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失传的东阳城灭失。
青州归属北魏后,东阳城不再是军事重镇,而成了单纯州的行政治所。几十年的相对稳定,人口繁衍,城中拥挤,公元五一七年,北魏对老城进行了重修,并将东阳城南扩,在南阳河之南,修建了东阳城南郭,后又对南郭进行扩建,逐步建成了新的南阳城。
公元五五六年,青州又归北齐,北齐将益都县治所也迁入了东阳城,青州州衙与益都县衙开始同治一城,隋唐、北宋时期,青州州、道、路治所,都曾在东阳城内。
盛名于中华大地的东阳城灭失了,遗憾的是,东阳城是怎样灭失的,是谁摧毁了东阳城,是何年何月灭失,一直没有准确的史迹。传说,东阳城是北宋末年,毁于战火,清朝时期,彻底废弃。也有史料记载,从金、元开始,青州治所,就已迁入了南阳城中。
四、山东首府南阳城。
南阳城也为青州城,在东阳城和南阳城同在期间,两城分称东阳和南阳,东阳城灭失,南阳城就被称做了青州城。
1、名镇青州城。
古时的青州共建有四座城池,南阳城是第四座城池,四座城池共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历史。这四座城池,都是国家有名的重镇,都曾是地方的首府,其中一座还曾是帝都。公元前,广县城是青州最早的刺史部,统郡国六,县三十七。南燕国,建都广固城,治理范围包括山东大部及江苏一部。到南北朝,青州刺史部下辖九郡四十七县,治所东阳城。唐朝先后置青州总管府、都督府,辖八州四十九县,治所东阳城。北宋初设京东路,辖二十六府八十九县,治所东阳城,末年移入南阳城。元初设益都行省,后设山东东西道宣慰司,辖三路十二州四十四县,治所南阳城。明初设山东行中书省,治所于南阳城中,下辖六府十五州八十九县,到明朝洪武九年,也即公元一三七六年,SD省会治所移至济南。
山东的省会治所和最高军事机关虽然在洪武九年从青州迁出,但为便于协调和指挥海岱之间的政务和军务,又留下了分支机构在青州。后来皇帝对他的儿子封王,青州南阳城又成了王爷的封地,直到明朝灭亡。
王爷的就藩,更增添了南阳城的光采。第一个镇守青州的王爷是宪宗皇帝的第七子朱佑楎。明成化二十三年,朱佑楎被册封为衡王,他就藩青州不久,便大兴土木,在南阳城中比照皇帝的紫禁城,修建了一座金碧辉煌的王爷府邸,取名“衡王府”。这衡王府不但布局与紫禁城相仿,就连内部设置也参照皇宫而定,司隶衙门、娱乐场所、人员配备、太监宫女,一应俱全,只是规模较小。
明朝的藩王在青州存有六世,传有七王,最后一位王爷是朱由棷,清朝灭明后,朱由棷放弃抵抗,投降了清廷,但不久,清廷就以叛乱抗清为由,将其满门抄斩,这青州城中的紫禁城,也被夷为了平地,宫内物件,只有极少数幸存了下来。
清朝建立后,山东的行政布局,仍沿用了明朝的设置,SD省衙,设于了济南。但朝廷考虑青州的重要,又把最嫡系的八旗兵部署在了南阳城北邻,这八旗兵营,后来又扩建成了新城,名曰“北城”。
2、重镇闹市南阳城。
南阳城初建于北魏,后逐渐扩大和完善,到北齐时期,已是功能完备,设施齐全,隋唐时期,南阳城的规模已超出了东阳城。随着南阳城的不断扩大和完善,青州的府衙和军事机构,就逐步从东阳城迁入了南阳城中,到北宋末年,南阳城就已经成了海岱之间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
初建的南阳城只是一座土城,后经过多次重修,才建成了砖城。城池最大的一次整修,是在明洪武三年,也即公元一三七零年,时有镇守山东的最高军事指挥机构都指挥使司的长官叶大旺,见南阳土城城墙不高,城池不固,就进行了重修。重修后的南阳城全部用基石作底,青砖白灰砌成,城高四丈,周十三里,城四周绕有护城河,西、北两面的护城河依托南阳河而成,东、南两面的护城河河宽四丈,水深丈余。城池的四角,建有角楼,用以观察和组织城墙防守。四个不同方向,建有四门,每门又分内外两层门,两层门之间,是四面有城墙的空场,俗称“瓮城”,敌人如果突破第一道城门,进至这一区域,必遭灭顶之灾,俗称“瓮中捉鳖”之地。南阳城的四道城门分别是:东门,也称“海岱”“海晏”,南门,也称“云门”“阜财”,西门,也称“泰山”“岱宗”,北门,也称“凌霜”“瞻辰”。咸丰《青州府志》称:南阳城“倚水俯涧,基址壮阔,雉谍排密。积谷屯兵,可容十万。”
从前的青州城池,和全国的许多大城邑一样,注重的是军事需要,很少考虑经济要求。表现在城外防御上,主要是加固城围,表现在城内布局上,大多是封闭式的“里坊制”管理。以往城池的城内,只设官署、住宅、寺院及附属场所,不设工商场所。城内的机构和住宅,也都划分成许多的“里坊”,每处里坊设有坊墙和四门,内有十字街和十字巷,以利防御。其工业作坊和交易场所,都设在城外或在城外的附郭。
