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树一座“历史丰碑”

“光明影院”的初心不仅是一年完成百部无障碍电影,更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倡导保障残障人士的文化权益。在媒介技术重塑信息获取方式的当下,“光明影院”帮助视障群体以平等的地位和均等的机会充分参与社会文化生活,走出家门,走进社会,共享当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

这个目标对于一棵刚刚发芽的“幼苗”来说可谓宏大,想要实现,最需要的就是“坚持”二字。

能坚持吗?如何坚持?

项目指导老师们又一次汇聚在东配楼二楼的会议室,不断研判与分析自身的优势劣势,展开热烈讨论。

“光明影院”项目指导教师在开会

肖泓院长强调:“我们培养的,首先是有情怀、有理想的新闻人,学生们要有博大的胸襟和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中国传媒大学的专业教育紧密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在教育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人民观、传播观,具备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做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事业接班人。因此,不让学生陷入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思维,唤醒青年人的爱心、善心、责任心,是公益行动的基础,这种培养对新闻传播学专业的价值坚守尤为重要。

赵淑萍老师将“光明影院”公益行动的特点定义为“公益+教学+科研+实验”。她深信,这也是延续项目生命力最大的优势。“光明影院”公益项目的初心和新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一致的,这是项目行稳致远的不竭动力。

“会拉片,懂视听。”“光明影院”不仅是一个公益行动,更是一项专业行为。对视听语言的理解,视听修辞的转换,以及配音、剪辑和对整部影片的把握,这些对师生的专业能力都是很大的考验。

画面信息是什么?这样的画面想要传递的是怎样的情感、情绪,构成怎样的情节?这是无障碍电影要回答和诠释的问题。

“这就是拉片啊!”秦瑜明老师十分激动,“广院人有拉片的情结,这是不变的。”“拉片”指的是把一个视频作品从头到尾逐个镜头进行分析,一个镜头里,有什么样的内容、景别、光线,有怎样的含义等等,是极其重要的专业能力训练方式,也是传媒大学在培养视听专业学生过程中特别强调的一个基础训练。2000年,传媒大学南操场地下室,一个拥有丰富影视作品的大型拉片室落成,同学们在这里可以学习和研究优秀作品的视听呈现,在阅读经典作品的同时,不断强基固本,专业能力得到浸润与提升。

“笔不荒疏,也不能荒疏”,笔杆如剑多磨砺,稿纸作山勤登攀。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始终坚持广播电视新闻人才培养的“五条线”教学体系——写作线、外语线、观摩线、理论线、创作线,从五个维度立体锻造新闻传播人才。技术革命、产品迭代、范式更新、流量抓取,新闻传播事业无论如何发展变化,内容为王的准则不变,“写作线”为“五条线”之首。在多年的人才培养过程中,电视学院的全体本科生每周二或周四晚上,都会在48号教学楼进行专门的写作训练。所谓“曲不离口,拳不离手。一日不书,便觉思涩”。讲好电影是听懂电影的前提与保障。学生们握紧笔杆,锤炼笔力,能够简洁、凝练地描述画面信息以及画面背后所蕴含的内涵,为制作无障碍电影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会议讨论了近两个小时,老师们讨论的方面越来越具体,越讨论越有信心,肖泓院长欣喜地说:“无私奉献的同理心,舍我其谁的责任心,深耕光影的专业培育,不断锤炼的写作能力,我们具备这些,可以坚持下去!”

一锤定音。

这就是“光明影院”传递光明、铺设“文化盲道”的历程起点,也是我国信息无障碍事业发展的新时代注脚。