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把普通话的定义增补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这个定义从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方面明确规定了普通话的标准,使普通话的定义更为科学、更为周密。其中,“普通”二字的含义是“普遍”和“共通”。

二、普通话不等同于北京话

严格地说,“普通话”并不等同于“北京话”。普通话是汉民族的共同语,而北京话只是诸多方言之一。普通话是在北京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为民族共同语后就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指的是以北京音系为标准音,即北京话的声母、韵母、声调系统,而不包括北京话的土音,如把“和”读成“害”,把“往东”读成“wàng东”,把“文化”说成“vén化”;同时,普通话词汇也不包括北京话中的一些土语,如把“累垮了”说成“累tán了”,把“叔叔”叫成“二爹”等。

因此,我们学习普通话,不能完全按照北京人特别是老北京人的语音、词汇来说话,要注意分辨哪些是北京人的土词、土语,要多听普通话广播,多看普通话电视节目以及多观看普通话教学视频,学说标准的普通话。

三、国语、华语和普通话的区别

国语、华语和普通话指的都是中国通用的普通话,在中国大陆称“普通话”,在台湾称“国语”,在新加坡等一些国家的华人社区称“华语”。三种称谓,名称不同,但实质相同,三者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的。

当然,这三种称谓从来源和使用范围上看,又有一定的差别。

“普通话”这个名称,在清末就已被一些语言学者使用。1906年,朱文熊在“切音运动”中就提出了推行与文言、方言相对的各省通用之语——“普通话”的构想。后来,黎锦熙、瞿秋白、鲁迅等陆续对“普通话”有过论述。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尊重兄弟民族的语言文字,避免“国语”这个名称可能引起的误解,1955年10月相继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决定将规范的现代汉语定名为“普通话”,并确定了普通话的定义和标准。

“国语”这个名称也是清朝末年提出来的。1909年,清朝政府设立了“国语编审委员会”;1910年,资政院议员江谦在《质问学部分年筹办国语教育说帖》中提出了“用合声字拼合国语,以收统一之效”的主张;后来,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党政府都沿用“国语”这种称说,台湾至今仍这样使用。

“华语”是新加坡和其他国家的华人社区对汉语通用语的称谓。在那里,这样称谓汉语是恰当的,在那里如果用“普通话”来称谓汉语,那么它在表达同宗同源方面就不如“华语”那样强烈。如果在那里用“国语”来称谓汉语,那就更不合适了,因为在那些国家里,汉语不一定就是官方语言,或者并不是唯一的官方语言。

四、汉语在世界上的地位

汉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全民通用语言,在世界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汉语是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

联合国有160多个会员国,但是它不可能用160多种不同的语言来工作。联合国成立之初就商定了五种工作语言,即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和汉语,后来增加了阿拉伯语。于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变更成了六种。汉语能成为联合国工作语言,这是国家和语言的地位在世界上相对比较重要的一种具体体现。

(二)“汉语热”持续升温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从此国门打开,中外交流不断增多,各国留学生纷纷来到中国学习汉语。他们既可能是为了了解中国的文化,也可能是为了增进两国之间的交流;既可能是为了旅游,也可能是为了学习和工作。总之,汉语正逐渐吸引各国学子的关注。“汉语热”不仅“热”在中国的本土,许多国家的外语院校也纷纷开设汉语课程。另外,许多国家的中文报纸种类也明显增加,仅哥斯达黎加就有十余种中文报纸。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汉语热”持续升温,进入中国的外国留学生正在逐年增多,走出国门的汉语教师队伍也在逐年壮大,去传播汉语以及它所代表的文化。截至2014年9月29日,全球五大洲已有123个国家和地区共建立了465所孔子学院以传播中国文化,“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已成为一个品牌活动。

(三)使用人数最多

汉语是目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语除了在中国(包括大陆、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被广泛使用以外,还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使用。此外,还有大量的海外华人分散居住在世界上其他许多国家,他们也在使用汉语。据中国新闻网报道,全球“孔子学院日”首次证实汉语学习人数已达1亿人。美国学习汉语的人数比10年前增长了15倍,德国增长了10倍……目前,美、法、日、韩等48个国家将汉语教学纳入了国民教育体系。

(四)随着我国地位的提高,汉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逐年增长,呈飞速发展趋势。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为世人所瞩目,被世界称为奇迹。1997年,香港胜利回归祖国,中国洗雪了国耻;1999年,澳门回归,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汉语作为中国的全民通用语,它在世界上的地位也必将随着国家地位的提高而显得更加重要。

周有光先生在《汉语的国际地位》一文中明确指出,汉语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虽然重要,但是与其他语言如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等语言相比,汉语在世界上的地位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为此,我们必须做到:“普及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提高汉语的规范化水平,切实实行全民义务教育,为汉语争取更高的国际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