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宣平贵里

长安城,宣平贵里。

在这处仅次于北阙甲第的里坊中,也住着许多达官显贵,比如琅琊伏氏,弘农杨氏。

这些家族的主事人不是朝廷重臣,就是皇亲国戚,只不过这些显贵比较低调,即使有资格住进北阙甲第,但是住在了宣平里。

弘农杨氏,这个起势于汉初高祖时赤泉侯杨喜,始于西汉昭帝时丞相杨敞,盛于东汉先后四代太尉(杨震、杨秉、杨赐、杨彪)的大家族,与汉室共享荣威四百余年,直到汉朝灭亡,而在数百年之后,其子孙甚至创造了一个朝代。

里坊深处坐落着一处古朴厚重的庭院,里面住着的便是侍中杨琦和即将担任尚书仆射的杨瓒兄弟二人。

在这座曾经赤泉侯杨喜的府宅里,他的子孙正在商议着一件对家族极为重要的事情。

杨琦的书房里,侍中杨琦与光禄大夫杨彪位居上座,吏曹尚书杨瓒、谒者仆射杨众、原鸟击都尉杨儒、原河南尹杨懿则位列两侧。

他们六人都是太尉杨震的子孙,只不过分属五房。

杨琦与杨瓒的祖父是杨震的长子杨牧,杨彪的祖父是杨震的嫡次子杨秉,杨众的祖父是杨震的幼子杨奉,至于杨懿、杨儒则是杨震另外两个庶子杨里、杨让的后人。

按宗法讲,杨琦、杨瓒作为杨震长房子孙应该可以决定杨氏的前途命运,只可惜屋内的杨氏众人皆身负才学,各有声名,尤其是光禄大夫杨彪所在的一支更是成就了弘农杨氏“四世三公”的显名,就是因为有这种情况的存在,使得他们在讨论家族事务的时候,始终没人可以有让其余人服气的声望,而且总有一种竞争的意味在里头。

这种情况在今天的家族会议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杨琦返回家后,从自己胞弟杨瓒那里得知了他、士孙瑞与王允之间发生的事,再结合杨琦与王允发生的矛盾,觉得王允这两日在朝中咄咄逼人的态度对杨氏产生了极大的威胁。

今日王允让杨瓒看的那份人员任免名单里就有五六位杨氏子弟被免职,这也是杨瓒极力反对的原因。

杨琦也将皇帝的任免诏命和对杨氏的暗示告诉了杨瓒,两人商量一番觉得兹事体大,关系到弘农杨氏的前途,便让人将各房在长安的主事人请到府上商议杨氏该如何应对接下来的局势。

在得知王允在尚书台先后与杨瓒和杨琦发生矛盾以及事情经过后,杨彪、杨众等人觉得有些诧异,杨儒则是怒不可遏,狂骂“王允小儿无耻之尤。”

“诸位,本想着董卓死后,朝廷众人可以尽心竭力,恢复朝廷威严,我杨氏也可以光大祖业。如今却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王子师竟以诛董首功之威势,针对我杨氏,我料想王子师的手段也不止于此,今后我杨氏面对王允,又该如何应对?”

“他王子师如此作态,我杨氏又有何惧他?他一个并州人,在长安究其到底能有多大能耐?”说话之人是原鸟击都尉杨儒,久在军伍的他性格有些耿直,说话也很直接。

杨儒的话并没有引来其他人的赞同,杨瓒反而说道:“王允虽是并州人,在朝中有名望的乡党不多,但别忘了他一向与关东士人,尤其是朝中的袁氏门生走的很近,谁知道他现在和关东联军有没有联系也未可知。更别说那个现在掌握长安城大多数军队的吕布也是并州人!”

众人听了杨瓒的话,脸色又严肃了几分。

杨瓒分析的很对,王允现在只所有有那么大的底气,那就是手里有兵。不仅有长安城附近最多的军队,远在关东也有与他交好的太守、刺史。

“那我们应该怎么办?”谒者仆射杨众看向局中而坐的杨琦、杨彪,开口说道。

“陛下这两天明里暗里都有意强调有亲政之意,但又将自己比作昭帝、宣帝,我看陛下对王允的做法也有些不满,从心里将王允比作了霍光啊!”杨琦没有直接回答杨众的问题,而是提到了刘协在昨日偶然不经意间提出的一个问题。

他还记得当时回答皇帝的话:陛下尚未亲政,未来如何,臣亦不可知。

刘协又继续问道:“若朝中有霍光在,那朕当如何自处?”

杨琦从容道:“陛下自当韬光养晦,假以时日,霍光自会退让。”

刘协不满意杨琦的回答,直接问道:“到那时,霍光若不退让,那朕岂不是真的成了昭帝那般?况且如今朝廷形势亦不如昭帝、宣帝时,非常之时,卿可助朕否?”

杨琦当时考虑到与王允同为盟友,并没有回应,沉默以对。

不过,杨琦也算了解到皇帝对王允的态度,心中也有了大概的想法。

......

堂内众人听到杨琦与皇帝的对话,也明白皇帝对王允有些不满,更知道皇帝现在有亲政的想法,所以有意拉拢杨氏为对抗王允的助力。

“文先,你怎么看现在的局势?又有何看法?”杨琦看向身边一直没有说话的杨彪,开口询问道。

杨彪为人老成持重,低调谦逊,在杨琦等这一辈中学识、仕途也是最高之人,他的意见也极为重要。

“公伟(杨琦字),你觉得当今陛下才智如何?可有亲政之能力?”杨彪连问了两个问题。

“我明白文先的意思。就如今的态势,是我杨氏需要皇帝的支持,才有大义去对抗王允以及朝中袁氏门生,而那些关西的士族,我看也未必可靠。”

弘农杨氏虽然从地理位置上属于关西,但是自杨震以来,杨氏久居洛阳,从文化归属上就已经脱离的关西,与关西士族联系并不是很深。

尤其是董卓在洛阳诛杀了四世三公的袁氏一门,为了抵消所带来的负面效果,便对同样名望不输于袁氏的弘农杨氏大肆封赏。弘农杨氏在朝为官者有大大小小数十人,分布朝廷内外,他杨氏可谓是自成一派。

“更何况,皇帝在诏命中除了让公挺担任尚书仆射之外,还让你担任了城门校尉如此重要职位,这便是陛下对杨氏的善意。若是不接,陛下心中万一对我杨氏有了意见,我们便要同时面临陛下和王允,到时候会更加不利。”杨琦说出了自己心中的想法,“而且今日在宣室殿,陛下对侍中赵温的态度异常亲切,还派了太医去看望前将军赵谦。据我所知赵氏手里在城外还有一支几千人的军队,皇帝这个时候拉拢赵氏兄弟的目的显而易见,等皇帝手里有了兵,自然也就有了和王允抗衡的能力。”

杨彪、杨众等人也都是聪明人,自然也明白杨琦后面的那句话。

“若是真的到了那个时候,我杨氏再靠上去,作用也就没有那么大了。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杨瓒也说出了自己想法。

其他人见长房的杨琦、杨瓒已经给出了意见,而杨彪也没有提出反对意见,也纷纷点头认可了杨琦兄弟二人的提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