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土生一夜难眠,他把事对孩子们比划出去了。
第一:“要好好保管这把胡”
那究竟这把二胡有什么意思呢?
第二:“这把二胡,关系到你两兄妹的身世”,为什么一把二胡琴和小孩的出生有着紧密相连?
第三:“明天跟阿巴走”,孩子们很好奇了,到底要带去哪里?带到什么地方去?
梁土生的特点就是助人为乐,为孙沪所做的一切他并不后悔。这次更重要了。想为孩子们早日相认亲生父亲,早日见证这把二胡从大山里带到千里之外的厦门岛的重要价值,他想通过这把二胡,让孩子们知道自己的身世,将来母亲的归落。
一把二胡,究竟藏着怎样的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啊?
一个乡下出来的哑巴人,能凭自己的力量帮助小孩拉开二胡这个序幕和掀开二胡这个面纱吗?
今天是正月初一,梁月好,梁月圆兄妹俩七岁了。这个年龄,是对事物最好奇的年龄,尤其是自己的身世。比如自己的亲生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这层直属关系,他们非常想了解。
龙凤胎早在三岁时就问妈妈,那时孙沪还没有疯掉。
“为什么叫哑巴只能叫阿巴,不叫阿爸,难道哑巴不是我们的亲父亲吗?”母亲被问得常常脸红又掉眼泪,因为这个是让人低头回避的问题。
孙沪心里打鼓没底:“说哑巴是亲生父亲,那万一亲生父亲出现了呢?
说哑巴不是亲生父亲,万一孩子们的亲生父亲没有出现呢?
到那时,哑巴抚养了俩个孩子,就是算父亲了。孩子要的结果就是‘要亲生父亲’,讲不出亲生父亲,就像乡下人骂的一样,就是‘野种’。这可是对他们一生的影响啊!”
两个小孩7岁了,是念书的年龄了,明天去到学校被问起爸爸妈妈时,该怎样面对同学?梁土生知道小孩的自尊心,更懂得孙沪做为母亲的为难心情。
去帮小孩寻父,出门都得花钱,大家都知道目前有八口人吃饭,住芦苇荡小房屋,靠摆地摊卖一点青菜来维持过日子。之所以梁土生愿意出这个钱,再苦也要把这门寻亲路费钱凑齐,他是想让孙沪的儿女知道他们的父亲在哪里,姓什么,长得怎么样?家中是否还有爷爷奶奶等等这些,只有找到他们的亲生父亲,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梁土生还是老套路,为了省钱出门过夜必须扛着自己的被子走。吩咐梁月圆抱着二胡,叫梁月好提着简单的日用品。把龙凤胎带到长途汽车站,买了票,三人上车了。
车票上定位是厦门到泉州,90多公里,时间是一个多小时。
梁土生带俩小孩去泉州干啥?这事只有他自己清楚,俩小孩只是跟帮。
2005年厦门到泉州的大巴,车票20元,儿童票10元,兄妹俩各半票,加起也是20元。一上车就花了40块钱,对于摆地摊卖菜的人来讲,是很贵的。
大巴车行了一个多小时后,停在了泉州长途汽车站。梁土生带着龙凤胎下了车,又是要去哪儿呢?
梁土生想起八年前,在闽北大山时,九月初,寨子里有位去收购红菇的商人说:
“我是闽南泉州人,家里开大酒店的。收购红菇,一半自己酒楼用,一半批发给别人的酒店!”
那么问题来了,就凭这两句话,怎样找到此人呢?
泉州是座古城,到底泉州有多大?QZ市下,4个市辖区,3个县级市,5个县。共计12个县级行政区。
泉州,简称泉、鲤,别名鲤城、刺桐城,北承福州,南接厦门,东望台湾岛,土地面积11015平方公里(含金门),2019年末常住人口874万(不含金门)。2019年,QZ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9946.66亿元,经济总量连续21年保持全省第一。
凭两句话,要在八百多万人口中找到这个人,是不是相当于大海捞针?要找的这个人,还是8年前的人。梁土生又不会说话,只会手语,谁看得懂又听得懂呢?这下又要借助两个七岁的龙凤胎来当翻译官了。
梁土生仨人走出汽车站不远,就比划问过路的年长点的人:“泉州城大酒店在哪里?”
走路的陌生人突然被个哑巴拦住,还吓了一跳,听不懂,又看不懂梁土生的手势。
梁月好马上顶上去翻译道:“对不起,爷爷,我阿巴是聋哑人,他问您泉州大酒店在哪里?”
“泉州的大酒店有十几家,你问的是哪一家?”
梁月好用手语比划给梁土生辨认,梁土生答不上,还做个“不知道”的手势。
路人骂了一句“神经病”,就走了。
三人继续往前走,没有方向地走。俩小孩很是迷茫地问:“阿巴,您想找大酒店住吗?那里很贵的,你肩上扛的是被子,我们找个偏僻的地方就可以睡了。”
梁土生摇手:“不是找大酒楼睡觉,是在酒店门口拉二胡找人!”
“在大酒楼门口,要我和妹妹拉二胡卖唱挣钱吗,以后不摆摊卖菜了吗?”
“不是卖唱啊,是找人,找八年前曾经在山寨里拉这把胡的人。”
“找拉胡的人?他拉得比阿妈更好吗?”
梁土生不知道怎么回答这个问题,他比划:“我叫你们怎么做,你们就怎么做,以后这个人出现了,由他自己告诉你们,是阿妈拉的好还是他拉的好。”
龙凤胎很听话,也不好再问。
三人来到一处大酒店,停下了脚,大酒店门口很是宽敞。
梁土生放下肩膀上的被子,放下手中的小木板凳,叫梁月好坐下拉二胡,叫梁月圆唱《卖花姑娘》。
小男孩胡声拉响,女童声跟着胡弦起调,演唱起《卖花姑娘》。歌声悠扬动听,令人陶醉不已,住店的人进进出出,听歌的人都带着匆忙又沉重的步伐,从黄昏到黎明,好像都在耳根排外。
龙凤胎两兄妹,交替着拉和唱。
连哑巴听了都掉泪了,他也想起那个晚上夜走山路,孙沪一路唱着这首歌曲。当时山里的年轻人也断断续续的唱,但唱的不完整,唱的一直跑调,大胆的年轻人有去炭窑洞拜访孙沪,恳求孙沪把歌词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