新建的南阳城,不但是历史上最为壮观的城堡,也是历史上最为繁华的商埠。在城池的修建过程中,设计者打破了原来城池内部封闭的里坊模式,取消了里坊的坊墙,在城池的四门之间,贯穿了数条主要街道,在主要街道之间,又贯通了许多条街巷,俗称“胡同”。主要街道两旁,还设置了许多的商铺、门店和娱乐场所,胡同中建有许多的作坊。平日,人们在街上购物、玩耍,生活十分方便。战时,军队在城内行动畅通,生活资源,也藏富民中,便于军队保障。实际上,这时的南阳城,是那个时代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它第一次实现了“城”与“市”的真正结合。
3、神秘卧牛城。
南阳城不仅曾是一座省会,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也是一座神秘的城池,其神秘所在,就在于它的形象和传说。
南阳城顺地势而建,城墙委婉曲折,建城后不久,人们不经意发现,这座城极像一尊卧牛,卧牛坐卧东北,仰视西南,为此,人们又给它起了一个别名:“卧牛城”。
在西门之内,原来有一座阎王庙,此处地名叫“牛头旋”,老百姓也称其为“牛头芯子”;西门外有一条水沟,沟名叫“老牛泻腺沟”,当地人说此沟是老牛流淌的泻腺冲出来的沟;城内衡王府西南,原来有四个冢丘,其中有两个像牛角,两个像牛耳,当地人称其为两个“牛角山”,两个“牛耳山”;过牛角山向西至西城墙,有一瞭望台,台上有两个窟窿,人称“牛鼻子”;西南角楼东侧,有一座平台,叫“牛眼台”,台上有两个洞,人称“牛眼”;牛眼台向东,是坚实弯曲的城墙,人们称之为“牛背”;城墙中段有一平台,人称“牛腰台”;牛腰台向北,有一地方叫“牛月坨”人称“老牛肚子”;在古城东北角的南阳河上,有一座滚水桥,人称“牛尾”;顺牛尾处的城墙向西,有一低洼处,是全城最低的地方,此处排泄城中的污水,这里人称“牛尿脉”,城外有一水湾,人称“牛尿湾”;牛尿湾处的城墙,人称“牛腹”。
在青州,古时当地人有一种习俗(一九九五年左右,此习俗还有),卖豆腐的商贩,都是敲一种中间掏空的椭圆形木柱作响木,也叫“梆子”,走街串户代替喊声卖豆腐,人们听到梆子的响声,就知道卖豆腐的来了。可千年以来,卖豆腐的商贩,只要进入南阳城中,就会自觉的将梆子收起,改用吆喝叫卖,从无一人犯规,原因是怕梆子的声响,惊动了卧牛,使卧牛烦躁,生出怠事。
相传在北宋年间,人们无意中惊动了卧牛,卧牛四蹄动了一下,结果青州西部,就出现了四座灵山。灵山招来了四伙强人,他们打家劫舍,占山为王,搅的青州上下不宁。后来,逃难中的宋江来到了青州,他聚起了四山强人,俘获了青州城的守将,又搬来了梁山好汉,六股势力一起,攻陷了青州城,杀死了青州知州,一起落草了梁山。
四山的故事被后人神传,到了元朝,施耐淹、罗贯中闻知,就把这故事演义,和梁山的故事一起,编纂成了一部历史小说,这就是闻名于世的《水浒》。
宋江聚起四山势力后杀死的青州知州不是别人,正是当朝皇帝宋徽宗的小舅子,慕容贵妃的长兄慕容彦达。皇亲被害,徽宗大怒,急令朝廷进兵围剿,但因梁山地势复杂,首领精明狡诈,围剿屡屡失败。
过了数年,江西信川龙虎山一位僧人,云游四海来到了青州,他见青州城灵气十足,就来到了州衙化缘,州官问僧人要化缘何物,僧人说:“只要城西三尺方地”,州官不解,细问究竟,僧人就把青州城的灵气告诉了州官。
僧人说,这卧牛城的化身,就是久远传说中增福所牧之牛。增福入山,牧牛失去了主人,就时常在青州周围咆哮,后来有人将其拘于西山,但因年代久远,又遇战乱,西山之牛失禁,就化身落于了城池。
僧人说,卧牛虽然化身城池,但仍时有烦躁,青州的四山之乱,就是此牛烦躁的结果。本僧化城西三尺之地,就是要举法力,在此安放一尊善牧之灵,以镇住卧牛,保青州之祥稳,保国家之平安。
州官闻讯,见事情重大,就上报了朝廷,皇帝闻讯大喜,着尽一切努力,协僧人之义举。于是,僧人便从远方运来了一尊高大的石雕西汉胡人,安放在了卧牛仰头的前面,安放在了城西瀑水涧的河东。
善牧的胡人立于城西,在高处俯视着卧牛城。卧牛虽然安稳了,可战乱并未平息,不久,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后来南阳城又遇到了多次战火摧残,到新中国成立,这古老的城池已仅剩了东内门和破损的南门。
宏伟坚固的城池被毁了,庆幸的是这石雕胡人完整的保存了下来。新中国成立,不再以城池坚固作为防御要志,而是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建立起了崭新的众志成城。石人站在那里看到了历史的变迁,看到了卧牛城的变化。新政权不相信这些迷信的传说,不久,SD省政府就将它运抵了省城博物馆,青州博物馆保留了复制品。后人看到它,就仿佛看到了久去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